汾晋福门吉氏家乘统序

    中华吉氏网 2012年10月31日 万家姓


汾晋福门吉氏家乘统序

中华吉氏历史悠久,其源流可总括为“根系黄帝,宗于吉甫,派演冯翊,传佈九州”。由此而拟联曰:“黄帝子孙,清风世泽,越五千年,源远流长传四海;吉甫后裔,冯翊根基,衍百余世,叶茂花繁耀九州。”
按《国语》、《史记》记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有子二十五宗,共赐封了十二姓,其中就有“姞姓”。按《诗经》、《左传》记载,春秋时有“姞姓”南燕国,其开国君主伯鯈是黄帝的裔孙。按《新唐书》、《玉海》、《通志》记载,吉氏出自姞姓。由此可见,我们吉氏“根系黄帝”。
西周时有官居师尹的兮甲吉甫公(兮氏,名甲,字吉甫,习惯称“尹吉甫”),其封邑在楚地房陵(今湖北房县)。吉甫公于西周宣王五年(前823)时製作了青铜器“兮甲盘”,此盘宋代出土,现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盘上铭文记载了他驱逐玁狁、安定成周的武功政绩。吉甫公还创作了《六月》、《崧高》、《烝民》、《韩奕》、《江汉》、《都人士》等若干诗篇,均收录于我国古代诗歌总汇的《诗经》中。因此,古人赞之云“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等;今人则誉之为“中华诗祖”。吉甫公的后人不再是“兮氏”了,他的长子伯奇(庶出)徙居冯翊(今陝西大荔一带)后以其父之字“吉”为氏,从而形成冯翊吉氏;他的次子伯邽(嫡出)则以其父之官职“尹”为氏,从而形成新的尹氏。因此,吉甫公在《诗经•小雅•都人士》中有诗句云:“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如今,我们公认:吉甫公是吉氏的开宗鼻祖,伯奇公是冯翊吉氏的开基始祖,吉氏“宗于吉甫,派演冯翊”,冯翊是汉唐时吉氏之郡望。
汉唐以来,冯翊吉氏代有闻人,并逐渐分流迁徙而传佈九州。西汉时有为民兴修水利的陝西汉中太守吉恪;东汉时有在河南许昌卫汉反曹的太医令吉本(一作吉平);三国时有出任山西临汾令的吉茂(字叔畅);西晋时有为国尽忠、为民尽德的御史中丞吉朗;东晋时有率兵抵抗前秦苻坚的魏兴太守、轻车将军吉挹(字祖冲);南北朝时,有得方伯体著《秦纪》的四川益州刺史吉翰(字休文),著《异字同音》、《十五代略》的散骑常侍吉文甫,梦鹿兆祥而清正廉洁的湖北武昌太守吉士瞻(字梁容),居湖北襄阳击鼓鸣冤救父的孝子吉翂(字彦霄)等;大唐时,有居河南洛阳官拜宰相且智诛恶吏来俊臣的吉顼,居江苏楚州迁江西鄱阳的“大曆十才”吉中孚,晚年居河南洛阳的“香山九老”吉旼等。北宋时,有着名的吉氏“四进士”,其中吉甫居山西绛州,吉观国、吉康国兄弟居河南澹州通利军,吉与忠居山东兖州(靖康南渡后居浙江杭州);还有居河南汤阴且参加“岳家军”的抗金将领吉倩(小说中作吉青)等。
宋时,山西汾州(今汾阳、介休、平遥、孝义、灵石一带)已成为吉氏郡望,我们的直系祖先就居住在那里。靖康年(1126)北宋灭亡后,汾州成了女真族金人的统治区;南宋后期,这里又为蒙古大军所佔领。作为屡遭金人蹂躏和摧残的汾晋吉氏族人,实不甘心再忍受蒙古铁骑的践踏,故而一心向往江南南宋的汉人统治区。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7),汾州有吉氏三兄弟(福一、福乾、福启)终于铤而走险,毅然从汾晋南渡而迁徙江南,从而展开了汾晋福门吉氏的序幕。
汾晋吉氏三兄弟迁徙江南后,老大福一公居丹阳,老二福乾公居镇江,老三福启公居苏州,从而形成汾晋福门吉氏的三支。丹阳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首先编纂了家乘,镇江吉氏亦于清康熙初年编撰出家谱稿。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云阳吉氏家乘》时,镇江与丹阳吉氏联宗合谱,老大福一公和老二福乾公的后人从此联为一体。至于苏州老三福启公的后人,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五修《云阳吉氏家乘》的谱序中,还认为“苏州后人不可考”。实际上,福启公的后人已于明洪武初自苏州阊门迁徙至苏北扬州府宝应县,登籍黄塍沟之东郊,从而形成宝应吉氏,并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独自编纂了《宝应吉氏家乘》。
历史上的战乱与迁徙,造成了汾晋福门吉氏三兄弟的离散和失去联繫,但汾晋福门吉氏的后人一直没有忘却自己的先祖。宝应吉氏乃有世代相传之口信曰:“我祖来自苏州府阊门街,祖先弟兄共计三人,我祖迁徙苏北宝邑,另二祖留在江南。”另有丹阳导墅镇八十七岁的吉汉英老人反映:“民国三十六年(1947)在阳邑宗巷曾看到新修的《云阳吉氏家乘》谱序(民国九修《云阳吉氏家乘》已尽毁于日寇入侵时和文革动乱时),说老祖先兄弟三人从山西迁江南后分为三支,现两支在丹阳、一支在扬州。”上述情况告诉我们:宝应吉氏一直知道祖先是三兄弟,本祖之根在苏州,但不知另二祖在江南何处;而丹阳吉氏曾认为三兄弟中“苏州后人不可考”,到民国修谱时方知悉苏州后人已迁扬州了。
遵循祖先迁徙足迹,依据多种吉氏谱牒,汾晋福门吉氏三兄弟的裔孙吉育斌、吉家林、吉正祥等联手寻根追祖,通过综合考证,发现了家族源流的若干事实真相。具体情况可详阅《汾晋福门吉氏寻根追祖记》一文,现简述如下:
一、福一公、福乾公、福启公三兄弟是宋时从汾晋迁徙丹阳、镇江、苏州的三位吉氏始迁祖,我们可称之为“汾晋福门吉氏三始祖”。
二、“福门吉氏三始祖”是南宋淳祐至宝祐年间出生的,他们是南宋景炎时从山西汾州迁徙江南的,渡江后兄弟离散,故而分居于江南的丹阳、镇江、苏州三地。
三、宝应吉氏始迁祖福四公(讳德贵)是老三福启公的曾孙,他是明洪武初年举家从苏州阊门迁徙苏北安宜(今宝应)黄塍沟的。因此,福四公是“汾晋福门吉氏四世祖”。
四、福一公的曾孙丹阳吉氏四世祖贵和公、贵中公、贵华公、贵高公等,与福启公的曾孙宝应吉氏始迁祖福四公(德贵)是同汾晋宗、同福门、同贵字辈的从兄弟。
五、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宝应福四公(德贵)的裔孙第十一世祖兰生公(字幽侯)从黄塍沟因拒兵役迁徙曹甸里沟,其后人形成“汾晋福门宝应里沟吉氏”。
六、清嘉庆至咸丰年间,福乾公的裔孙:镇江吉氏十九世祖鹤翔公,二十世祖森公、棣公、槐公、楷公兄弟,二十一世祖煜公、烺公兄弟等,举家从镇江迁徙苏北东台,其后人形成“汾晋福门东台吉氏”。
万物本于天地,故树有根,水有源,人有列祖列宗。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尊宗敬祖是华人的优良传统,祭祀祖先、纂修族谱、建造宗祠等,都是古今盛行的民族风俗。二○一○年岁在庚寅,七月骄阳似火,汾晋福门丹阳、东台、宝应吉氏的族人代表齐聚丹阳宗巷,共商联宗修谱大计,确定了以“汾晋堂”为丹阳•东台•宝应“两岸三地”吉氏的堂号,以示不忘祖根;制订了“统一口径,各自为块,条块结合,合中有分”的修谱方略,争取在两年内印发全套《汾晋福门吉氏家乘》。丹阳谱由育斌主修,镇江东台谱由家林主修,宝应里沟谱由正祥主修。
千年等一回,汾晋福门吉氏的联宗合谱来之不易。慕文武为宪,追作诵清风,为正本清源,谨序之。

汾晋福门丹阳、东台、宝应吉氏传人
吉育斌 吉家林 吉正祥 敬撰于二○一○年七月。

 


分享按钮>>汾晋福门吉氏寻祖追根记
>>吉氏字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