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吉氏续修族谱序

    中华吉氏网 2012年10月31日 万家姓


合川吉氏续修族谱序

中华姓氏历史悠久,起始于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故上古之姓多有“女”旁。中华姓氏内涵精深,乃血缘之标志,部族之开端,宗派之祖脉,国家之根基。中华姓氏本源自一族,海内外华人多系“炎黄子孙”,而炎帝和黄帝均系少典之后,故同姓同宗者五百年前是一族,不同姓不同宗者五千年前也是一族,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生生不息的,随着时光之延伸,后代之蕃衍,当初的“炎黄一族”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而分支林立,中华姓氏的数量也随之而不断增多。在宋代《百家姓》中,中华姓氏有七百多个;到如今,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姓氏总量已达上万个。
“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这三者之综合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真实写照,故历朝历代都把宗族和族谱视为齐家治国之根本。春秋时的儒家创始者孔子曰:“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中华民国的奠基者孙中山先生说:“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以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也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详见《毛泽东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谱牒的核心就是宗族文化,宗族文化又是姓氏文化的组成部分,姓氏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官修谱牒始于商周,兴于汉晋。隋唐以来,民间开始编谱修牒。到北宋时,形成了“欧苏二体”的民间谱牒范本。延续到明清两代,民间修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各姓氏家族一般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因此,中华民众普遍认为,修谱是明德亲民,尊祖敬宗,敦宗睦族之举,倘在国珍盛世之时,三代人不修谱则为之不孝也,故“盛世修志,功在千秋;民富撰谱,永续血源”。
上古之姓多“从女”。据说黄帝有子(部族)二十五宗,只赐封了十二个姓,其中就有一个是带“女”旁的“姞姓”。黄帝部族联盟中的这个“姞姓”部族,其子孙蕃衍后逐渐“分氏”,主要分为姞姓雍氏、姞姓燕氏、姞姓鄂氏、姞姓密须氏等。
中华吉氏源自“上古姞姓”。吉氏的开宗鼻祖为西周末的兮甲吉甫公,据说吉甫公乃是“姞姓鄂氏”的后裔,后迁居楚地房陵(今湖北房县),从“楚风”改为“兮氏”。在周宣王之时(前827—前781),吉甫公担任西周王朝的尹官,他是中兴周室的名臣,也是《诗经》的知名作者。从周宣王三年至周幽王七年(前825—前775)的五十年间,吉甫公辛勤为国操劳,占去其一生时光的三分之二。
吉甫公的长子伯奇后卜居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以其父之字“吉”为氏,其后裔形成了“冯翊吉氏”;吉甫公的次子伯邽仍居房陵,以其父之官职“尹”为氏,其后裔形成了“新的尹氏”。由此可见,伯奇公乃是中华冯翊吉氏的开基始祖。历经“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冯翊吉氏族人中的名人辈出,冯翊郡也成了中华吉氏之郡望。冯翊吉氏的后裔在渭河南北、潼关内外蕃衍、迁徙,先后发展到黄河流域及全国各地。
我们重庆合川吉氏的寻根问祖,是沿着“入川始祖文举公→贵州遵义明政公→贵州龙泉舟公→湖南辰溆天然公→湖南安化从明公→江西豫章忠善公→山西平阳昆元公→陕西冯翊伯奇公→湖北房陵吉甫公”的迁徙路线而追寻的。我们的溯源“由渝到川,由川到黔,由黔到湘,由湘到赣,由赣到苏,由苏到晋,由晋到陕,由陕到鄂”,跨越中国九大省(市),从而使整个宗支世系的脉络清楚,绵延贯通。现将合川吉氏入川前的知名先祖简介如下。
吉昆元,山西平阳(今临汾一带)人,祖籍陕西冯翊郡。昆元公在元代文宗时离家从军,授“备员总戎”而出镇吴省(今江苏苏州);在元顺帝时,避战乱迁徙楚地铁树宫旁(今江西南昌市郊);到明初时,隐居不仕。昆元公有四子:求善、永善、忠善、信善。求善,字世美,明初任湖广都司驻岳州(今湖南岳阳),其后裔形成岳阳吉氏。永善,字文源,明初授杭州镇抚,后卜籍吉安府(江西吉安),其后裔迁徙楚地浏阳,形成浏阳吉氏。忠善,字彦卿,明初镇守庄浪卫任千户,后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徙辰溆(今湖南溆浦)渡头,生子从明。信善,号广,明洪武二年(1369)任永定卫(今湖南张家界)指挥同知,洪武九年(1376)冬升都指挥使,其后裔迁徙楚地临澧,形成临澧吉氏。
忠善是昆元公的三子,忠善公之子为从明。明永乐二年(1404),从明公由辰溆迁安邑柳杨溪。从明公生二子:天衢、天然,天衢公由安邑柳杨溪迁唐家灌,天然公则由安邑柳杨溪返迁辰溆晋市。天衢公和天然公后裔形成的南楚安化和辰溆吉氏,均奉昆元公为开山始祖,奉从明公为入楚一世祖。
安化天衢公的后裔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首修《吉氏族谱》,其后,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三修,同治七年(1868)四修。辰溆天然公的后裔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首修《吉氏族谱》,其后,乾隆五十一年(1786)二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修,咸丰二年(1852)四修。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天衢公和天然公两支脉的族人联宗合谱,共同五修了《吉氏族谱》。在联修族谱时,统一使用了“天衢支”的“六十字脉派”,即:“本元善从天,应永廷芳彦,崇文思显祖,尚德定昭先,忠孝家声茂,诗书世泽绵,经纶成大业,邦国重名贤,佑启才华盛,祥开甲第联,南楚恢洛绪,千百代相传。”
合川吉氏的远祖是吉舟公。舟公于明正德初年(1506)由南楚辰溆出授贵州都指挥,后因战乱携眷避难,迁徙至贵州石阡府龙泉县(今凤冈县龙泉镇)长籍里麻面坝。舟公乃天然公的次孙,其据如下。
据合谱前辰溆《吉氏族谱》记载:天然公有子男三,长子成一讳胜芳(合谱后为“应芳”),次子成二讳胜林(合谱后为“应林”),三子成三讳胜材(合谱后为“应材”)。天然公有孙男五,长孙永昭(生于明成化八年,即1472年),次孙永弘,三孙永诚,四孙永良,五孙永祖,其中永昭、永诚、永良、永祖均留居辰溆,唯次孙永弘失考。
据民国八年(1919)合川《吉氏族谱》记载:合川吉氏远祖吉舟公是天然公的后代,明正德初年(1506),舟公由南楚辰溆出授贵州都指挥。
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安化六修《吉氏族谱》记载:从明公生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其长子天衢公生于永乐十二年(1414),次子天然公生于永乐十四年(1416)。天然公有曾孙男九,其中八人失考,一人生于弘治五年(1492)。天然公有玄孙男五,其中四人失考,一人仍居辰溆。
综上所述,舟公能在正德初年(1506)出授贵州都指挥,说明他的出生之年必定早于弘治五年(1492),故舟公不可能是天然公的曾孙辈,而应是天然公的孙辈。在天然公的五个嫡孙中,唯次孙永弘在辰溆老谱中失考,故舟公应为老谱中的永弘,乃天然公的次孙、应芳公的次子。天然公的长孙永昭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故次孙舟公亦当生于成化年间,大约在成化十一年(1475)左右。
在江苏吉家林、广东吉世芳、吉林吉建军等宗亲汇编的《吉甫公宗吉氏先祖总世系表》中,吉甫公定位为“一世祖”、伯奇公定位为“二世祖”、昆元公定位为“八十四世祖”、天然公定位为“八十七世祖”,故舟公应定位为“八十九世祖”。
舟公既是吉甫公宗吉氏的八十九世祖,也是从南楚辰溆入黔的吉氏始祖,其后裔形成贵州龙泉吉氏。舟公生真,真公生袁礼,袁礼公生五子:明政、明国、明星、明朝、明阳。明崇祯初年(1628),明政公和明国公又从龙泉县的长籍里麻面坝迁徙至遵义县的东乡葛藤哨,其后裔形成贵州遵义吉氏。
吉明政(1610—1676),字朝纲,舟公之曾孙。明政公生六子:文斗、文仲、文举、文焕、文耀、文鼎。清康熙十八年(1679),六兄弟一起迁徙,入川至巴邑(今重庆巴南区)大洪江。其后,文斗公留居巴邑,文仲公和文举公迁至合州东里西甲涞滩咀牛斗沱(今合川区双槐镇鹰岩村),文焕公和文耀公迁至定邑(定远县,今四川武胜县内),文鼎公迁至邻水县瓮缸子,形成了当时四川重庆府四地的吉氏。
吉文举(1643—1715),字显宗,舟公之玄孙。文举公是从贵州遵义入川的吉氏始祖,其后裔形成了合川吉氏。现将合川吉氏入川后的修谱情况简介如下。
民国三年(1914),有湖南安化的吉氏族人茂才、鸿猷二人来合川探宗访族,同时带来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楚安化和辰溆联修的《吉氏族谱》。文举公第七世孙顺敏公详阅了《南楚吉氏族谱》后,激发了纂修《合川吉氏族谱》的决心,经过五年笔耕,顺敏公于民国八年(1919)亲手撰写出《合川吉氏族谱》稿本一册。民国十八年(1929)顺敏公故世,在悼祭之时,顺敏公的族弟顺儒公(席珍)发现了族兄手写的族谱稿本,随即请名士校正,准备刻印成书。然而,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顺儒公病故,其夙愿未尝,族谱稿本又传到了文举公第八世孙道生公手中。于是,道生公带头捐资,发动族人出资刻印族谱。到了民国三十八年(1949),经合川吉氏族人多年的努力,终于在稿本的基础上成功纂修出正式的《合川吉氏族谱》。
在民国所修的族谱中,合川吉氏奉舟公为远祖、明政公为脉派一世祖、文举公为脉派二世祖,并以文举公入川时带来贵州龙泉吉氏“十六字脉派”为“字辈”,即:“明文天星,永正富顺,荣华光昌,俊秀大定。”
早在民国时期,合川吉氏“尊宗敬祖”的习俗就是年年集族祭祖,并在清明节时上坟扫墓,共饮“清明酒”。到1949年后,因情况变化而停止了这一活动。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春光灿烂,传统的民俗得以恢复,到2007年清明节起,合川吉氏族人又重新汇集到双槐镇涞滩咀老宅,大家一起团聚祭祖,缅怀先人;欢庆吃酒,交流族情。在恢复清明节族人活动的同时,成立了“合川吉氏宗族委员会”,并议定续修《合川吉氏族谱》。
由于合川吉氏现已蕃衍到十四世“秀字辈”,原定的“十六字脉派”即将用完。故族委会研究议定,将合川吉氏的“脉派”归宗祖源,与湖南安化吉氏联宗并共享其“六十字脉派”。因此,在合川吉氏十五世“大字辈”和十六世“定字辈”之后,从十七世起将接着使用“诗书世泽绵,经纶成大业,邦国重名贤,佑启才华盛,祥开甲第联,南楚恢洛绪,千百代相传”的“脉派”。
合川吉氏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新续修的《合川吉氏族谱》今已付梓,族人上可告慰先祖之灵爽于霄汉,下可勉励子孙传承“孝道为先,清约持家”的优良家风。在此喜庆之时,悦心命笔,撰序以述中华姓氏文化与合川吉氏源流。为了繁荣家族,振兴中华,期盼所有的合川吉氏传人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建设和谐社会而贡献出自己毕生的光和热!
此谱序业经吉氏谱牒学者、合川吉氏修谱顾问、江苏东台宗亲吉家林先生的精心阅览与斧正,特此一并致谢!

文举祖公十一世门婿《合川吉氏族谱》主编杨良龙 拜撰于合川合阳
时公元二○○九年四月四日值农历已丑岁孟春冬日

合川吉氏续修族谱序

万物本于天地,故树有根,水有源,人生有列祖列宗。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尊宗敬祖乃是华人的优良传统,祭祀祖先、纂修族谱、建造宗祠等,都是古今盛行的民族风俗。
中华吉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总括为“根系黄帝,宗于吉甫,派演冯翊,传布九州”,现分述如下。
按《国语》、《史记》之说,黄帝有子(部族)二十五宗,共赐封了十二个姓,其中的一个就是“姞姓”。按《诗经》、《左传》之说,春秋时有个“姞姓”南燕国,开国君主名伯鯈,是黄帝的裔孙。按《新唐书》、《玉海》、《通志》之说,吉氏出自姞姓。由此可见,我们吉氏“根系黄帝”。
西周宣王时(前827—前781)有个兮甲吉甫公,他武功显赫,文才盖世,任职师尹,万邦为宪。据说吉甫公乃“姞姓鄂氏”的后裔,其封邑在楚地房陵(今湖北房县)。吉甫公的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盘上铭文中记载了他驱逐玁狁、安定成周的功绩。吉甫公的诗作有“六月、崧高、烝民、韩奕、江汉、都人士”等篇,均收录于《诗经》之中,因而被誉为“中华诗祖”。吉甫公的长子伯奇后徙居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他以其父之字“吉”为氏,其后裔形成了“冯翊吉氏”。因此,吉甫公是吉氏的开宗鼻祖,伯奇公是冯翊吉氏的开基始祖,我们吉氏“宗于吉甫,派演冯翊”。
汉唐以来,冯翊吉氏代有闻人,并逐渐分流迁徙而传布九州。西汉时,有为民兴修水利的汉中太守吉恪公。东汉时,有卫汉反曹的太医令吉本公(居河南许昌,小说中作“吉平”)。西晋时,有为国尽忠、为民尽德的御史中丞吉朗公。东晋时,有率兵抵抗前秦苻坚的轻车将军吉挹公(字祖冲);南北朝时,有著《秦纪》的吉翰公(字休文),著《异字同音》的吉文甫公,梦鹿兆祥而清正廉洁的吉士瞻公(字梁容),击鼓鸣冤救父的孝子吉翂公(字彦霄,居湖北襄阳)等。大唐时,有官拜宰相且智诛恶吏来俊臣的吉顼公(居河南洛阳),“大历十才”的吉中孚公(居江苏楚州,晚年居江西鄱阳),“香山九老”的吉旼公(晚年居河南洛阳)等。两宋时,有著名的“四进士”吉甫公(居山西绛州)、吉观国公(居河南澹州通利军)、吉康国公(观国公之弟,居河南澹州通利军)和吉与忠公(居山东兖州,晚年居浙江杭州),有参加“岳家军”的抗金将领吉倩公(居河南汤阴,小说中作“吉青”)等。
到了元代,祖籍冯翊而世居山西的吉氏人丁兴旺,如山西汾西的吉祥公(字瑞之)在元延祐三年(1316)被追封为“冯翊郡侯”,大书法家赵孟頫为其撰碑文并书丹,此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考证,重庆合川吉氏的开山始祖吉昆元公,也是祖籍冯翊、世居山西平阳(今临汾一带)。昆元公于元文宗初(1329)离家从军,备员总戎而出镇吴省(今江苏苏州),后因元末战乱而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铁树宫旁。到了明初时,昆元公的从弟昌元公(后改名为“吉昌”,居江苏苏州,晚年徙海南儋耳军)官拜监察御史,以书招从兄出仕,而昆元公隐逸不就,其风义迥乎远矣!
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起,到西周师尹兮甲吉甫公止,历时近两千年;从西周末开基冯翊的吉伯奇公起,到元末吉昆元公止,历八十多世两千多年;从元文宗初(1329)昆元公离山西平阳从军时起,到清康熙十八年(1679)合川吉氏始祖文举公入川时止,再历十世三百五十年;从文举公涞滩创业至今,合川吉氏又历十余世三百三十年。由此而拟联曰:“黄帝子孙,清风世泽,越五千年,源远流长传四海;伯奇后裔,冯翊根基,衍百余世,叶茂花繁耀九州。”

合川吉氏入川以来,恒持祖德家风,不忘尊宗敬祖,每年清明节都团聚族人“祭扫祖先墓,同饮清明酒”,如今这一传统习俗又得以恢复并发扬光大。合川吉氏曾于民国八年(1919)撰写出族谱稿本,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时,首修《合川吉氏族谱》得以付梓。2007年春,合川吉氏建立了“族委会”,并开始续修族谱。经过两年的努力,新续修的《合川吉氏族谱》又将付梓,谨此深表祝贺!
合川吉氏族委会成立后,诚聘我荣膺修谱顾问一职,使我倍感欣慰和责任重大。今合川吉氏续谱成功之际,族长吉昌义先生又嘱托我撰写序言,我更觉责无旁贷,故以“尊宗敬祖”为纲,序述吉氏源流和先祖先贤。为彰显合川吉氏之渊源,继往开来,千秋万载,敬作《合川吉氏源流歌》一首。歌曰:

粤自西周尹吉甫,其子伯奇居冯翊,后尊王父字为氏,子子孙孙乃姓吉。
遵从祖德与家训,越秦历汉绳绳继。东迁洛水是吾宗,散处晋秦吴楚地,
汉末魏终唐宋后,代有闻人不胜计。御史中丞吉朗公,从容就义殉晋室。
休文征虏赠将军,秉笔直书著秦纪。士瞻梦鹿兆祯祥,祖冲闭口全节义。
彦霄救父彰纯孝,顼公拜相诛恶吏。会列香山有九老,中孚才德扬大历。
翳维昆公始平阳,出镇东南吴省地。因乱遂家铁树宫,书招不就乃隐逸。
忠善镇守庄浪卫,豫章徙楚辰溆籍。有明永乐甲申年,我祖从明迁安邑。
从明安化创新业,天衢天然二子立。天衢始迁唐家灌,天然返居辰溆邑。
天然之孙有舟公,出任指挥入黔地。携眷避居麻面坝,乃立贵州龙泉籍。
舟公四传到明政,崇祯之时迁遵义。明政三子讳文举,入川开辟新天地。
创业涞滩牛斗沱,重庆合川编里籍。一世文举字显宗,二世天甫派五支。
三世以后子孙蕃,邵渠东西人稠密。合川吉氏三百年,有为有守十余世。
慎终追远溯源流,编谱作歌排世系。尊宗敬祖训儿孙,爱国爱家永牢记。

重庆合川吉氏修谱顾问吉家林 拜撰于江苏东台亭树阁
时公元二○○九年二月四日值农历已丑岁正月初十

 


分享按钮>>世界何氏宗亲总会总会长何道深一行莅临郑州考察访问
>>画家何昌林画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