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双文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太统爷和他的学生 已阅:2709 / 回复:3(楼主)

此人可待成追忆,梦境依稀已惘然。

         太统爷和他的学生
     (节录自《梦想在远方》)
        (2014-07-19 18:25)
    
    上邙山。
  邙山并不高,是一座土山,它横在黄河旁边,挡住了黄河的横向流动。
  李思城背着一个布包,在山路上攀登。包里是他早上从县城里的副食品商店买的礼品。
  吉家庄在邙山顶,是一个不大的村落,村人还住着窖洞。顺着山势的窖洞形态各异,偶尔也有一两间平房,倒显得不伦不类了。
  阳光正好。村头有老人搬了椅子晒太阳。有几只老狗伏在门口,懒懒的,见了生人也不冲过来,只是假假地吠了两声。
  村子里是静的。静得好像已经与世界隔绝。
  李思城擦了擦头上的汗,问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请问老大爷,吉太统老师家怎么走?”
  那老人翻了翻眼,说:“干啥的?俺不知道什么吉老师。”
  李思城心里一紧,但马上很诚恳地说:“老大爷,我是受人之托专程来看望吉老师的,请您告诉我吧。”
  那老人仔细地看了看李思城,见小伙子散斯斯文文,彬彬有礼,不像什么坏人,半晌才说:“太爷就住在前面那棵槐树下的小院子里。”李思城朝前望去,但见前面的斜坡上有一棵巨大的老槐,虬枝盘曲,怕有上千年了。那老槐后面有一道紧闭的院门,院墙已经破损,墙头有枯黄的野草迎风晃动。
  李思城听见这老人叫吉老师叫“太爷”,心想,这吉老肯定老得已经走不动了。
  总算问到了。李思城平静了一下有些紧张的心,走上了那个斜坡,在那个小院前驻足。
  院门古旧。从门缝里可以窥见院里部分景物。两边是两间瓦房,中间是通道,尽头是一间正房。院内铺上了地砖,平平整整的。两旁是两行万年青,顿时这小院在冬天里生机盎然。但院子里没有人。静,连风刮动的几片落叶跌落在院子里的声响也能听见。
  李思城忐忑不安地站了几分钟,终于并起指头在那院门上轻轻地敲了两下。
  良久,院里没有声音。李思城准备再敲,却听里面有一苍老的声音传出来:“谁啊?”李思城但觉一股暖暖的风在耳旁流动着。
  李思城没有回答。他不知该怎么回答。
  接着院里有缓慢的脚步声传来。门开了,一位身材瘦高的老人立于门边,微笑着看着李思城。李思城还没反应过来,那老人轻咳一声,说:“小兄弟,你找谁?”
  李思城一愣,想好的措辞一句也说不出来。他向那老人一躬身,说:“请问这是吉老师家吗?”
  老人颔首。飘飘的长须在胸前晃动着。老人说:“我是吉太统,小兄弟找我?”
  李思城应道:“是。”
  那老人把手一引,说:“请进。”
  李思城才把头抬起来。老人已侧身相让。李思城这才真正地看清了老人:雪白的头发,雪白的眉毛,瘦削的脸,直挺的鼻子。不过,他的眼睛里隐隐有精芒,他的面色是红润的,他微笑时可以看到他满口雪白的牙一颗也不缺,平平整整的;他身着一件长衫,已被洗得发白;他穿着一双圆口黑布鞋,鞋底是那种密密纳过的千层底;他的手指瘦而长,像一根根细小的竹子;他雪白的眉毛已经像胡须一样垂下来,使他的整张脸更加慈善。总之,这位老人就和李思城梦中的得道高人一样,颇具仙风道骨。
  老人走路很轻。老人的背一点驼的迹象也没有,身材板直。李思城想,这才是真正的高人,说不定功夫已臻化境了呢。
  老人也没问李思城来干啥的。老人把李思城领进右边的那间几乎没有摆放什么东西的屋子。屋子很干净,两把竹椅子,一个煤火炉,一把水壶,一张小方桌。墙角里整齐地放着一把锄头,一口小水缸,一个小碗柜。所以,这间屋虽小,却显得宽敞。老人搬一把竹椅让李思城坐下,然后从碗柜取一只茶杯为李思城倒水。李思城慌忙站起接过,连声道谢。那老人等客人端上水,才一展长衫在李思城对面坐下,微笑着说:“山野之居,不知今日有客人前来,多有怠慢,小兄弟不要见笑。”
  李思城见吉老如此客气,自己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他把那布包拿出来,双手奉给老人,说:“后生前来拜见吉老师,这点薄礼,不成敬意,望老师不要嫌弃。”那老人站起来,连连摆手说:“老头子不敢当,不敢当。来者是客,小兄弟能光临寒舍,老头子已是高兴了,又何必来这个?”李思城坚持说:“吉老师,请您收下吧。晚辈可是诚心来拜访您的,没有别的用意。只求吉老师不要笑话才好。”
  那老人这才含笑把东西放在墙边,与李思城聊起来。老人问:“小兄弟从哪里来?”
  李思城答道:“从县城。”
  老人微笑着说:“听小兄弟口音,应是四川人吧?”
  李思城喝了两口水,这才一气将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对老人讲了。老人认真地听,时不时点头。李思城讲完,老人才叹了口气,说:“小兄弟志气可嘉。看小兄弟的面像,定当是吉利之人。但不知小兄弟来找老头子又为何事?”
  李思城诚恳地说:“晚辈在县城工作期间,闻说吉老师精通各种武术,是武林界前辈高人,故而斗胆前来拜访,只求吉老师念晚辈诚心向武,指教晚辈。晚辈与您非亲非故,这种要求有点强人所难,但请吉老师念在晚辈千里迢迢苦心求学的份上,指点晚辈。”
  那老人哈哈大笑,说:“小兄弟,你太客气了。你看老头子这等模样,像会武术之人吗?山下的传闻,只是传闻。老头子不会什么武功,倒是曾经教过几年书,对一些古典经文了解一二罢了。如果小兄弟要探讨古文,我们倒可以交流交流,练武之事,老头子就不行了。小兄弟要练武,中原大地,有那么多武馆,何不前往?”
  李思城心里一咯噔:这老人果然如王雷所言,不再收徒了。不过李思城没有死心,接着道:“其实晚辈冒昧来访,太过唐突。但是,晚辈曾去过少林,但苦于无钱。为学武术,我四处打工,但所挣得的钱只能糊口。晚辈恳请吉老师收留下我,我愿意和您一起生活,干什么都可以!”
  老人还是微笑着。他说:“小兄弟,你的诚心我知道。但是,我真的不会武功,而且这山野之间,几乎与世隔绝,对年轻人成长不利。我多年不在外走动,只求安然老死山间。而你们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凭一时的意气毁了前程。小兄弟但听老头子一劝,不如顺应自然,学得文化知识,以便造福人类。”
  李思城心里着急,但吉太统始终微笑开导。
  时近中午,吉太统开始做饭。李思城也不好纠缠于他,便帮助老人一起做饭。老人虽老,却手脚麻利,不一会儿便蒸好馒头,定要让李思城吃。老人做的饭清淡可口,李思城吃了一个馒头,便欲搁碗。老人却死活不依,定要让李思城吃饱。无奈,李思城又吃了一个馒头。
  下午,老人送李思城出门。老人把李思城买的东西放在李思城手里,说:“你且拿回去。老头子用不着这些东西。你挣了钱,应该孝敬父母。古时称君王为上,父母为大,没有父母就没有你。为人之子,当孝敬父母。你辛辛苦苦挣点血汗钱,却买这些东西,老头子就不高兴。如不嫌弃,我们交个朋友,你在工作之余,倒可以上山,咱们交流交流。”
  李思城无奈。面对尊长,他无言以对。便辞别吉太统,心里空空地往下山走。想着自己无功而返,差点落下泪来。
[color=#EC008C][/color]


作者:13603067823 (2016/3/7 8:47:04)   回复此贴
  回复:太统爷和他的学生 第 1 楼

当晚,李思城去找王雷。王雷说:“没错,他就是吉老师。我说的没错吧?他在十几年前就已闭门封刀,不再收徒了。唉,兄弟,你就死了这条心,再想想别的法子吧。”
  李思城心里麻乱乱的。自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位名师,但人家却已封刀,这岂不是悲剧么?可是,这怎么能强人所难呢?人家不收,又岂能勉强?况且,勉强得来吗?
  一连几日,李思城神情恍惚。建西夫妇又备好酒菜来叫他,他谎称自己病了,不去。
  腊月转眼就要到来,而李思城满脑子全是吉老师的影子。一次做梦,见吉老师正教他剑法。剑气如虹,他感到自己的身子已飞起来,和剑合二为一,在屋檐上飞,在花丛中飞……
  第二天,李思城请了假。他决定再次去吉家庄。他坚信自己只要心诚,吉老师终会答应收自己为徒的。
  这次他没有买什么东西。他只是从菜市场买了些蔬菜。上次他看见吉老师屋里只有几块土豆,而冬天的山上,是不会生长出什么菜来的。
  吉老师还是和上次一样热情。不过吉老师终于收下了他的菜,并请他共进午餐。吉老师挂口不提武术的事,只是给李思城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李思城也诚心求教,果然觉得这老头子学识渊博,尤其是对古文化,简直比自己在校时那些老师不知强多少倍。临走,吉老师送了李思城一本线装的《庄子》,并嘱咐道:“庄子的哲学,乃是以自然为根本的。赠你此书,是让你通过庄子的处世哲学摸索出适合于你自己的处世哲学。世事变化如棋,你自当事事谨心,不可违背自然的规律而任意行事。”李思城谢过,怅然而返。
  腊月终于来了,李思城第三次上山。吉老师的院子里,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带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儿,正忙着为吉老师收拾家务。吉老师热情地介绍了李思城,称李思城是他的朋友。原来,那妇女是吉老师的干孙女,乃洛阳市某机关党委书记,其母是当年吉老师收的义女。
  旁晚,那妇女要回去。吉老师对李思城说:“小兄弟,天色不早,你就陪她们母女下山吧。”李思城本来想于今晚在山上留宿的,但看得出老人有意让他离开,只得依了老人的意思。
  第四次上山,是腊月初十。这日下着大雪,李思城沿山路一连摔了好几跤。李思城进了吉老师的屋后,便像一个回家的孩子一样,忙着收拾屋子里的东西,又把院子里的雪扫干净。吉老师还是和往常一样,给李思城讲些经书。李思城也再没提习武之事。他已打定主意,一有空就来山上,总有一天,吉老师会感动的。他感应到这位老人思维缜密,自是世外高人,岂会看不穿毛头小子的心思?
  下午,老人又送了李思城一本线装的《孙子兵法》。李思城惶恐接过。李思城知道,这书,不是能用金钱就可以买得到的。
  送书就等于送客。李思城当然也明白老人的意思,便下山了。
  一星期后,李思城又上了山。老人仍如以前那样微笑,仍如以前那样热情。然而关于武术之事,二人都没有提及。倒是李思城心中的许多结,在老人的劝导下渐渐消于无形。
  第六次上山,吉老师已经不再与李思城客套了。而李思城一进门就干活,吉老也没有像前几次那样拦阻。不过,当李思城又要离开的时候,老人对他说:“老头子一个人生活已经习惯,你也不要老惦记着我。你的父母远在四川,你应该经常去信,有时间得回去看一下。儿行千里母担忧,别让家里人担心啊!”李思城心里感动,回到县城后,他把几月来攒的钱全部拿出来,有近700元钱。他就狠了狠心,给家里寄了500元。快过年了,家里一定很困难。李思城买了两包花生豆,一瓶白酒,独坐在小屋里喝。快过年了,宿舍里的同伴们都已回家。
  李思城想,吉老师收我为徒的希望不大了,但能与这种世外高人接触,已是平生奇遇,不必强求什么。
  腊月二十五,又是一场大雪。鞋厂放假了。李思城在屋里呆坐了许久。想起自己离家一年多了,心愿仍没有了结;遇到一个好老师,却不收徒了。他想,再去一次吧,再不行我就回家了。对,干脆不干了。成天干着自己不想干的事,心里能快乐吗?回家吧!这个念头来得强烈,使他难过又使他兴奋。他想,再去看看吉老师吧,毕竟,吉老师对我太好了,苦口婆心地讲了那么多,这才是真正的良师啊!对,再去求他的一次吧,如果这次他还是不收,那我回来就辞职吧。过年了,回家吧,干嘛这样苦苦地撑着呢?
  李思城打定主意,便又去菜市场买了菜。他的脚步很疾,但雪已经把山路淹没。他是上午动身的,平时两个多小时的路,今天他走了近四个小时。
  吉老师把他让进屋,爱怜地看着他。吉老师拿出他的药酒让他喝。那酒极柔,但下肚后火一样热。李思城心事沉重,想着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求吉老师了。但自从第一次说要拜师学艺后,中间再没提过。他真的说不出口。他默默地吃完晚饭,让馒头堵着满肚子的话。吉老师叹了口气,说:“小兄弟,那么大的雪你不该来。我知道你的心思,可是,我已经老了。常常,我也感到对不起你。”李思城差点流下泪来。但他忍着了。吉老师的这句话,已使他感动万分。他什么也没有说。他放下碗就“扑嗵”一声跪倒在吉老师的面前。他说:“吉老师,我知道你已经闭门封刀了,我来,给你添了不安。我不再无理地请求您收我做徒弟了。厂里放假了,我明天就找厂长辞职,回四川去。我心里太难过了,一年多年我受了那么多苦,却找不到一位明师。时代已经变了。是我错了,我不该有此幻想的。现在我只能失望地回去了,但我感谢上天能让我认识您,认识一位真正称得上德高望重的武林前辈。今天,我不是来求你收下我的,我是来向您告辞的。”他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屋外寒风呼啸。有积雪被风刮过来打在百叶窗上,沙沙的。老人走过来,轻轻地扶起来李思城。老人长长地叹息着。老人把毛巾递过来让李思城擦脸。老人终于说:“放假了,你就别下山了。这个春节,你就在这里过吧。我是不收徒了,但我可以教你一套拳。”
  李思城的脑子轰轰的。自己终于把老人感化了。从此,他相信了真诚的力量。他坚定信心,一定要以真诚待人。
  即使是一套拳,也是对这位痴心少年是一种安慰啊。
  李思城感到这老屋温暖如春。
饭后,老人把李思城领进正房的那间大屋。李思城一进屋就被屋内的陈设所攫住。正中的堂上,挂着一幅很大的孙中山像,在孙中山像的旁边,还有一个小镜框,镜框里是一个美得冷艳的女人像。李思城猜想她就是吉老师的夫人。在两个像的下面,有一个大香炉。吉老师在旁边一个盆里洗了手,恭恭敬敬地燃上一炷香,然后深深鞠了一躬。李思城垂手站在那里,不敢看吉老师的表情。他转过头,见屋子的两边,悬挂着各种兵器:大刀、剑、红樱枪等。看来,吉老师果真是一个归隐的武林前辈!
  吉老师伫立良久,对李思城说:“小兄弟,当年我任教黄埔时,也曾认为武术一道,威力无穷。但后来我悟出,惟有心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孙逸仙先生一生为国,是我最崇敬的人物。中国能有今日之和平,是由多少牺牲换取的?我妻陈慧娴,战死于沙场,而我却苟活于人世!人之一生,如浮云飘忽,如不撞出电火惊雷,枉为一世!可惜,我已经老了!”
  李思城默默地听着。这个年过九十的老人,壮年丧妻,却没有再娶,此等忠贞让人敬仰。而今到了垂暮之年,仍慨叹自己的无为,让李思城更加钦佩。
  当下,老人翻出昔日照片,果然有与周恩来、蒋介石等风云人物的合影。那照片,已经模糊,但一排排黄埔人像,英姿勃发,不由把李思城看得痴了。
  这一晚,老人给李思城讲了一些昔日轶闻。听得李思城血脉贲张。
  第二日,老人叫李思城在院里表演基本功。毕,老人说:“你根基尚浅,传你难度高的拳法,恐怕难以领悟。我倒想起一个人来。此人与我有数面之缘,乃昔日中原大侠释德根大师亲传弟子,姓陈名思吾,号三绝先生。早年他是少林弟子,中途还俗,有了家室。此人性烈,但功夫极好。他的‘千叶菩提手’和‘心意把’,为少林寺中最高深的功夫之一,恐怕放眼少林,只有他一人练成了。他现在似乎开办了一个武馆,不过收徒甚少。这样吧,我这几日传你一套‘查拳’,再写一封信,你去找他,或许他会念在过去的交情上,收你为徒。如果你跟着他练,只要下功夫把少林武术练好,将来自会成为有用人才。非是我不收你,十几年前我已闭门不出,曾发誓不再收徒了。况且,我年事已高,没有这份精力,但望你不再责怪为好。”
  李思城惊喜交集。他深知老人能这样做,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当下谢了老人,垂手听命。
  第二日,老人便开始传授李思城那套查拳。李思城的功虽然练得不好,但毕竟掌握了基本步

作者:13603067823 (2016/3/7 8:50:48)   回复此贴
  回复:太统爷和他的学生 第 2 楼

法。几日过去,那套拳已了然于胸。
  正月初五,老人修书一封。老人的字力透纸背,其间自有浩然正气。此信极短,言辞极简。李思城接过,但见纸上写道:
  
 “思吾兄:见信如晤。吾处有小友李思城不远千里自西蜀来我中原,苦心求学。小友心性纯良,实为可造之材。奈何吾年老力竭,不能言传身教,是为憾事。今托付兄处,望兄能代为教授,不胜感激。
  安  邙山吉太统 上”
  
  接过信,李思城心情反而沉重。他望着这位尊长,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老人拍拍李思城的肩,说:“我年过九十,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我知道你想留下来照顾我,但我久居深山数十年,已经习惯了闭门独居。我那干孙女曾多次要求派人来照料,都被我拒绝了。你的心意我领了。只要你日后能不为尘世邪恶淹没了良知,奋发努力,多做善事,就是对我的报答。他日九泉之下,也自当含笑。”
  冷风吹起老人的白须,飘飘如飞雪。李思城紧握了老人的手,什么话也没有说,转身下山。
  他不敢回头。他怕自己的眼睛会被老人的白须刺痛得掉下泪来。

作者:13603067823 (2016/3/7 8:51:35)   回复此贴
  "s" 第 3 楼

讨债公司/蓝月传奇辅助/蓝月辅助

作者:nihaota (2022/8/28 23:24:2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1,195.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