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双文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将门虎子吉星文(图) 已阅:4271 / 回复:6(楼主)


【堂弟骄傲忆堂哥】

  俗话说,将门出虎子。吉星文,抗日名将吉鸿昌的族侄,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正是他,率部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8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抗日英雄吉星文的老家扶沟县吕潭镇,采访了吉星文的堂弟、74岁的老人吉星贵。说起堂兄吉星文,吉星贵抑制不住内心的骄傲。吉星贵说,堂兄自幼习拳,体格魁梧。1926年冬,年仅18岁的吉星文投笔从戎,成为冯玉祥部下的一名普通士兵。由于他作战勇敢,关爱士兵,深得上司器重,在25岁那年,晋升为陆军第37师第219团上校团长。
  吉星文天生一副大嗓门。吉星贵说,他长大后,听与堂兄在一个部队的老乡回来讲,1936年元旦,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宋哲元为了展示军队训练成果,在北平举行了一次万人阅兵大典,邀请中外宾朋观礼,而这次阅兵的指挥官,就是堂兄吉星文。选中堂兄的原因,除了他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能征善战外,堂兄精于骑术、娴于口令,尤其是嗓门大,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指挥上万人的部队在同一口令下表演动作,堂哥是最佳人选。
  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当时吉星文是坚守宛平的驻军团长。吉星贵后来听跟着堂哥当兵的何肇典等人说,在卢沟桥事变中,是堂兄吉星文亲自下令“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从而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后来,冯玉祥将军见到堂兄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干得好,没给你老叔(指吉鸿昌)和咱西北军丢脸!”

  【效叔报国早立志】
  说到吉星文,首先还得从他远房族叔吉鸿昌谈起。1913年吉鸿昌投军入冯玉祥部队,之后逐步升任为冯军将领。吉鸿昌升迁后不忘家乡,先后出钱为地方修水利、办学校,深得地方人民爱戴。在他任师长时回老家扶沟县吕潭镇,地方欢迎场面十分盛大。吉星文看到叔叔的荣耀和光彩,敬慕之意油然而生,从此立志报效祖国,效叔叔之为人。就在那一年冬天,他投入冯玉祥部队骑兵营当兵。由于他身材伟硕,勤奋好学,很快就被所属长官重视与提拔。有人认为吉星文少年得志,官运亨通,全靠其叔吉鸿昌的提拔,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误会而已。

  【保家园斗智斗勇】
  1937年7月7日晚10时许,驻丰台日军一木青直大队,借口在演习时失踪一名士兵,突然向我守桥头堡部队袭击,并将桥头堡占领。为了掩饰真相,同时包围宛平城,提出要进城搜查。“七七事变”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时卢沟桥和宛平城都是吉星文团的驻防地。吉星文团长接到桥头堡丢失的消息后,并未上报,因为他对当时平津的局势有很清楚的了解。他知道宋哲元不在北平,对日军的挑衅,没有人敢出来决定如何应付;更想到丢掉卢沟桥的消息一旦传出,将使整个平、津震动,到那时事情将更难处理。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大前提:“卢沟桥不能丢!”
  于是,吉星文将日军要进城搜查的事,请专员王冷斋予以周旋;宛平县城防务交由苏团副(即中校副团长)负责;自己带一名随从悄悄出城,直趋第三营营长金振中的营部,并立即召集连长以上的干部开会。吉一方面分析眼前形势,一方面宣布要组织敢死队夺回桥头堡。在他的号召下自动报名参加敢死队的有300多人。吉团长亲自挑选出150人,分编成5个组,每人步枪1枝,手榴弹2枚,大刀1把,由副营长郭振威率领,利用夜色潜行,限7月8日晨4时进入攻击准备,看信号发起攻击。同时命重机枪连占领两侧高地,掩护敢死队攻击,并适时将火力往敌人后方延伸,阻止敌人逃窜。
  日军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无人负责并威胁着要进城搜查的情况下,吉星文会采取攻击行动,而且又来得那么神速。就在日军疏于戒备的情况下,敢死队利用熟悉的地形和阵地沟壕,一下子摸了进去,分别用手榴弹、大刀和刺刀,在20分钟内,把数十名日军全部消灭,无一逃生。日军吃了大亏,当天竟毫无反应。吉团长对上级的报告,也轻描淡写地说:“昨夜犯我桥头堡的日军,已被我逐退,现在正在加强工事中。”自7月9日起,日军数度施行炮击,并曾多次进行小规模试探性攻击,均被击退。吉团长坚守卢沟桥直到7月26日下午6时,始在日军强力要求下,奉命将防务交给地方保安部队。卢沟桥在吉团长撤退数小时后就丢掉了。
  7月30日晚,吉星文团官兵挥泪告别宛平父老,撤退到长辛店,卢沟桥旋即沦陷。但是,保卫卢沟桥的壮举,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吉星文也从此英名远播,作为抗日英雄,受到人们的赞颂。戏剧大师田汉曾专门写了话剧《保卫卢沟桥》在各地上演,其中的吉星文团长,是用真名实姓出现在舞台上的。( 稿件采写 于扬 文字整理 裴蕾)


作者:吉育斌、吉建军 (2007/7/10 16:08:05)   回复此贴
  回复:将门虎子吉星文 第 1 楼

1937年7月8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极为罕见的急促吼卖声,成都《新民报》“抗战爆发了”的号外即出来了。
    “号外!号外!买号外!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口演习中一军曹失踪,侵入宛平县城,我卢沟桥守军吉星文团当即奋起抗战,抗战爆发了!” 

作者:清溪诵芬堂 (2007/7/10 16:16:26)   回复此贴
  回复:将门虎子吉星文(图) 第 3 楼

向将军敬礼,故乡人民会记住您。

作者:123.52.75.* (2008/11/1 17:38:02)   回复此贴
  回复:将门虎子吉星文(图) 第 4 楼

想家了就回来看看吧,将军。

作者:123.52.75.* (2008/11/1 17:42:37)   回复此贴
  回复:将门虎子吉星文(图) 第 5 楼

台湾張佚鑫寫《吉星文將軍》

吉星文將軍,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人氏,字紹武,是家中的老么,髮妻王愛蓮抗戰時隨侍將軍,長城事變時任二一九團(團長劉景山)第三營營長,二十六年蘆溝橋事變時年僅二十六歲。民國二十三年,馮玉祥將軍麾下方振武、吉鴻昌同列老五虎上將,吉鴻昌氏為吉星文之族叔。七七事變,吉星文率二一九團(第三營長金振中)及宛平縣縣長王冷齋,浴血抵抗日寇。当时日寇以一名演習士兵失蹤為名,要求进城搜查,意在实施战争挑釁。吉星文团奋起反抗,發揮了二十九軍大刀隊厲害。吉星文負傷不退,後來奉命,轉進涿洲、保定之線待命。廿九軍袍澤,在抗戰開始時,就浴血苦戰,奮戰二十餘日,吉星文第一人。蘆溝橋戰場,是古代交通要地,北平三面環山,一面敞向平原,有人稱讚北平,前挹九河,後拱萬山,這九河中間,就有一條河,由西北流向東南大河,它的名字叫永定河,永定河古称渭水、治水、蘆溝河、渾河、無定河,全長七百多公里,流域面積50830平方公里。在遼金時代,蘆溝已經是交通要津,金主完顏亮,在北平西南建立了中都,當時南北交通即十分頻繁,在蘆溝河上建木橋或渡口,都不能因應來往商旅的需求,就在金大定二九年)西元一一八九年,開始興建,到明昌三年(西元一一九二年)竣工,三年時間建立了永久性的石橋,距離現在已有八百零四年的歷史,命名蘆溝橋。蘆沟橋距離北平大約三十多華里,清乾隆卸筆親書“蘆溝曉月”,是北平八景之一。蘆沟橋共長二三五公尺,寬可容四騎並行,橋上共有玉石欄杆各一百四十根,每根上各有雕刻的石獅,或臥或立,姿態無一雷同,有的背上馱著小獅或者腹下踏著小獅,千姿百态。北平有句歇後語,“蘆溝橋上獅子——數不完”。根據統計數據說,結果是四百八十四隻,有人說不對,因為拱圓洞下還有一隻,應該是四百八十五隻,有十一洞大橋,馬可孛羅稱蘆溝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橋。吉星文到台灣時,任第六及第九軍官戰鬥團團長,後在澎湖防衛司令部與守衡陽的方先覺同任胡宗南副司令官。民國四十六年六月,金門防衛司令部,調整編組,國防部令調吉星文為金防部中將副司令官,這時胡璉將軍列司令官已增到六位,首席趙家驤,軍長兼任的王多年,兼任政戰部主任的柯遠芬,海軍高舉,空軍章傑,防砲張星垣,可謂將星雲集。吉星文後到欣然就職,這也是他最後及最高軍職中將副司令官,八二三砲戰殉國後,總統明令追晉陸軍二級上將。八二三金門砲戰當天趙(家驤)、吉(星文)、章(傑)三位副司令官,在翠谷水上餐廳,中彈負傷,當時封鎖消息,直到遺体運到澎湖下葬林投軍人公墓,才宣佈三位殉國。政府明令追晉,在台北舉行公祭。七十年國軍示範公墓建成,三位由澎湖遷葬台北縣汐止五指山上,隔海北望金門,更北遙對蘆溝橋,氣壯山河,(先總統蔣公中正輓吉上將橫額)吉星文上將安息於此。
    筆者河北遵化縣人,家居距離長城各關口,如喜峰口、羅文峪口、冷口,均數十華里。目睹民國二十二年三月,長城事變時,第二十九軍宋哲元部大刀隊,在喜峰口,衝殺日寇之威風,同時隨軍入伍充士兵(其時吉星文將軍充任三十七師二一九團第三營營長)。二十八年入軍校後,先後任該師排連營長,參加了自忠河、台兒莊、長沙諸戰。原二一九團當年參加蘆溝橋戰役人員,來台者,除吉星文將軍於金門八二三砲戰時犧牲殉難(時任金門防衛部陸軍中將副司令官,後追晉陸軍二級上將)外,而今僅存者,只有筆者及祁國軒上校(我們早已退役)二人而已,現今均垂垂老矣!
    民國八十六年二月於台灣台北市木柵路一段五十九巷二十九號五樓寓所
(吉世芳转录)


作者:121.34.176.* (2008/11/2 17:39:39)   回复此贴
  "s" 第 6 楼

讨债公司/蓝月传奇辅助/蓝月辅助

作者:nihaota (2022/8/29 10:15:3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2,183.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