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分布 >> 浏览主题 版主:吉高翔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介绍一篇好文章:故乡行——记邙山岭上的吉家沟村 已阅:3555 / 回复:3(楼主)


                                          豫西邙山吉家沟行

    在河南西部偃师正北的邙山上,是古代孤竹国“贤公子”伯夷叔齐的葬身地,这里有一个吉家沟村。到这里走一走,你就知道吉氏族人的创业艰辛,及其坚忍不拔的精神。

    远游他乡30多年。前年,我终于怀着对故乡的情思,对父老乡亲的眷恋,千里迢迢从大西北回内地老家省亲。当我走进久违的故乡,给我一脸惊讶的赞叹:看着家乡那栋栋崭新的楼房,看着父老乡亲穿戴最新时的时装,看着年轻小伙骑两轮摩的,看着百岁老人容光焕发的摸样......我深深地陶醉了。变了,变了,家乡人如今也真把福享尽啦!
    然而,这一切巨大的变化,怎么也不会使我相信这就是我记忆中那生我养我凄惶的老家。那时,全村家家户户几代人都拥挤在狭窄的破厦漏院里,如果大肥猪从圈里跑出,就会把狭窄的过道堵塞,人穿不过去,猪又挪不开身......因此,小伙子结婚是最犯愁的事情,结婚那天,都还不知道大红的喜字该往哪儿贴,哪还有年轻姑娘、媳妇花枝招展的地方呢?
    后来远离故土,每当人们滔滔不绝“谁不说俺家乡好哇”的时候,我总是掩口箴言羞于启齿,说出来怕他们讥讽笑话。我们的家乡那是个什么地方呀?在我的记忆中,只是好贫穷好落后哇!
    我们的家乡位于豫西偃师正北的邙山岭上,全村百十户吉姓人家。据祠堂碑文记载,吉家沟村始建于明朝正德二年,吉氏祖宗兄弟五人原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至豫。吉家沟的吉氏先祖为其五兄弟中的四族宝。当年氏族吉宝携妻至孟津扣马定居,生有二子,后宝祖又携一子移居吉家沟立村。
    俺的家乡并不美!祖祖辈辈历代地抱怨先祖,咋相中了这块没有一点风水的地方,就安营扎寨了?这是天不时地不利的深沟弹丸之地啊!让后人永远过着和荣华富贵不沾边的清贫生活。吉家沟村小极不说,仅那村寨中间被雨水日积月累冲刷成两半状如裤裆的地貌,更被外村人呼其不雅的绰号,名曰“裤裆沟”,听起来实伤大雅,有辱尊严。一村人口就分布在这俨如裤状的两条腿和裤腰处掘穴而居,祖祖辈辈年年月月、朝朝暮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吉家沟村三面环沟,耕地近在沟底,远在十几里外伯夷叔齐坟的虎头山上。全村沟壑纵横,地无三尺平。耕地全都挂在坡半腰,地块大不过5亩,称其平原,小不过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不打粮食,好年景亩产最多也就那二三百斤。耕耙土地有牲口使不上,有车不能行;收获庄稼、往地送粪只有靠一根扁担或人扛肩背;一条羊肠小道一面靠崖,一面临沟,狭窄的只纳下一个人,迎面顶头都得侧身相让。日久天长虽锻就了吉氏人坚强结实的肩膀,养育了吉氏人宽阔厚实的胸膛,可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而又太多!
    吉家沟世世代代没有别的炫耀,唯那柿树倒是满沟满坡。秋天,虽然是秋获争登场,满院堆五谷的季节,唯有我们村大人小孩却忙着上树卸柿子,除了累累柿子黄外,劳碌终年的乡亲还是两手空空,故又名“柿糠沟”。为此,邻村眼红地羡慕我们,主要是看上了我们那红嘟嘟像灯笼的柿子,干活渴了可顺手摘个吸汁解渴,饿了又可填肚充饥。可惜,他们那里知道我们一年四季却见不上个白面蒸馍。每当红薯爬秧,红薯叶就成了主粮,一天到晚全是瓜菜代。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怪,好有好的好处,坏也有坏的好处,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因为我们村贫穷落后,倒也使我们村民有了不屈不挠的坚强精神!说到这一点倒也使我心里有点儿隐隐作痛。节衣缩食倒成了历代父老乡亲的光荣传统,成了吉家沟的风俗时尚,故有“三年不吃下锅豆,省下盖个瓦门楼”之说。所以家家再穷门楼倒一家赛过一家。逢年过节,吃顿杂面条算是最奢侈。过年大人小孩最开心,因为只有大年初一中午才能痛痛快快地吃顿白面馍馍就大肉烩菜。所以,家家户户把柿树看成了命根,看成了金子疙瘩。每到柿子下来,家家户户推着碾子响忙着碾柿糠,到了二三月青黄不接柿糠就成了家家户户的主粮,掺和一点红薯面或蒸馍或捏窝或烙饼,散不可手抓,涩不可下咽,粗不能屙出,还有小孩儿往往拉不下屎憋得号啕大哭呢。这次回去,看着乡亲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梦想已成为现实,不由地使我为之庆幸,此等享受和城里已经是一模一样没有区别。看着一桌丰盛的饭菜,反而,我却要求给单独做顿红薯面蒜面条,他们一脸的惊讶:“憨子—!那饭你还没有吃够哇,还想吃忆苦饭。现在都不种红薯了,哪还来得红薯面!”


作者:吉世芳 (2008/4/4 19:27:50)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介绍一篇好文章(一) 第 1 楼


    那时,尽管家家生活都不宽余,一旦讨饭的要上门,菩萨心肠的吉氏人家都热心招待,临走还把家里好吃的塞给带上,生怕路上忍饥挨饿。尽管常常遭年馑闹饥荒,户户倒也没有揭不开锅的,更没有因生活所迫而负芨他乡,外出讨吃要饭不知所终的,生活比起别村的庄户人家倒也算是殷实,可那殷实的标准也太低了。其实那都是平时吃糠咽菜一点点从牙缝里省下的啊!对于外村人过惯了“今日有酒今日醉,明天没酒喝凉水”生活方式来说,不仅不以此为鉴,反而讥笑戏谑吉氏人小气,还给吉氏人编排有什么祖传“精书”,并念念有词曰其连吉氏人家都不知道的“东风不称盐,西风不卖花......”等等,意思是说刮东风时必定天气潮湿,盐分加重;刮西风棉花肯定要水气少分量轻,遇到这种情况概不做买卖,有鼻子有眼的糟蹋吉氏人家。我曾几次三番地问过村上的老前辈,他们羞的只摇头:“瞎扯,瞎扯,尽是污蔑!”对此,我也想试问那些恶作剧、瞎编排的人们:天下谁人傻啊?从来没有见过傻得可爱者不是“猪往前拱,鸡往里刨”,有谁舍得将自己的孩子往井里扔哇!反而,更使我从中看到了吉氏人家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刚毅性格,清醒到了吉氏人家似乎在坚强不毅地叩问着什么,期待着什么......
    提起水,更让人脸上无光。全村百十户人家,守那一口百十丈深的老井。据碑文记载,凿此井的时候,每凿一碗石子要换一碗麦子的呀,可想其代价及艰辛的程度有多么之大!遇住大旱年景,井上绞水的桶排成了长蛇阵,有时排一天队也绞不上一桶水。为了水,还发生过人民战争,牺牲过一条人命呢,呜呼!于是乎,人们只有用水窖蓄水。现在想起真让人恶心,下雨了,雨水裹着满街道上的垃圾、粪便一同流进水窖,人们风趣地称其为“十三香”,且水里还生满了小虫虫。祖祖辈辈如此生活,世袭到后辈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想想眼下城里人喝水都喝矿泉水还嫌不清洁常常闹肚子,而我们哪有讲卫生的条件呢?夏日炎炎,从田里劳动归来,又讥又渴,一进门先掏一瓢飘满了小虫的冷水,一仰脖,“咕咚咕咚”灌个肚圆,硬是没病没灾,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者居多,不可思议!
    尽管吉家沟穷山恶水,村里却不出刁民。村风正,家风好,媳妇孝敬公婆,子女孝顺老人,家有妯娌几个子孙满堂五代同室仍旧和睦相处在一个锅里搅和,村邻团结友谊,有难同帮,有苦同受,有喜同乐,有悲同哀,互谅互让,亲如一家,从而培养造就了吉氏人家“穷而不慑,达而不荣,入火不焦,入水不濡”的高尚道德情操。家家白天黑夜门户敞开,但始终不曾听说谁家被盗失窃的事情发生。家族中虽也有受他乡坏人影响,出些“敲锅锤”一类的不受欢迎者,但那毕竟是个别而已,在大庭广众之下始终象过街老鼠自觉不敢胆大妄为,日久天长受之感化也改邪归正,金不换。现在,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风民俗更是见长,争当五好家庭、致富模范成了新目标、新风尚。
    吉氏家族没有村志村史文字记载。不敢说老祖宗没出过一个名人,但从老一辈记事起从没有听说过出个大人物,而光宗耀祖的。扳住指头数来数去,惟有清朝初期出了个反清英雄还战死在客乡异地,至今只有一座孤碑昭示后人。算来算去最大的官做到台湾省的国防部副部长,但那有点让吉氏家族汗颜。最值得让人骄傲称道的是,村小、人穷,志不短,祖祖辈辈历来对文化倒很重视,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视书如命,比命还重,一刻也不放松读书,读书,家家都存有成堆成摞的线装古书,则也给了人无穷的力量。故此,历代家家户户老少爷们都会咬文嚼字,“双手会写梅花篆”的能人倒也大有人在,老人上下五千年讲得头头是道,“百家姓、三字经”倒背如流,唐诗宋词烂熟于心。解放后,倒是在这穷沟僻壤里出了个舞文弄墨的著名作家吉学沛,才算是为吉氏家族光彩做人挺胸昂背起了大用场。吉氏家族以此为荣,尽管祖祖辈辈家徒四壁,而从没有穷了孩子的,再没啥不能让孩子没有文化,可惜女孩没这福气。所以小小吉家沟不足千把人口,仅黄埔军校毕业的就有好几个,那些年虽被管制有命无运地苟延残喘,至今倒也红极一时效力于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如今不同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已被扫地出门,不分男女都倾尽全力供其读书,年年考入大学深造的都是成拨儿成拨儿的,已经不再司空见怪成了稀罕宝贝。

作者:吉世芳 (2008/4/4 19:49:25)   回复此贴
  回复:介绍一篇好文章:故乡行——记邙山岭上的吉.. 第 2 楼


    过去,农村一年四季没个闲的时候。只有晚上村子西头的大槐树下才最红火,冬夏如此。吃饭时辰,家家都把饭端了,围拢一圈,坐列无序,或蹲或站或一只脚支了屁股,家家红薯汤,像吃大食堂,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偶有谁家猪在人前钻来钻去想讨点小便宜吃个零嘴,转悠半天哼哼着失望而去;大伙边吃边侃,鸡零狗碎瞎聊。这里成了村子里的新闻发布中心,哪村分红多了,一脸惊讶一脸嫉妒,谁家出事了,一脸同情一脸无奈;谁家小子谈了对象说了媳妇,哪个姑娘找了婆子寻了人家,比特快专递传得都快。而今,家家围坐在彩色电视机旁一边津津有味地喝酒吃肉,一边看新闻联播,关心着国家大事。晚上闲来无事,年轻人拿起话筒唱上几首,不唱的则跳迪斯科。过去以儒士风度、严肃得让人望而生畏的长辈们也架不住孩子们的劝说,而扭起了蹩脚的秧歌舞。先前乡亲们只会“脸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地耕耘农田,现在人人都把时间看得金豆般贵重,知道了时间就是金钱!开厂子的,做生意的却十二分得多,成了摇钱树的黄金产业。随便到任何一户人家,人人都焕发出一派清新的容貌,身上的沉闷和倦怠消失了,乡亲们都是格外的热情,递烟端茶,烟是过滤嘴,茶是茉莉茶,再不是旱烟袋和白开水啦。一边唠嗑,主人却舍不得稍事休息,一边手脚不停得忙活,说合同是万万不能违的呀。顿时,心里十分感慨,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
    今天,在这块沉默的土地上不再贫瘠,春风铺就习习麦绿,夏日摇荡滚滚金黄,秋天果子挂满枝头,冬日变农闲为抓钱的大好时机,父老乡亲早已脱去了贫穷的外衣,家家都成了冒尖户,富得流油,过上了小康日子。昔日干旱少雨吃水贵如油,而今自来水引到了家家灶房里;过去雨天泥泞,晴天尘飞的“扬灰水泥”路,现在一条柏油路直通到家门口,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拉近了,信息灵通啦;家家新起的宽敞明亮的小洋楼光彩照人,代替了祖祖辈辈蜗居的破窑洞;带彩的电视机取代了矿石收音机,摩托车冷落了永久自行车......有了吃,有了喝,物质基础有了保证。忽然鞭炮骤响,唢呐响器齐鸣,寻声望去,不远处新娘子正从轿车里钻出,便小跑去看稀奇。啊,老家村落虽不大,却给人新奇,一冬天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唱大戏演电影的倒也天天热闹,满村无处不飞歌。
    要说盼的倒是希望村上能出个能人村干部。历任的村干部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空戴一顶帽子没有给村里办过一件好事。倒有一个带领大家改天换地让人爱戴,至今仍让吉氏家族记忆犹新难舍难忘的好支书吉敬民,可惜他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早早地被累死了。至今,人们还在怀念他,企盼能再出一个象他那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带头人!
    假期转瞬匆匆而去。带着兴奋和惊奇、自豪和激动,我满意地离去。家乡在巨变,祖国在强大,而我又能够为家乡做些什么呢?至今又一年过去了,我才记下这篇拙文,示意珍爱我们的家乡,珍爱我们的祖国,珍爱那已经逝去和不曾逝去的每一个平淡或辉煌的日子,永远追求向往!

    (吉氏族人)


作者:122.96.197.* (2008/4/4 19:56:26)   回复此贴
  回复 2:故乡行——记邙山岭上.. 第 3 楼

本文作者为:吉瑞钦 (银川市作家协会)

作者:222.75.160.* (2008/9/11 15:01:0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886.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