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族谱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增诚(吉涛)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清同治七年山东临清《吉氏族谱》之谱序 已阅:7870 / 回复:18(楼主)

清同治七年山东临清《吉氏族谱》之谱序

    族谱者,族人之世系也。人各有身,自身而上推之,则必有所由,生而水源木本之义在焉。自身而下推之,则有所生,而源远流长之义在焉。虽世远年湮,迁徙靡常,而集诸一卷,令人开丞视之,宛然同堂也。如是,则谱之意尽矣。
    按吉门肇于广东,其详不可考矣。自前明良甫祖任临清州总镇时,落户于新城香巷街,立茔于城西刚家楼,此吉氏之传所由来也。其后越八世,曜临祖立茔于城东南三里铺;又越二世,星祖立茔于城东北白家庄,因家居焉。迄今凡十余世矣,族姓繁多;所有坟墓,有弃旧茔而迁葬者,有立新茔各立祖者;其子姓相承,有单传者,有繁盛者,有乏嗣过继者。生养葬埋在不同,倘世代愈远遗忘失志,以致后人而不识高、曾,自必一家不识一家矣。本原何在?恩谊何联?其弊不可不预防也。爰于拜墓之日,同族人详考祖宗之墓,细询族间之人丁,叙为一谱。不第载明父子之相承,并亦详及母女之所嫡。其中不知者,缺之;知之者,务使支派悉延及后人,得所考据。庶几吉门之传籍,以不水源木本,源远流长之意,赖以不忘云尓。
    同治七年(1868年)序

    附:夫吾族肇自广东,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己故长老传云:昔在咸丰年间,有南人同宗者,附粮艘来临清访询族人,适与堂曾祖廷林公相值,因言南方族人集议修谱,知有宦留临清者,意有谱牒特清照录一册,翌年附粮艘寄还必无误也,廷林公遂举旧谱授之。未几,洪杨倡乱南方,一去数人无耗,疑旧谱付诸兵燹矣。至同治时,昌龄公以失谱为大,咸集我族人议修谱。系因本所记忆,参之家藏神主及宗亲昭穆图等,上溯良甫公以来讫于十七世同时行辈也。止意所失旧谱当不止此,或于广东宗系有所叙录,惜失后无考,以宦留临清之良甫公为始祖,欤未可知也。
    (吉双文收集整理、吉家林重新点校)
    
    吉双文,山东夏津白马湖镇白庄村人,是吉氏第二十二世“文”字辈。我祖吉良甫来自广东,明朝时任临清州总镇。有族谱序文为证。近日上网查到我吉氏家族网站,甚是高兴。我正在编辑族谱,有望得知祖之根系,也望与广东族人续上。恳切希望广东族人给予回复,将广东祖先辈份排列情况告知于我。谢谢!
    吉双文,山东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录井公司,电话:0546-8570039,手机:13954667260,邮箱:jsw@slof.com;有没有天津籍的?天津吉氏是从山东临清迁过去的,其祖吉曜箴是我祖吉良甫的后裔。见到此贴的天津宗亲请与山东吉双文联系。由此可见,我祖吉良甫祖籍在广东省。其为前明明威将军坐镇临清州,至今历经五百余年,传二十四世,后裔四百五十余人。请看到此贴的广东宗亲,查阅族谱,看良甫祖在广东的辈份,如能续上,望回帖告知为盼。谢谢!  
    (吉双文)


作者:吉家林 (2008/8/22 21:31:21)   回复此贴
  回复:清同治七年山东临清《吉氏族谱》之谱序 第 1 楼

复山东夏津县吉双文宗亲函
                     关于良甫公祖籍及世系之刍议

双文宗亲,并转夏津县吉氏及紫金龙窝吉氏,各位尊敬的宗亲、宗长:
本人吉世芳,祖籍广东紫金县凤安镇枫林,早年在家乡读小学、初中、高中,青年时代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在陕西、广西工作多年,1985年5月调入深圳市,1996年以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公务员退休。本人受族中父老嘱托,从事吉氏族史收集整理工作多年,也获得些小成果。据老谱所载,赣南及粤桂吉氏,均属吉中孚公之后裔。中孚公早年居陕西,青年时曾居楚州(淮阴),晚年定居江西波阳,逝世后入祀于江南乡贤祠,是中华吉氏经朝庭批准的、三个“乡贤”人物之一,另两个是吉棠、吉梦熊。自中孚公定居波阳起始,至今已经1200年,其现在存世后裔,在三十八、九世至四十余世之间。吉氏最早在广东的定居地,是广东紫金县龙窝镇彭坊。从凤安到龙窝彭坊,还有70多公里。现知江南吉氏最高辈份的墓葬,就是在龙窝的吉千七公之墓,该墓远在深山,小地名叫西路白石,骑摩托车还得一个多钟头才能到达,故至今保留完好。千七公夫人宋老孺人之墓在凤安营子碑,早已遭到破坏,现族人正在修复。我本人属千八公的后裔。千七、千八,属同胞兄弟。
千七公及宋夫人的生存年代,距今已有九百余年,传下后裔已有二十八、九世。
千七公及宋太夫人传下之三大房为:
第一房。万一公,生仕成;仕成公生承祀、承宗。承宗生友端。友端生三子:永兴(渊)、永平、永厚(贞)。 永兴生祖贞、祖全。永平生祖保。永厚生祖伟。万一公之后裔,从赣中迁居赣南,越过九莲山,定居于广东惠州府和平县,并发展到连平、韶关、河源等地。
第二房。万二公,生仕兴。仕兴公任职南宋抗金、抗元军旅,屡立战功,累功至将军。
仕兴公生二子:保子、伯英。保子公墓,在紫金县彭坊嶂下村和岗背。碑文为:“祖考吉保公墓”,“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重修。”保子公之子孙居龙窝,其后裔也有迁居湖南、江西、四川及海外。伯英公生二子:吉盛、吉良。盛公的子孙居龙窝。良公,外出去向不明,在谱上仅记知其生有一子,名为“聪”。2000年版赣粤湘联修《吉氏宗谱》第二册第222页中,虽列明了伯英公生良公,但漏掉了伯英公之长子盛公,并将盛公之子孙错列在良公名下。
第三房。万三公,生大才。大才公,生承富。承富公,生友全。友全公,生吉政。政公,生祖荣。祖荣公,生二子:俊、浩。俊公、浩公的后裔,迁居广东中山、澳门、南海、电白及广西玉林、贵港、南宁等地。
从谱中记载可知,吉良公生存年代在元末明初,其祖父出身于抗金、抗元军旅,其本人外出谱中无有记载了。这些情况,再对照与吉良公同辈、同时代、同情况的吉阿受:阿受公(在客家话中亚、阿同音通用)也是早年外出,前三次修谱时均不知其去向,第四次(清末)、第五次(民末)修谱时才查知其在元末参加大明军,并被派往云南屯垦,其子孙定居于云南通海县九龙“复兴营”,现其后裔也已传二十余世(亦可见赣粤湘联修《吉氏宗谱》第一册第4、5页,第二册第485、497页)。且阿受公的名字很“土”,很有粤东客家人的特点,到云南后也未有改动,其墓碑还大书“故明始祖吉阿受享年七十寿之墓”,碑文也很“土”,有粤东客家人及行伍出身人的特点,所以,阿受公是粤东人、千八公之五世孙无疑。


作者:吉建军 (2008/10/13 19:25:17)   回复此贴
  回复:清同治七年山东临清《吉氏族谱》之谱序 第 2 楼

但“良甫”公好象又有点不同啊!多一“甫”字哩!然而,这“甫”字也正好说明该名字的根是“良”。“甫”者,按《词海》的解释:其第一要义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如:尼甫(孔子)。因亦以为表字的代称。如:台甫。”由此可见,吉良甫公的名字之根是“良”,“甫”是附缀字。吉良公继承其祖父传统,参加反元战争,因功升为总兵,将名字“缀美”一下也是很自然的。
良甫公任职山东临清州总镇(总镇也称总兵、总戎),授衔明威将军。当时临清州管辖夏津、武城、临西(临清)、丘县,其职级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但其职权大于军分区司令。良甫公之职级,与屯垦云南的吉劦公(武节将军骁骑卫)相当。在网上有人说,临清吉氏是两广总督吉庆之后裔,此说不合事实,因吉庆以来的历史只有二百年,而临清吉氏的历史是从明初开始的,已有650年了。两个吉庆,一个靠的是皇族、皇权得以高升,另一个靠的是科举功名;而吉良甫、吉劦、吉阿受等等,则出身平民,全靠出生入死的战功,得于立足于世,并为后代子孙开辟出一片生存之地。
上述查考、刍议,还基于夏津吉氏宗亲所说:“我的祖先吉良甫公明朝早期从广东(粤东)来山东做临清州总镇(明授明威将军),至今已传二十四世”,“我祖吉良甫公很可能来自广东紫金龙窝”。根据宗亲们的说法,对照龙窝吉氏老谱,以及云南吉阿受公的情况,所以,就认定吉良甫公是千七公之五世孙、仕兴公之孙、伯英公之二子。
此议是否正确,还有待山东夏津吉氏及龙窝吉氏宗亲们的进一步考证、确认。
此祝
各位宗亲宗长多多发财,健康长寿!
                                       冯翊堂吉氏宗仆  世芳  敬具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吉建军 (2008/10/13 19:25:56)   回复此贴
  回复:清同治七年山东临清《吉氏族谱》之谱序 第 3 楼

插图:


作者:吉建军 (2008/10/13 19:27:14)   回复此贴
  回复:清同治七年山东临清《吉氏族谱》之谱序 第 4 楼

现知江南吉氏最高辈份之墓葬、广东紫金龙窝吉千七公之墓
插图:


作者:吉建军 (2008/10/13 19:29:06)   回复此贴
  回复:清同治七年山东临清《吉氏族谱》之谱序 第 5 楼

云南镇雄陈贝屯,明洪武骁骑卫武节将军吉劦公之墓
插图:


作者:吉建军 (2008/10/13 19:30:1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8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726.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