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吉世芳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百家姓源流趣谈与相关知识介绍 已阅:6035 / 回复:23(楼主)


                                          中华姓氏与中国郡望

                                           一、谈谈姓氏与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变动。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作者:吉家林 (2008/12/7 20:59:17)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百家姓源流趣谈与相关知识介绍 第 1 楼


    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要姓为第一,外威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
    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石单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隋唐时期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但却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宗室亲贵和功臣元勋,即新的士族集团。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作者:吉家林 (2008/12/7 21:01:03)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百家姓源流趣谈与相关知识介绍 第 2 楼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分攵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题郡望曰“吴兴”。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
    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作者:吉家林 (2008/12/7 21:01:48)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百家姓源流趣谈与相关知识介绍 第 5 楼


    11.“保、汤、兰、焦、甄、郎、仲、蔺、王、张、宋、舒、杜”姓氏郡望——【中山郡】
    汉高帝置,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

    12.“骆、路、蓟”姓氏郡望——【内黄郡】

    13.“汪、牟、纪、欧、解、柴、晋、来、巫、邴、仇、步、勾、饶”姓氏郡望——【平阳郡】
    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分河东郡置,治平阳(今临汾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14.“常、温、仇、东、芮、柬”姓氏郡望——【平原郡】
    汉置,治平原(今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及河北吴桥等县。

    15.“原、花、宿、王、太叔”姓氏郡望——【东平郡】
    南朝宋改东平国为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市、汶上、东平等县地。

    16.“任”姓氏郡望——【东安郡】
    东汉末置,治所即今山东沂水县东北,旋废,晋元康元年复置,移治盖县(今山东沂源县东南),北齐又移治东莞县(今山东沂水县),隋开皇初废;三国吴黄武五年(226)置,治富春(今浙江富阳县),七年(228)废。

    17.“习、苗、宦”姓氏郡望——【东阳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治长山(今金华县)。辖境相当今浙江省金华江、衢江流域各市县地。

    18.“孟”姓氏郡望——【平陵郡】

    19.“凤、支、轩辕”姓氏郡望——【邰阳郡】

    20.“徐、戚、臧、竺、茅、后”姓氏郡望——【东海郡】
    秦置,治郯(今郯城县北),楚汉之际为郯郡,后复为东海郡。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

    21.“奚、王”姓氏郡望——【北海郡】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分齐郡置,治营陵(今山东昌乐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潍坊市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县。

    22.“孙、蒋、庄”姓氏郡望——【乐安郡】
    三国魏改乐安国为郡,由临济移治高苑(今邹平东北)。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县地。

    23.“吉、雷、党、印、益、专”姓氏郡望——【冯翊郡】
    三国魏改左冯翊置,治临晋(今大荔)。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
    [华阳郡] 南朝宋侨置,治华阳(今勉县西北,北魏移勉县东)。辖境相当今陕西勉县、宁强县地。

    24.“萧、缪、万俟”姓氏郡望——【兰陵郡】
    晋元康元年(291)分东海郡置,治氶县(今枣庄市峄城镇)。辖境相当今山东枣庄市及滕县东部、东南部。

    25.“杨、刁、牧”姓氏郡望——【弘农郡】
    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弘农(今灵宝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26.“佟”姓氏郡望——【辽东郡】
    战国燕置,治襄平(今辽阳市)。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凌河以东。

    27.“项、钭”姓氏郡望——【辽西郡】
    战国燕置,秦汉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

    28.“林、毛、卜、靳、池、栾、卓、银、邸、宰、通、相”姓氏郡望——【西河郡】(河西郡)
    战国魏置,一称河西,后入秦,废;汉元朔四年(前125)置,治平定(今陕西府谷西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山西吕梁山、芦芽山以西、石楼以北及陕西宜川以北黄河沿岸地带。
    [九原郡] 秦置,治九原(今包头市西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后套及其以东至包头市、黄河南岸的伊克昭盟北地。

    29.“吴”姓氏郡望——【延陵郡】

    30.“夏、钟离”姓氏郡望——【会稽郡】
    秦置,治吴县(今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地。


作者:吉家林 (2008/12/8 10:02:10)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百家姓源流趣谈与相关知识介绍 第 6 楼


    31.“谭、查、覃、晏、羿、富、宁”姓氏郡望——【齐郡】
    汉改临淄郡置,治临淄(今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青州、广饶、临朐等市县地。

    32.“黄、费、喻”姓氏郡望——【江夏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置,治安陆(今湖北安陆北)。辖境相当今湖北安陆、钟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以东、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地。
    [义阳郡] 三国魏置,治安昌(今枣阳市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罗山等市、县和桐柏县东部、湖北应山、大悟、随县等三县部分地区。

    33.“熊、楚、戎”姓氏郡望——【江陵郡】
    唐天宝初改荆州置,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乾元元年复为荆州。

    34.“周、袁、廖、殷、齐、梅、盛、盍、商、糜、蓝、应、鞠、沙、河、昌、和、危、麴、仰、咸、盖”姓氏郡望——【汝南郡】
    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淮南郡] 三国魏改淮南国置,治寿春(今寿县)。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

    35.“胡、梁、程、伍、蒙、席、张、胡”姓氏郡望——【安定郡】
    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市、景泰、靖远、会宁、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

    36.“马、万、鲁、窦、井、惠、班、禄”姓氏郡望——【扶风郡】
    三国魏以右扶风改名,治槐里(今兴平东南)。辖境相当今陕西永寿、礼泉、户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
    [新平郡] 东汉兴平元年(194)分右扶风及安定郡置,治漆县(北魏改名白土,今彬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永寿和甘肃泾川、灵台等县地。

    37.“沈、姚、施、尤、木、明、水、钮、闻”姓氏郡望——【吴兴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辖境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38.“何”姓氏郡望——【庐江郡】
    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汉武帝后徙治舒(今安徽庐江西南)。辖境相当今安徽巢湖、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武穴、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市县地。

    39.“朱、张”姓氏郡望——【沛郡】
    汉高帝以秦泗水郡南部置,治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

    40.“李、董、彭、牛、时、关、阳、闵、边、禹、辛”姓氏郡望——【陇西郡】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治狄道(今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

    41.“谢、阮、屠、虞、伊、王”姓氏郡望——【陈留郡】
    汉元狩元年(前122)置,治陈留(今开封市东南陈留城)。辖境相当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地。

    42.“贾、石、索、张”姓氏郡望——【武威郡】
    汉昭帝或宣帝时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治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辖境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43.“苏、殳”姓氏郡望——【武功郡】

    44.“顾、龚、安、华、冉、龙、苍、郏”姓氏郡望——【武陵郡】
    汉高帝五年(前202)置,治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黔中郡] 战国时楚置,后入秦,秦代治临沅(今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西汉改名武陵。

    45.“卢、邹、苑、简、燕、鄢、祖、张”姓氏郡望——【范阳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226)改涿郡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


作者:吉家林 (2008/12/8 10:06:15)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百家姓源流趣谈与相关知识介绍 第 8 楼

家林宗亲饱读博览,家学源远!真可谓:
非博览而无以约取
非厚积而无以薄发
云阳望族东台择居
吉氏今人谱牒专家

作者:吉正祥 (2008/12/8 10:15:4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0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1,976.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