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音像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建军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湖南浦市镇的“吉家大院”与”吉氏祠堂” 已阅:9028 / 回复:13(楼主)


                             湖南浦市镇的“吉家大院”与”吉氏祠堂”

                                 ——湖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城白沙镇沿沅水而上20公里处,便是湘西著名的浦市镇。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历史上浦市商贸、文化极其繁荣。自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古镇里,修建了三条商贸古街、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二十多座货运码头、四十五条巷弄、五十多家封火墙窖字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因商贸交流、文化融汇,故浦市有湘西“小南京”之美称。
    在浦市古镇幽深小巷中,有三座半明末清初的湘西古建筑——吉家大院。吉家大院一字排列在浦市街口的吉家头,当地人的描绘是“田联大院三座半,门望一千八百担”。在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的背景下,高大气派、功能齐全的吉家大院代表着当时浦市民居的整体水平。
    吉家大院是吉隆祥的故居。据《吉氏族谱》记载,吉隆祥祖籍山西太原大树村,其先人从山西远赴湘西经商,迁居浦市后分为两大房,浦溪为上房,吉家头为下房。吉家靠卖桐油、木材起家,兴盛于清代中期。
    浦市民居都是“前店铺后住所”的结构模式,吉家大院也是如此。整个大院由砖木筑成,进深58米,屋内由“三井三堂十二房”构成。从整体来看,吉家大院兼顾了住家与仓库的双重用途,因此,它的门墙不是平常的长方形平面直角开门,而是呈几何等边双斜角开门,表示吸纳财富之意。进入庭院后行至二楼,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大仓库,而在后院,则有一个花园。在花园后面,就是平坦宽阔的沅江。
    大院四周防火墙高十余丈,既防火又挡风。正面为三层并连式结构,均以条石构筑。门额以高浮雕手法刻有“家约清风”等吉祥语,两端刻有荷花、香草,周边饰几何图案,窗花以几何图为主,中间刻八仙、人物、花草、斗打等图案。所有刻工,精细入微,栩栩如生。
院内厢房按家室的辈分依次居住。厢房的木窗雕龙刻凤,每一板雕刻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中《梁祝》、《天仙配》、《蚌壳灯》、《彩龙船》、《鼠叼葡萄》、《老鹰抓鸡》等雕刻更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楼上则主要用于囤积货物,摆放杂物、晾晒衣物等。后侧建有伙房和厕房,院落后部则是花园,花园的尽头紧连着河边的码头。
在吉家大院之外的田边,还修有“吉氏祠堂”。气势壮观,1937年,国民党军政部将“浦市陆军监狱”设于此祠堂内,关押所谓的“政治犯”。
    湖南省文物副局长何强表示:吉家大院精致程度堪比“乔家大院”,可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吉家林、吉建军收集整理)


作者:吉家林、吉建军 (2008/12/29 11:28:30)   回复此贴
  回复:湖南浦市镇的“吉家大院”与”吉氏祠堂” 第 3 楼

噢 那我是上房吉。隆祥伯伯我没有见过 他去台湾后就很少回来了 只听他的故事。

作者:gilee (2009/1/25 22:06:39)   回复此贴
  回复:湖南浦市镇的“吉家大院”与”吉氏祠堂” 第 4 楼

吉家不知有没有这个能人?也把它编成剧本,弄成电视剧,扬我吉氏文化.

作者:122.195.228.* (2009/1/29 16:18:05)   回复此贴
  回复:湖南浦市镇的“吉家大院”与”吉氏祠堂” 第 5 楼

我在浦市那么久怎么不知道啊

作者:220.186.123.* (2009/2/13 13:35:37)   回复此贴
  回复:湖南浦市镇的“吉家大院”与”吉氏祠堂” 第 6 楼

据我所知.浦市吉氏是明代迁往浦市的,属天然公之后,当时浦市属辰州俯(今沅陵县)管辖,民国十三年修撰的族谱,(浦市吉家头)的支谱至今还存放于我的家中,遗憾的是去年五月派人去吉家头商讨七修谱一事未能如原,望有来者与我沅陵吉氏联系。

作者:jilingyun139 (2009/2/20 11:48:13)   回复此贴
  回复:湖南浦市镇的“吉家大院”与”吉氏祠堂” 第 7 楼

更正:未能如原应为未能如愿

作者:jilingyun139 (2009/2/20 22:50:1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3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4,035.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