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 浏览主题 版主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拾遗补缺乃前人之厚望 已阅:1841 / 回复:3(楼主)

拾遗补缺乃前人之厚望
续修家谱族谱感言之五

最近,我们在吉氏网站上看到,有的宗亲主张,对老谱中明显的缺漏或不足,应根据国家正规出版的文史资料,或考古新发现,或本姓其他宗支的谱牒,作出适当的补充、修正。但是,我们有的宗亲则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典籍、谱牒,是严肃、宝贵的,不可以改动、变更。
本人以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典籍谱牒,当然是我们全体吉氏族人共同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当高度尊重、珍惜,并应努力继承、接续,使之传之久远,永续无穷。若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是不能前进,不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众所周知,前辈的东西再好,也一定是有所不足,有缺陷的。比如,大汉、盛唐、盛清再好、再美,也是过去的事物,其不足,其缺陷,是不可否认的;老X的思想再“光焰无际”、再“放诸四海而皆准”,还多有其荒唐和缺陷。此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前人留下给我们的谱牒,也一样存在很多很多不足和缺陷。我们目前收集到的、我们吉氏各地的近百部各类家谱族谱,它们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同样存在很多很多不足和缺陷,不可能十全十美。其中道理,我就无须多说了。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拾余补缺,使之完善,而不应抱残守缺啊!    
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就教诫我们,切莫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拾余补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才是前人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在我们收集到的许多吉氏谱牒中,都有先贤先祖在这方面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2008年11月收集到的江西《吉氏重修族谱》,就有《序言》说:“我吉氏虽知根自冯翊出自洛阳,吉甫为受姓之始祖,然而,继甫公者无传,即际亨公之谱叙,谓出于唐大历吉中孚官拜户部侍郎传数世生文公,是继孚公者,亦无传。嗟乎,二公之后,世数莫考,多少祖妣莫纪名姓,竟同草木之湮没,不重可惜哉!此前人之疏略,令我后人叹杞宋也!夫疏略在前人,详纪宜后代。余也生在清朝,愧才疏而德浅,幸列黉序,思承先以启后。爰集业儒之贤侄运临、泰临,倶深仁孝之心,共图造谱之计,不揣庸愚,不辞劳瘁,遍游各处,凡属一脉相承者,造写男名妇姓,生居死墓。自文公以下,有本可考世数,一一厘定。文公以上无籍可稽查者,付之无可如何。以待后起之英,或远考他方,或旁搜古简,重修补失,是乃吾之厚望也……又作七言律诗一首:蔼蔼吉人世系长,感天感地感君王。深期衣禄家家足,更愿诗书代代香。宜效忠臣安社稷,莫为逆子闹爷娘。四方星处将何集,同谱同宗即共堂。时大清道光元年桂月上浣吉日。二十一世嗣孙郡增生 相君 谨识。”
细读上面《序言》可知,先贤先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要求后代子孙“或远考他方,或旁搜古简,重修补失,是乃吾之厚望也”。前人限于当时的条件,在谱牒中留下缺失,是万般无奈的。今天,我们已经具备的条件,是前人万万不可企及的:有丰富的、关于古代吉(姞)氏的考古及文史资料供参考,有吉氏各地的近百部各类家谱、族谱为参照,有发达、便捷的网络、电讯作工具,有全国、甚至海外吉氏宗亲的共同参与、支持,等等。因此,我坚信,古往今来我们吉氏的共同愿望,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希望原来有不同意见的宗亲,能再次提出宝贵意见。
广东深圳 吉世芳2009-1-8


作者:吉世芳 (2009/1/9 17:41:54)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拾遗补缺乃前人之厚望 第 1 楼

家谱,族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本身老祖先就是很严谨地在完善族谱,不会轻易地予以修改的.我们后人更应该严谨了,尤其是现在网络这么先进,比过去查阅资料进步了几千倍,有疑问,可以搁置的.一家之言.

作者:吉吉 (2009/1/9 21:01:33)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拾遗补缺乃前人之厚望 第 2 楼

这是先人的嘱咐:"无籍可稽查者,付之无可如何。以待后起之英,或远考他方,或旁搜古简,重修补失,是乃吾之厚望也."见江西吉氏重修谱第一册第4-5页

作者:218.18.45.* (2009/1/10 9:11:56)   回复此贴
  "s" 第 3 楼

讨债公司/蓝月传奇辅助/蓝月辅助

作者:nihaota (2022/8/29 9:59:3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619.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