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 浏览主题 版主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探流尋源, 聼歌賦聲------譜習軼談 已阅:6437 / 回复:28(楼主)

已故领袖毛泽东主席1958年,在成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经说过:“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资料”。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获得立项,收录至2000年年底前刊印的用汉字记载的中国家谱。中国家谱中的有关科举名录、人口变迁、乡里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家规族训、人物传记、碑文墓表、天文气象、诗文著作、水文地理、名胜古迹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珍贵史料。家谱虽然产生于封建时代,但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家谱所描写的历史是社会历史的缩影,家谱作为正史补充,显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性。可惜毛泽东他老人家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却错误地将家谱资料当作“四旧”,使这个人文资料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带来了今天各个家族续谱的困难。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对于谱的解释大家易懂,而对于家“乘”,据有关的解释是: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而我认为,“乘”还有一层意思,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乘尽管算法中,有时会出现零,但多数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家族的繁衍历史不正是这样么?当然了,乘在这里读sheng(圣)而不读cheng(承)。宝应清康熙五十四年谱用的就是《 吉氏家乘 》。
    家谱的初始作用就是“敬祖收族”, “国有国史,家有家谱,无史则政不纪,无谱则续不明”。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吉氏家族中的近代人士吉鸿昌便是其中的一员。所以国家有史才知道政权的更迭,家族有谱才知道先祖的艰辛。家谱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可以起到与国史并重的地位。宝应《 吉氏家乘 》清康熙五十四年谱的出现,为我们宝应吉氏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帮助。
    谱序是家谱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份,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谱序:包括达官贵人及儒学大师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历史、族望、修谱简况及修谱原则等。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家族保密性所造成的。今天我们有幸读到宝应《 吉氏家乘 》清康熙五十四年谱的谱序,宝应《 吉氏家乘 》康熙谱这几篇谱序词义条畅,世系严明。正如《 题吉氏家乘序 》中所言:葺以成篇,鸿文传议,挥玉樆珠,词翰之美,结构之工,言简而意周。可谓篇篇都是上乘佳作,初时阅读,因久不接触古文,无标点符号的文章读起来有点拗口,但两遍以后,就会顿觉一新。
    现将《 题吉氏家乘序 》这一篇除个别字我无法解决外,尽量用原字体原格式打出,以供没接触过原文的宗亲共赏。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0:55:52)   回复此贴
  回复:探流尋源, 聼歌賦聲------譜習軼談 第 1 楼

┏━┯━┯━┯━┯━┯━┯━┯━┯━┯━┯━┯━┯━┯━┯━┯━┐
┃同│原│一│揮│三│義│寶│案│於│秋│如│宜│擅│之│家│題┃
┃遠│繼│代│玉│君│條│邑│頭│乙│若│覩│條│纂│緒│譜│吉┃
┃推│列│史│樆│子│暢│望│一│未│一│我│分│修│使│之│氏┃
┃祖│守│學│珠│奉│世│族│冊│春│日│祖│縷│之│不│修│家┃
┃德│成│良│詞│伯│系│代│展│仲│也│我│析│長│有│豈│乘┃
┃近│之│材│翰│叔│嚴│多│卷│偶│哉│宗│始│何│如│易│序┃
┃揚│胤│也│之│諸│明│聞│視│至│則│於│終│以│椽│言│ ┃
┃宗│定│上│美│父│而│人│之│安│甚│一│其│尊│之│哉│ ┃
┃功│昭│考│結│嚴│爲│及│知│宜│矣│堂│貫│卑│筆│上│ ┃
┃或│穆│開│構│命│此│讀│其│因│家│生│令│不│曠│紹│ ┃
┃跬│辨│代│之│葺│者│賔│爲│過│譜│敬│百│失│世│百│ ┃
┃步│崇│之│工│以│則│王│吉│式│之│生│世│其│之│代│ ┃
┃朝│卑│始│言│成│又│諸│氏│九│未│愛│而│序│才│之│ ┃
┃庭│正│中│簡│篇│蘧│君│家│吉│易│睦│下│親│具│傳│ ┃
┃之│名│遡│而│鴻│景│子│乘│子│言│族│開│疎│精│下│ ┃
┃上│分│創│意│文│韓│譜│也│書│修│和│卷│各│明│衍│ ┃
┃而│核│業│周│傳│又│序│吉│齋│也│宗│瞭│適│之│萬│ ┃
┃以│異│之│洵│議│李│詞│爲│見│予│千│然│其│識│禅│ ┃
┗━┷━┷━┷━┷━┷━┷━┷━┷━┷━┷━┷━┷━┷━┷━┷━┙

┏━┯━┯━┯━┯━┯━┯━┯━┯━┯━┯━┯━┯━┯━┯━┯━┐
┃所│之│勉│譜│然│代│泰│分│視│百│散│所│世│言│章│功┃
┃厚│上│於│者│而│相│嶶│而│爲│世│處│從│子│懿│宗│業┃
┃望│生│賢│遵│三│承│之│沠│一│而│異│來│孫│行│匠│顯┃
┃於│祖│善│其│君│不│松│析│體│遙│地│者│按│無│而│或┃
┃後│殳│力│條│子│相│千│也│知│千│至│有│圖│不│標│俯┃
┃人│之│於│例│之│離│枝│黃│其│里│有│自│而│詳│名│仰┃
┃哉│光│耕│守│用│異│萬│河│爲│之│老│也│稽│其│或│林┃
┃ │爲│耘│其│心│不│葉│之│一│遠│死│然│則│所│以│泉┃
┃ │宗│置│誡│亦│致│共│水│脉│執│而│歷│知│爲│才│之┃
┃ │姓│身│訓│良│混│歸│千│傳│譜│不│世│宗│事│德│下┃
┃ │之│名│尊│苦│淆│於│流│流│詢│相│久│姓│而│優│而┃
┃ │榮│教│祖│矣│譜│一│萬│莫│合│知│遠│蕃│表│長│以┃
┃淮│寜│之│敬│凡│之│本│沠│非│必│識│其│衍│其│而│高┃
┃山│非│中│宗│後│爲│子│同│祖│皆│者│爲│人│所│擅│隱┃
┃許│三│奮│孝│之│功│子│出│若│引│自│經│文│爲│譽│聞┃
┃志│君│志│親│屬│大│孫│于│宗│爲│成│營│蔚│人│即│或┃
┃進│子│青│恭│在│矣│孫│一│之│一│斯│四│起│使│一│以┃
┃識│之│雲│兄│茲│哉│百│源│支│家│譜│方│其│奕│嘉│文┃
┗━┷━┷━┷━┷━┷━┷━┷━┷━┷━┷━┷━┷━┷━┷━┷━┙
    细观其文,你就可发现,此文除了繁体字外,尚有异体字,还出现了个别的简体字,如“脉”而不是“脈 ”。该文的简体校译文,论坛上已有,有兴趣的可以去对照阅读。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0:57:04)   回复此贴
  回复:探流尋源, 聼歌賦聲------譜習軼談 第 2 楼

一:古文的断句
    对于古文的断句,上过私塾的和过去的老学生来说,基本上都能进行。而对于现在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就感到困难,主要是科技发展较快,学科太多,古文已不太受重视,所以学生练习太少。据说现时高考有的省份文科出现了五分断句题,但也只是负责用斜线 ( /)断开就行,不讲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前段时间我在整理书籍时,发现了一张夹纸,是几句古文断句口诀,也不知是文章的摘录还是我过去学习断句的个人总结,发出来供初涉者参考,同时也请宗亲中的行家给于指正。
    下面的口诀供断句时参考:
    “曰”后用冒(:)号;
    “哉”后感叹(!)号;
     并列符号(;)或( 、);
    “盖”“夫”一般放句首;
    “于”“而”大多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面加园圈(。);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逗(,)或句(。)酌情看;
    古文用词讲精练,句子宜短不宜长;弄通原意细分析,灵活运用巧断句。
    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来断句,采用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明朝解缙就擅长于玩断句游戏。如《 题吉氏家乘序 》的开头断句,论坛上的断句是“家谱之修岂易言哉。上绍百代之传,下衍万禅之绪,使不有如椽之筆 ┄ ┄”。对于“家谱之修岂易言哉。”正祥的意思是:家谱的修缮(工作)难道是很容易说的(一件事情)吗?而我在读了这句话后,认为整体上来说,这还是一个疑问句,话并未结束,而且读起来感觉拗口。“哉”在这里是个特殊用法,不如改为“家谱之修岂易(疑问句)?言哉(含激昂之意):上绍百代之传,下衍万禅之绪(答语,结束)。使不有如椽之筆 ┄ ┄”。    正祥认为“言哉”断句,恐不妥。“哉”是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一般在句末,或与形容词、副词连在一起,表达感情的。(比如:壮哉!美哉!等等)言在这里是动词,认为不能将“言哉”与前面断开。后面的话即使要加引语,亦当为“古云”、“窃为”、“人云”、“昔语”、“曾闻”等等字样,不可能有“言哉”句式的。   对于正祥的断句说法是有它的一定道理。而我认为至于文章究竟是怎么样断句的,只有作者——老祖宗本人清楚,后人来断,只有凭自已的感觉,爱好来认可。只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了。
    近日看到一篇断句的口诀,摘录如下供参考: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1:01:05)   回复此贴
  回复:探流尋源, 聼歌賦聲------譜習軼談 第 3 楼

二:宝应清康熙谱的学习与思考  
    堂兄尔玲跟吉文家曾在金湖机械厂同过事,跟吉文家熟悉,尔玲兄带我到吉文家处,文家给了我一本清康熙谱跟一本丁宁庄的老谱,这两本谱的复印本使我有了学习的条件,之后清康熙谱咸东又给我寄来一本,使我对两本复印不清楚的地方有了参照对比。我们先根据谱中的记载对辈序做一个归纳。
(Ⅰ):福四公──→缘一公 (无嗣)、缘二公(无嗣) 、缘三公 、缘四公 、缘五公。      
(Ⅱ):1,缘三公→善二 、善三 ;     缘四公→ 善一(真定府) 、善四 、善五 、善六(无嗣) 、善九;      缘五公→善七 、善八(无嗣) 、善十 、善十一 、善十二。
(Ⅲ):1,善二公→ 庆一 、庆二 、庆三 、庆四 (俱广东连州);     2,善三公→庆一; 3,------
(Ⅳ):1,庆一公→ 澄 、海;
(Ⅴ):1,澄公→春;      2,海公→友(无嗣) 、 才(无嗣);     3,------
(Ⅵ):1,春公→鹏 、鳶(俱往居黎城);    `2,------        
(Ⅶ):------------------------------
    下面由于枝系的增多,篇幅的限制,我们省略了大半,而只标出了前面极小的一部份。然后再根据辈序画一个世系图: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1:02:14)   回复此贴
  回复:探流尋源, 聼歌賦聲------譜習軼談 第 4 楼

福四公 →缘一公(无嗣)                        ┌→友公(无嗣)
     ├─→缘二公(无嗣)        ┌─→海公→才公(无嗣)
     ├─→缘三公→善三公→庆一公→澄公→春公→吉鹏→------(往居
     │            └─→善二公( 广东连州)           └→吉鳶→------ 黎城)
     ├─→缘四公→善一公→庆一公(未作交待)
     │            │            └─→庆二公→佑公→全公(无嗣)                      
     │            │                                            ├→通公→鹏公 (无嗣)
     │            │                                            └→与公(无嗣)
     │            ├─→善四公→庆四公→胜公→舆公(无嗣)
     │            │            │            └─→启公→继公(无嗣)
     │            │            │                            ├→镗公(无嗣)
     │            │            │                            ├→金公(无嗣)
     │            │            │                            └→龙公→宏公→宝公→栋公→------
     │            │            │                                                                ├→树公→------
     │            │            │                                                                └→材公→------
     │            │            ├─→庆五公→------
     │            ├─→善五公→------------------------------
     │            ├─→善六公(无嗣)
     │            └─→善九公→------------------------------
     └─→缘五公→善七公→------------------------------
                     ├─→善八公(无嗣)
                     ├─→善十公→------------------------------
                     ├─→善十一→ -----------------------------
                     └─→善十二→------------------------------
    由于辈序画的过多,在网页中发出,会出现走样,同时也受发帖行数的限制,另发又与上图衔接不上,同样会出现走样,在这里我只好做了压缩,作为学习讨论的参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1:03:05)   回复此贴
  回复:探流尋源, 聼歌賦聲------譜習軼談 第 5 楼

缘一 、缘二无嗣,缘三的后人要么无嗣,要么就是迁往外地,留在宝应本地的当然就是缘四 、缘五的后人了。
    前四代是以“福 、缘 、善 、庆” 为名字的辈序,而后就没这个规律了。奇怪的是用数字做名,特别是第四代出现了同数字名,是不应该有的现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翻开谱的记载,从中作一摘录:
   “一世祖福四公讳德贵字缺   配徐氏生卒俱缺合塟於黄城沟后庄中祖茔------”;
   “二世祖缘三公讳字俱缺福四公第三子------”;缘四公 、缘五公记载同样如此。
   “三世祖善三公讳字俱缺缘三公次子------”;下面的各位善公记载也是如此。
   “四世祖庆一公讳字俱缺善三公之子------”;
   “五世祖讳澄字缺庆一公长子------”;
   “六世祖讳春字缺澄公之子配------”;
   “七世祖讳晚字文耀堂公子配汤氏生卒俱缺”;------。
    从中发现,原来并不知道二 、三 、四祖的名讳,才用数字来代表兄弟的大小。至于“福 、缘 、善 、庆”有可能是辈序,也有可能是代称。这种修谱方式可算独创一举,为宝应今后的续谱提供了可贵的先例参考。根据上面的修谱方法,哪---福四公的“四”字会不会也是弟兄中的排行序列呢?
    谱中记载“原公苏州府住阊门街,因兵乱播迁,於明洪武初,始来宝应东乡之黄城沟焉”。显然是因洪武初年的“洪武赶散”移民运动才来到宝应。
    春燕归来无栖处,荒野千里待耕田”。经过元、明政权的更迭战争,起义军内部的火倂,苏北地区十室九空,地广人稀,朱元璋为巩固政权,安定社会,恢复经济,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四十六年间,有组织地向冀、鲁、豫、皖、苏等地大量迁民九次。这种大量强制性的移民,史称“洪武赶散”。而苏北地区迁来的基本上都是苏州府人氏。洪武年号总共是三十一年,如前十年为初,则福公始祖应当是在1370年---1377年之间迁居宝应。而宝应清康熙五十四(1715)年谱修成,距始祖播迁为338---345年之间,这么跨长的历史,如族中祠堂有“红 、白”两册的记载,修谱当然不成问题。但族中如有记载,谱中必尽其详,可从宝应清康熙谱“虚笔”式的修谱方式看,我是看不到家族中有这方面的记载痕迹,却明显存在着“访记忆录”的笔向。
    我从今年三月份开始,为了解曾祖父的名讳和家族的前沿,想把宝应吉姓中用“尔”字的家庭整理出来,到宝应去了三次,吉目全用摩托车背我,拜访了众多宗亲,可贵的是知道宝应北门 、南门用“尔”字的家庭不少,现存世的基本上是“尔、目”两代人,但是不要说是年青人,就是八十多岁的老人,隔个一两代,他都回忆不起来。靠“访记忆录”来完成三百多年的家族史,的确是很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多次细读研究谱序,注意到了谱中的只言片语: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1:06:2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8 每页5条 当前1/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1,730.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