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双文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清末民初国学研究大家——吉城 已阅:4294 / 回复:6(楼主)


                                 清末民初国学研究大家——吉城

    吉城(1867—1928),字凤池(凤墀),号曾甫(曾父),江苏东台人,邑廪贡生,清末民初时著名国学研究大家。
    清同治六年(1867)八月二十日,吉城出生于东台县城的一个润商之家。其祖籍镇江,曾祖吉宗沅(字盈科)是清中期京江诗派著名诗人,曾与余江干等合组“竹深诗社”,著有《竹深吟榭诗集》存世。咸丰年间,因清军与太平军在镇江一带激战,吉城的祖父(吉棣,字成秋)为避战乱,率全家自镇江迁徙至苏北,定居于东台城。为谋生计,吉城的祖辈和父辈均在东台开店经商(商号“吉泰和”),经营南北货生意兴隆,因而成为侨居东台城的著名润商。到了吉城这一辈,叔伯兄弟共六人,人称“吉氏六房”,吉城排行“老四”。吉城的父亲(吉煌,字彩堂)曾与其兄(吉焕,字蔚廷)商议,将来“吉泰和”商号之经营不需六个子侄都参加,为继承先祖盈科公之学问,两家应各挑选一子,培养其读书举业,以商养学,以入仕途。因此,吉城(吉煌次子)与其堂兄吉墉(吉焕次子)自小即被家长选定为“要读书”之人,并由此而步入了求学之路。
    吉城年幼时曾拜宿儒孙大生(字仰吾)、丁笙甫为师,从识字起蒙开始,进而研读“四书五经”。他14岁参加县试即由童生中秀才,因其天资聪颖、根基牢固,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故被乡里誉为“神童”。然而,吉城后来的举业之路则蹉跎坎坷,屡试不第,故愤而弃科举。当时与吉城同师门的学友夏寅官(字虎臣)于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人、十六年中进士并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其他学友如刘蔚如、汪济、陈培寿以及堂兄吉墉等亦皆先后中举,唯才高众卿的吉城却科场失意,直到清末时才由户部发给其贡生执照。
    塞翁之马,得失何常。吉城弃科举,使父辈盼其“读书做官”之初衷成镜花水月,但他并未因此而弃学,转而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国学研究中来。从此以后,吉城便以“做学问”和“教学生”为终身大业,他淡泊明志,勤劬厉学,谈笑有鸿儒;商讨学术,诗文会友,交往皆名士;讲学三省(苏皖鲁),培植多士,桃李满天下;精研六艺,笔耕一生,著作称等身。从清末到民国,各地学者对吉城之学识无不啧啧称之,众口一词,使之成为士林公认的“国学研究大家”。
    吉城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丰富而多彩。光绪二十二年(1896)后,他受翰林院编修、强学会总董丁立钧(字叔衡)之聘,先后遥领山东沂州书院和江苏南菁书院阅卷之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起,又受淮扬海道按察使蒯光典(字礼卿)之聘,先后担任南京上江公学堂和安徽庐州中学堂国文教习。宣统二年(1910)吉城回乡后,东台县知县何为(字元泰)即聘其至本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执教“经学、文学、修身”三科,每学期薪修为银币180元。宣统三年(1911)夏,安徽发洪水泛滥成灾,吉城举其历年所得束修,捐银币1000元为赈,其风义迥乎远矣。民国六年(1917),东台县成立修志局,知事(县长)彭世祺聘任吉城为名誉协修,他根据采访资料,编纂成稿,以归于局,然而人事变迁,最终还是未能付梓。晚年时,吉城讲学于东台乐学馆,一时间云景风从,熏陶者众。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一日,一代宗师吉城溘然长逝于东台城寓所,享年61岁。
    若论吉城学问之渊博,他以中国传统“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为骨架,研经宗齐鲁之学,读史通班马之书,旁及辞赋金石之学,皆能精辟阐述各类国学之古义,且见解独特,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吉城一生以著书解惑为乐,其成册著作有《易学礼证》、《尚书微子注》、《檀弓壹学》、《夏小正约义》、《左氏诗学》、《左氏许义》、《左氏正义述》、《左传旗考》、《左传兵事用旗考》、《左传小识》、《谷梁范注家法考》、《鲁论语大义述》、《论语问答》、《论语弟子名字古义述》、《论语王充义》、《论语齐鲁学长篇》、《读经积微》、《读史积微》、《石鼓文考证》、《嘉祥县西汉石壁画记疏证》、《鲁学斋金石跋》、《孙卿(荀子)赋章句》、《庄子闲诂》、《墨子经说句指》、《太玄经释文校语》、《楚辞甄微》、《亭林(顾炎武)诗补注》、《鲁学斋读书杂志》、《鲁学斋文钞》、《鲁学斋诗集》、《鲁学斋日记》、《吉氏谱系考》等30多种(详见《江苏艺文志•镇江卷》、陈邦怀《一得集•鲁学斋遗著目录后序》),还曾为若干名家之著作序,替不少已故名人撰铭等。

作者:吉家林 (2009/7/1 16:45:59)   回复此贴
  回复:清末民初国学研究大家——吉城 第 1 楼


    就“做学问”而言,吉城并非一昧“闭门著书”,而是不断与各地学者交流治学心得,通过学术研讨来吸纳各家之言,在博采众长基础上择善而从之。
    吉城与誉满京华的大名士丁立钧亦师亦友,无论丁公在京师(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总纂)及山东(任沂州知府)为官时,还是致仕还乡后,他们商讨学术历数十年,歆契无间(详见吉城《鲁学斋日记》)。
    为了“弘扬国学、以文会友”,吉城与合肥蒯光典(字礼卿,后任欧洲留学生监督)、江阴缪荃荪(字炎之,后任清史馆总裁)、苏州朱孔彰(字仲我,后任清史馆纂修)、东台陈汝玉(字白石,书画家,后任东台县中学堂教员)、松江张锡恭(字闻远,后任《大清通礼》纂修)、兴化李详(字审言,民国后任东南大学国文教授)、清河吴温卿(号温叟)、江都梁公约(字慕韩,民国后创办南京美术学校并任教作画)、丹徒陈祺寿(字星南,后任南通图书馆馆长)、合肥殷孟乔(时任南京上江公学教务长)、江宁程鼎臣等一批著名学者一起,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南京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国文研究会”(详见吉城所撰《国文研究会序》)。
    吉城在南京期间,经张锡恭引荐而结识了国学大家缪荃荪,他们共同研讨荀子的学术思想,二人分别撰写出《荀子考异》(缪荃荪作)和《孙卿(荀子)赋章句》(吉城作)两部学术专著。吉城在安徽期间,结识了当时桐城派代表、著名屈赋注家马其昶(字通伯,后任清史馆总纂),他们曾多次在一起探讨学问,后来马其昶所著《屈赋微》和吉城所著《楚辞甄微》均成为“中国楚辞学”名著。
    曹丕在《典论》中曾言“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吉城“通过学术交流而著书立说”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他工书法,自身写得一手好文字,从而与众多学者名士广结了“翰墨缘”。
    吉城对金石之学颇有研究,他曾与当时著名书画篆刻大家、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号缶庐)共同考证石鼓文,并于民国六年(1917)联手为泰州篆刻家杨祚缉(号集君)《冰晖阁印掇》一书题赞。此《吉赞》系由吉城集石鼓字并撰文(文为“杨之贤,来自蜀,工勒章,同翰帛。方圆小大秀以朴,子道卅五君其族,游六艺,一不鹿鹿。”),由吴昌硕书写,二者珠联璧合,实为“双绝”。
    清光绪状元、民国实业总长张謇(字季直)的母亲是东台人,他因此常来东台。吉城曾多次拜会张謇,他们交谈学术,惺惺相惜,并诗词唱和,互赠书墨。吉城还将其得意弟子陈邦怀(字保之,后任天津文史馆副馆长、天津市书法协会主席)推荐给张謇担任秘书,助其整理文稿。后来,陈邦怀成为一代金文大家耆宿,他一直不忘先师吉城的教育和举荐之恩,特于1980年6月敬撰了《吉城先生小传》一文,并寄送东台吉城之孙吉伊畴(《吉城先生小传》发表于1984年《东台文史资料》第1辑和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第4期)。
    吉城在安徽时认识了著名皖派学者、书法大家刘启琳(字石宜),二人交谈学术分外投缘,相见恨晚,由此而结为儿女亲家。宣统二年,刘启琳不远千里从合肥送嫁女儿(刘淑贞)到东台,与吉城之子(吉荣泰)完婚。此后,吉城与刘启琳之间的翰墨鸿雁往来不断。
    吉城除与“国文研究会”诸同仁经常交流学术外,还与朴学家孙贻让(字仲容,浙江瑞安人)、书法家郑孝胥(字苏堪,福建闽侯人,清末湖南布政使,清亡后在上海鬻书,后从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总理终成汉奸)、教育家沙元炳(字健庵,江苏如皋人,翰林院编修,清末创办如皋师范学堂)、收藏家项承明(字晴轩,安徽歙县人)、三湘诗杰易顺鼎(字实甫,湖南龙阳人,民国初出任印铸局长)、青年学者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后任北大教授、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等人皆有翰墨往来(上述学者的翰墨,除陈独秀写给吉城的手札早已流失外,其他的都保存在吉城曾孙吉家林处。据网上资料介绍“陈独秀致吉曾甫的手稿已于2006年12月7日在无锡“名家翰墨”拍卖会上被拍卖”)。
    从吉城的《日记》和《诗集》记述中可知,他平日居乡里之时,经常与东台知名学者、名士聚谈学识,三日一“诗墨唱和”、五日一“文章集粹”。参加文会者主要有:陈祺寿(字星南)、夏寅官(字虎臣)、杨葆寅(字公甫)、丁立棠(字禾生)、陈培寿(字辅卿)、陈汝玉(字白石)、蔡庆昌(字禹言)、李步青(字吟白)、汪济(字作舟)、袁承业(字伯勤)、杨世沅(字芷湘)、周应昌(字啸溪)、周应芹(字子香)、戈铭猷(号二石)、程畹(字兰畦)等一代文人。吉城与这些学者们的学术聚会与诗文唱和,极大地活跃了当时东台地区的文化和学术交流氛围。

作者:吉家林 (2009/7/1 16:46:35)   回复此贴
  回复:清末民初国学研究大家——吉城 第 2 楼


   吉城的学问与著作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十分深远,传至今历百余年而不衰,其治学之精神与硕果,庶几闇然而日彰也。
    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首任会长陈直(字进宜,吉城的学生)对先师吉城的学识与专著评价极高。他曾说,“曾甫先生淹贯群经,尤精于谷梁之学,旁及楚辞、汉史,皆有述作。先生认为,古代谚语无不用韵,惟《汉书•王吉传》之‘王阳在位,贡公弹冠’两语,骤读之似无韵,实为两字一韵”(详见张伯驹编《春游社琐谈•记吉曾甫先生之博学》);“先生喜治屈赋,六十年前尝告予《天问》篇‘雷开何顺,而锡封之’句中雷开即累启,雷为累字之假借,开为汉代启字之避讳,谓纣王赐封累启(微子启)于微也。此说极为新颖而正确”(详见中华书局《文史》第十三辑《楚辞甄微》引言);“先生曾语余云,《史记》年表首共和,本纪首黄帝,世家首吴太伯,列传首伯夷,皆表扬让位、反抗君主者”(详见陈直《史记新证》119页),等等。
    早在数十年前,中科院图书馆就收藏了吉城的《嘉祥县西汉石壁画记疏证》等钞本。1982年,中华书局大型丛刊《文史》又专题发表了吉城的《楚辞甄微》遗著。江左诗人吉正祥宗亲因此而赋诗赞吉城宗师曰:“馨香俎豆谱中知,黻黼文章出凤池。读史书通班与马,研经学达鲁和齐。春秋左传易论语,义考文钞注楚辞。一本甄微无价宝,儒林史界大宗师。”
    就吉城的《鲁学斋日记》而言,他从20岁开始写日记,每年记一本,自光绪十三年(1887)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历时25年从未间断,总字数过百万。吉城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东台及“苏皖鲁”三省一些地方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实况,其内容包括“读书求学、科举考试、教学心得、学术交流、家庭生活、社交见闻、自然现象、天灾人祸”等方面,此日记对研究清末东台及“苏皖鲁”等地的人文实具很高的历史价值。由于吉城日记的记载,证实了江苏省东台中学的百年(1905—2005)历史,其相关证书和资料即为东中校史馆所收藏。在1987年出版的《江苏地震志》中,也如实引用了吉城在日记中记载的相关地震史料。最近(2009年6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又与吉城的曾孙吉家林联系,拟影印出版吉城的全部《鲁学斋日记》。展望将来,此日记手札正式出版后必能为学术界提供许多第一手原始资料。
    史学泰斗陈直一生著述甚多,他的著作中均贯穿了吉城的学术思想;金石家陈邦怀1925年出版的《殷墟书契考释小笺》,亦系吉城为之作序。近年来,中国屈原学会会员吉家林又以其曾祖吉城的《楚辞甄微》、《吉氏谱系考》为蓝本而撰写了《屈原<天问>解疑》和《中华吉氏源流研究集》两部专著,《中华吉氏源流研究集》已印发给海内外众多吉氏族人,《屈原<天问>解疑》则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发行到各大专院校,并被台、港等地和日、韩等国书网列为经典学术书目。时至今日,吉城的国学著作依然闪光,他的学术思想也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先生若地下有知,亦必含笑于九泉。

                                            吉家林敬撰于东台亭树阁
                                                   2009年6月

可提供的与本文相关的图片:
1、吉城晚年时的照片;
2、清廷户部发给吉城的贡生执照;
3、宣统二年、民国六年东台县政府发给吉城的任教照会与聘任书;
4、吉城《孙卿赋章句》手稿及著名学者缪荃荪、马其昶题写的书评;
5、吉城的书法作品;
6、吉城集石鼓字、吴昌硕书《冰晖阁印掇》之“吉赞”;
7、状元张謇书赠吉城的诗文扇面;
8、著名刘启琳为吉城所题诗墨及所寄信件;
9、沙元炳、项承明、孙贻让、郑孝胥、易顺鼎、李详、陈祺寿、杨祚缉、丁立棠、陈汝玉、蔡庆昌、张文运等学者为吉城父子题写的墨迹;
10、翰林夏寅官为吉城母亲所作“寿序”;
11、学者戈铭猷为吉城题写的册页;
12、学者周应昌、周应芹兄弟为吉城所作诗书画;
13、中科院图书馆收藏的吉城《嘉祥县西汉石壁画记疏证》钞本;
14、中华书局《文史》发表的吉城《楚辞甄微》遗著;
15、江苏省东台中学校史馆收藏的吉城日记及相关档案资料;
16、吉家林以曾祖吉城《楚辞甄微》、《吉氏谱系考》为蓝本而撰写的两部专著。


作者:吉家林 (2009/7/1 16:47:59)   回复此贴
  回复:清末民初国学研究大家——吉城 第 3 楼

吉氏文举之楷模,后生儒学之榜样!

作者:吉正祥 (2009/7/2 10:49:28)   回复此贴
  回复:清末民初国学研究大家——吉城 第 4 楼

看到这些我好开心哦!

作者:58.220.238.* (2009/10/15 14:46:10)   回复此贴
  回复:清末民初国学研究大家——吉城 第 5 楼

馨香俎豆谱中知,黻黼文章出凤池。读史书通班与马,研经学达鲁和齐。春秋左传易论语,义考文钞注楚辞。一本甄微无价宝,儒林史界大宗师。

作者:吉增诚 (2014/2/25 21:48:5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1,103.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