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吉世芳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吉炳伟诗文介绍 已阅:16635 / 回复:15(楼主)

吉炳伟诗文介绍

吉炳伟,1963年9月生,河南孟津县会盟镇人,是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之弟。在职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学位。1982年8月参加工作,长期在洛阳地区工作,历任乡团委书记、县团委副书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镇党委书记、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宜阳县县长、县委书记。2003年8月,调任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6年12月,任开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辞去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职务。2009年3月10日在开封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吉炳伟再次被任命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分工常务副市长。曾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大地》月刊、《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理论文章多篇,著有《学习•实践•探索》一书。


        图片:1,吉炳伟在开封市政府会议上讲话。  2,在兰考县拜谒焦裕禄陵墓。
        3,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4,在焦裕禄纪念馆题字:“政声人去后 丰碑民心上”。

贺开封荣膺“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华夏文明艺缤纷,汴京书法绝无伦。儒林荟萃墨为上,名士辐凑笔成军。
象取天地写万物,豪通画意绘乾坤。苏黄米蔡前帆过,喜看古都又一春。

老  家
背依邙山岭,黄河脚下长。三间瓦房静,两孔土窑凉。
门外梧桐翠,院内桂花香。父母守宅后,松柏寄沧桑。
梦里常依稀,醒时更牵肠。叶落终归根,月明是故乡。

过朱仙镇怀岳飞
每过朱仙镇,犹闻战马鸣。岳王横刀立,高歌满江红。
精忠为报国,蒙冤莫须名。乾坤朗朗在,岂容奸佞行。

谒 焦 陵
居官不在高,从政何必长。权应民赐予,职本国担当。
无私天地阔,勤廉身自强。政声人去后,丰碑民心上。

菊 花
一尺碧水点点绿,满园秋色簇簇花。金橘斗妍催人醉,登高犹到仙人家。

荷 花
新荷掩塔影,嫩绿缀湖中。睡瓶戏青鱼,玉露洗翠红。
出泥尘不染,暗香悄无声。花中偏爱莲,清心度人生。


作者:吉世芳 (2009/7/19 9:17:57)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吉炳伟诗文介绍 第 1 楼

儒雅蕴藉,清丽脱俗——读吉炳伟诗集《清心集》
http://www.kf.cn  作者: 赵国栋 来源: 开封日报
    一口气读完吉炳伟同志的诗集《清心集》(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脑海里自然而然地蹦出了8个字:儒雅蕴藉,清丽脱俗。这8个字,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我读此书的原始感受。
    方今号称诗人者众多,但读者为何对诗坛仍抱冷淡态度?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当今相当一部分诗人缺乏传统文化功底,盲目而浅薄地追逐一些译作。没有一点语言功底、文化功底就想搞创新,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没学会走就想跑”。二是当今一些诗人缺乏人生大境界,只会关注自己,对社会和时代漠不关心。对于这种人,别人不会关注他,社会、时代也不会关注他。三是当今一些诗人,缺乏哲学素养,缺乏思维能力,只会就事论事,现象到现象。三五好友,你捧我,我捧你,未成文人,先有了文人的毛病。
    这三种诗坛通病,在《清心集》里是没有的。作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语言功底,而且还有一腔赤子情怀,诗作中充满了对人类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所处时代的热情关注。更可贵的是,从《清心集》中的许多诗篇里,可以看到作者那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史识。没有对历史史料的娴熟掌握,没有一定的哲学素养,是不会有如此史识的。说此书儒雅蕴藉,是从其题材、体裁、语言来说的,说其清新脱俗,是从其思维境界来说的。
    作者任职于开封,对开封充满了热爱之情,对开封的文物古迹可谓了如指掌。往往是三五句话,就概括了某处文物古迹的历史,而且能从这历史中得出卓尔不群的结论。如用“金戈铁马铃声系,黑土黄沙掩塔身”来咏铁塔,以“玉露洗翠红”“暗香悄无声”咏铁塔公园之荷,都是别出心裁的。像“玉露洗翠红”,我们赏荷时可能也会有这种微妙的感觉,但我们却寻觅不到这么好的清词丽句。诗人咏龙亭湖夜景时,用“亭台浓抹层层妆”来形容龙亭。这“层层妆”三字,相信看过龙亭湖夜景的人,都会感觉到它的贴切与传神。
在《咏大相国寺》一诗中,诗人先概括了寺院的历史“皇家禅院几度盛”,最后得出结论“国盛方有佛寺荣”。如果熟悉大相国寺的历史,你就不得不佩服作者概括的精当。
    在《包公湖》一诗中,作者将包公湖比喻成一面“明镜”,将包公精神与湖之形象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开封人对繁塔都很熟悉,对之吟咏者代不乏人。繁台曾有九级,后因雷击及明初的“铲王气”,繁塔只剩下三层。面对繁塔,诗人并不拘泥于史实,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繁塔只剩三级的景象归结于“高塔不堪东京破,痛刎六级隐民居”。这一拟人化,不但表达出了繁塔的悲愤,也表达出了繁塔不屈的风骨。繁塔象征着谁?繁塔象征着开封人,象征着开封的某种精神。开封人,世代居于此,历经沧桑,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却顽强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不管有何灾难,不管有何困苦,开封人依然会站在这里。
    在《明十三陵》一诗中,作者表达出了读史者通常都会有的感受(“风云叱咤终过客,黄土一抔万事休”)。帝王即使再烜赫一时,如果不为民众做事,仍是会被人民遗忘的,只有像焦裕禄那样“无私天地阔,勤廉身自强”,才能“政声人去后,丰碑民心上”。
    作者用古体诗,还吟咏了非常现代化的事物。如咏磁悬浮列车的“中华巨龙东方屹,快马加鞭磁为蹄”,如咏浦东的“纵横大道银网撒,鳞次广厦新笋发”,都是既贴切又形象的。看来,旧体诗这个“旧瓶”,也能装得下新时代的“新酒”。
    作者的诗作是非常讲究意境的,如“寒桨弄灯影,秋雨细无声”,又如“门外梧桐翠,院内桂花香”等,都让人觉得韵味悠长,深得古典文化之美。

作者:61.141.180.* (2009/7/19 9:18:45)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吉炳伟诗文介绍 第 2 楼

抓好试点扩大党内民主 创新党建促进科学发展
——访开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吉炳伟
   2008-07-31  来源: 开封市政府
“公推直选直接说来就是公开推荐、直接选拔,此次尉氏县选拔乡党委书记是按照党的十七大中‘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要求,采取的一次试点工作。”7月28日上午,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吉炳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项工作改组织推荐为公开推荐,改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改党代表选举为党员直接选举。”
  吉炳伟说,公推直选大桥乡党委书记工作,是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创新党的基层组织选任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我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促进开封科学发展活动的一项具体实践。在制订实施方案中,明确了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不断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的民主,探索培养发现优秀干部、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同志提供平台,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有为才有位”的用人导向。
  在具体操作中,市委组织部、尉氏县公推直选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严格履行了召开动员会、宣传发动、发布公告、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全委会票决、公开推荐、公示调研、县委审定、组织直选十个程序,做到了既定程序不走样,既定标准不降低。“在公推直选工作中,我们坚持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公开透明,公推直选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和参与下进行的,每次投票都是当场唱票,当场计票,当场宣布结果。”吉炳伟说,新产生的大桥乡党委书记,就是真正由大家凭自己的意愿投票选出来的。因此,可以说我们真正实现了把党任用德才兼备干部这把“尺子”交给广大党员群众,把提名推荐权赋予群众,把选举权交给党员,从而确保了此项工作的真实民主,这也是此项工作能够取得成功,为广大党员群众认同的关键。
吉炳伟说,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虽然个别省市已进行了探索,但在我市是没有先例的。因此,对于如何搞好公推直选大桥乡党委书记工作,市委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没有现成的例子可参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但是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先行试点,逐步完善、逐步深入,重经验积累、重过程的程序安排和具体的细节把握。试点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推广此项工作积累了经验。我们将对公推直选大桥乡党委书记工作进行认真地总结和研究,从而不断巩固和扩大此项工作的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不断提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我市的政治文明建设水平,从而使之成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最后,吉炳伟表示,这次公推直选只是一个探索,下一步,我市将认真总结相关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向其他乡镇扩展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拓展到社区、企业、学校。

作者:61.141.180.* (2009/7/19 9:19:36)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吉炳伟诗文介绍 第 3 楼

毛泽东独重李贺的叛逆精神
吉炳伟
在唐代诗人中,李贺是毛泽东所喜欢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之一。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李长吉歌诗集》、《李长吉集》、《李昌谷诗集》、《李昌谷诗选》等,几乎每本都被毛泽东圈划过。至今传世的李贺诗共240首, 毛泽东圈过的就有83首,有的多达四五次。
  李贺,字长吉,福昌县昌谷(宜阳县三乡)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年仅27岁。李贺自小聪颖, 才思横溢,善诗文,7岁即能赋诗作文。据传他每天出游时,骑着一匹小青马, 常常顺着田边、河旁、竹径、山脚信步漫游,遇有诗情,灵感闪现,当即记下来,投入囊中,天晚回家,取出囊中之积,苦书,整理成篇。与李贺交往甚密的王参元、杨敬之、崔植、沈亚之等名士都很喜欢他的诗作,互相传抄,广为流传,就连当时誉满文坛的韩愈也惊叹不已。毛泽东在五十年代一则有关王勃的批注中,称李贺是“英俊天才”,但“死时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在五十年代末,每次提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总提到李贺,称他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
  李贺的诗上承《楚辞》、《九歌》与南朝《乐府》传统,被世人赞之为“骚之苗裔”,下继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又受韩愈影响,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他的诗想象奇特,色彩浓重,象征性强,语言丰富,在整个诗歌史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诗人。他用短暂的生命,奏响了中唐诗坛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乐章。毛泽东非常喜爱李贺这种浓重的浪漫主义风格,独树一帜的天才诗风。在1958年1 月16日南宁会议讲话中,毛泽东说:“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在他的心目中,李贺是具有浪漫主义幻想的代表诗人之一,而浪漫主义的注重想象,大胆创新恰是毛泽东的重要性格内容之一。在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信的最后, 他写道:“李贺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毛泽东本人的诗词也颇受李贺诗的影响,在其词句中经常可见到李贺的影子。所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及《念奴娇•井冈山》中“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即点化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而成。在1949年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一字不差地引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只是毛的诗中赋予了新的含意。

作者:61.141.180.* (2009/7/19 9:20:43)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吉炳伟诗文介绍 第 4 楼

李贺虽然出身于唐代宗室郑王之后,但支远流疏,到他这一辈家境已日趋败落。父亲李晋肃在边疆供职,后任陕县令,死得较早。李贺少年奇才,本可早登科第,但因父名“晋”与“进”犯讳,被拒之进士试院门外,到22岁时才官至奉礼郎,管群臣朝会祭祀之礼,充其量是个九品小官,在京三年即因病辞归故里昌谷。妻子没生子女且多病早亡,他和母亲郑夫人、姐弟一道生活,家境十分贫寒。李贺的身世及遭遇使他的诗格调大都比较低沉,他喜欢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来寄托“哀愤孤激之思”,使他的诗歌带上了独有的幽冷与凄婉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奇崛冷艳、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毛泽东多次圈划的《致酒行》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 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之句,显示出李贺的远大抱负和无情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毛泽东对李贺迷惘、苦闷的心境显然是强烈同情的。李贺的另一首诗《梦天》也是毛泽东非常喜爱的。此诗有晋人游仙诗之风,“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 相逢桂香陌。”诗人对想象中月宫的描绘可谓美丽奇特,在所有写月宫的诗中独标一帜。“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诗人梦游月宫,感宇宙之博大,时空的永恒,察地球之渺小,人生的短暂,一瞬千年,沧海桑田。九州大地,自天外观之不过是烟尘九点;大海汪洋,从高处俯察,不过是杯中之水。诗中显示的这种雄浑博大、超然物外的气魄和胸襟确乎是前无古人的。诗中揭示的永恒与短暂,伟大与渺小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极富哲理的。雄视千古,善于从大处着眼兼有诗人气质和哲学家风骨的毛泽东自然喜爱这首诗,他在黄陶庵评本《梦天》一首题头评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有所不及”处,每处都圈点断句,表明他对黄说的极其赞同。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诗句以及《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很显然有李贺《梦天》一诗的影响。
  毛泽东曾对随行人员谈到李贺“专门做鬼怪的诗”,其作品“是鬼诗,不是人诗”。1960年5月2日,在济南同山东省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有人认为李贺诗“不好懂”时,毛泽东纠正说“有些还是容易懂”,由此说明了毛泽东对李贺其人其诗的理解和偏爱。毛泽东欣赏古诗,有时并不完全从思想性方面去猜测或评价,而是纯粹从艺术性着眼,只要艺术性高,认为它就有特殊的价值。李贺的诗虽然大都比较荒诞、迷离,格调低沉,但毛泽东欣赏的是他那富于想象、浪漫奇崛的诗风。
  毛泽东喜爱读李贺的诗,不仅是因为李贺的诗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欣赏李贺不满封建统治、不迷信封建帝王的叛逆精神。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写道“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天迹”,在《苦昼短》中写道“刘彻藏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诗中敢于称汉武帝为“刘郎、刘彻”,直呼秦始皇为“赢政”,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勇气。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讲话中提倡振作精神,破除迷信,曾举李贺为例。毛泽东说,中国的儒家对孔子就是迷信,不敢称孔丘,李贺就不是这样,对汉武帝直称其名。
  毛泽东对李贺的诗,从早年到晚年,兴趣越来越浓。《新唐书•李贺传》中称李贺写诗“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对此句,毛泽东画了圈,并在此段开头写着大大的“李贺”二字。在刘大杰编写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目录上,在“第十章,李贺、李商隐及晚唐诗人”中李贺名字下,划着红线。在《李长吉歌诗集》杜牧序言中,多处画着曲线和圈。这说明毛泽东对李贺诗的重视及喜爱程度。盛唐诗人荟萃,诗文浩瀚,至今留名的诗人有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毛泽东如此偏爱李贺的诗,这恐怕是当年怀才不遇、早逝的李贺所没有想到的。《大地》 (2000年第四期)

作者:61.141.180.* (2009/7/19 9:21:19)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吉炳伟诗文介绍 第 5 楼

清风入诗来
作者:焦景周
  我和吉炳伟可谓熟悉。这种熟悉是一种根同源同的熟悉。豫西黄河岸边的扣马老村,村庄不大,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相知自不必说,文化和习俗的熏染也是一样。由此,我的小说和他的诗歌,也就像一块地里长出的两样庄稼,不仅土壤气候相同,浇的水施的肥所有的养分也没有多少区别。基于这样的近缘,我对炳伟的作品首先就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期待着能从中读出文化感应,读出土地的共鸣,读出他乡故知的莫大享受。其实,炳伟的早期诗作我过去也拜读过一些,2005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清心集》出版后,我读了感到很吃惊,惊于他的思想,惊于他的睿智,惊于他的内力,也惊于他的勤奋。这本沉甸甸又漂漂亮亮的书卷,我不能将它与儿时扣马村那个穿着粗布裤衩、光着小脚丫子的穷孩子连在一起,也不能和现在的这个一身西装、政务如山、领导着几百万父老乡亲的父母官相对号!去年夏天,我又在《东京文学》上看见了他发表的两首长诗,一首是母亲节追忆他芳年早逝的母亲,一首是缅怀他的父亲。这两首诗都是自由体,写得非常洒脱,二诗可称姊妹篇,均以情感见长,揪心揪肺,令人断肠,一颗炽热的孝子之心、浓烈的儿女之意,跃然纸上,浸透于字里行间,实实达到了情深意远、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母亲是不幸的/一次偶然的感冒竟夺取了她年轻的生命/当时她仅有三十八岁/撇下深情爱着她的父亲/撇下离不开她的六个尚未成人的儿女/我们全家遭遇了肝裂肠断的苦夏/我不记得当时的情景/据说我被用绳子绑在院中的石磨上/拼命地喊着妈妈,妈妈……那时候是一九六六年,他被绳拴的故事,村中老人悉数皆知,当时已上初中二年级的我自然知晓。这个细节是撼动人心的,如今在诗中重现,更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兴许是有感于对年轻母亲的不幸早逝、小儿子大恩未报的遗恨,抑或是思念母亲的百结情肠,作者在写出追忆母亲百句长诗的两个多月后,又携带妻女回家祭母,写出《诉衷情》。这是一首词,词牌好,内容也好,简洁而浓密地表达了儿女衷肠。这使我想起了著名唐诗《游子吟》,大诗人孟郊也是写母子深情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了普天下儿女对母亲的亲切联想和思念,已成为千古名篇。但凡这样的作品,我以为都是最容易和读者沟通的,因为父母爱、儿女情是世间人所共有的,任何人都能产生共鸣。
  其实,这本诗集的丰收,我以为也得益在这一个“情”字上。在《仲秋寄同窗学友》、《送同学离开封有感》、《致友人》、《送友人》和《浪淘沙•怀友》中,同学情、朋友情开篇可见,彰显出诗人萦念故旧不忘窗朋的胸臆。还有一首《生日贺词》,没有注明是给谁贺生日的,但我看得出这是作者写给爱妻的。还要特别一提的是一首《访贫》,属于五言律诗,写于雪花飘飘的冬季,作者在雪天里去走访农家,揭开门帘时看到的是家徒四壁,贫困不堪,这家主人的院里屋里怕是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没有,由此作者“归来心如麻”,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大年本喜庆/无奈饮苦茶/何日衣食裕/问贫无人答。”这样的情,应该是一种大情,作为一名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还有什么情能比忧民之情、怜民之情、爱民之情更大呢?这首诗颇有点杜甫诗的味道,能让人联想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让人轻吟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不朽绝句。
  《题赠》、《览胜》、《怀古》和《远行》是书中的重要单元,各具千秋,读来有滋有味。这些作品大都是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悟而作,而且短小精到,恰到好处。吟月、赏花、咏春的诗篇,也多有涉猎,而且比较精彩。诗集的开卷之作就是《仲秋吟月》,从诗风上讲,清新流畅,洒脱自然,而且逻辑缜密,一气呵成。诗人借月而思,依月而想,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一种情怀,表达了一种独到的处世心态。这种心态就是平静,恬淡,不刻意,无怨尤,顺乎自然。
吉炳伟有个习好,不管在什么地方工作,都留心那里的风物和文化,总要留点东西下来。他在宜阳县任职时就是这样,写了不少咏唱当地名胜的诗篇。上任开封后,他又被深邃厚重的古都文化所感染,进一步激发了文学创作热情。那美丽的菊花给了他不尽的灵感,还有那大宋王朝的兴废,汴梁都城的变迁,铁塔龙亭的历史诉说,包龙图、杨家将的千古传颂,还有故都夏雨冬雪春景秋韵,都被他融入诗里,记入景里,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触之可及,闻之即香,既清丽俊逸,又古朴浑厚,大有唐宋之风。值此本书付梓之际,祝愿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

作者:61.141.180.* (2009/7/19 9:21:5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5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945.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