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显赫的无锡嵇氏

    中华嵇氏网 2012年11月6日 万家姓


无锡嵇氏,为清朝重臣,受过康熙、雍正、乾隆的最高奖赏。在城中心的学宫西侧,乾隆二年御书的"人伦坊表"坊,为嵇永仁(号留山)暨妻杨氏树立牌坊。此坊造型高大,居无锡之最,气势非凡,雕工精良。惜乎在十年浩劫的第一年,便被列为"破四旧"的对象,用吊车花巨大人力拆毁。这里,原来还有康熙年间表彰杨氏夫人的"旌节坊",惠山寺山门内有雍正皇帝御赐的"忠节流芳坊"、祭祀嵇永仁的"嵇忠节祠"(旧称"留山先生祠"),《无锡金匮县志》都有详实的记载。

嵇氏源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字叔夜),安徽谯郡人。其先祖姓奚,浙江上虞人,因避怨而迁谯国。以后,他的一支后裔住在常熟,到明末清初时,中书舍人嵇廷用羡慕梁溪风光而迁徙到了无锡。他的儿子永仁,敬仰附近的东林学堂,将住所改称"东田",将自己的号匡侯改为留山,又取别号为抱犊山农。

为国殉难的嵇永仁

嵇永仁出生于明代崇祯十年(1637),少年时受业于苏州饱学之士张鞠存(东溪先生),勤学经史和诗词,学业大进。清代名人张伯行说他:"凡天文象纬、兵刑礼乐、河渠荒政,罔不条分缕析,旁及歧黄(医学)济人之术,亦无不精贯。时为诗、古文、词,皆发于至性,挥毫振纸,千言立就。"确实,他少年英俊,才学非凡,著有剧作《扬州梦》、《布衣袋》、《珊瑚鞭》,以及《双报应》、《续离骚》等大批诗词。因而,受到东南贤豪的推崇。

他的父亲有一位旧交,是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其次子承谟,官拜浙江总督。有一天,承谟专程来访,慕名要聘嵇永仁当幕僚。永仁不愿应聘,他父亲说:"中丞(范承谟)以国士相待,揖汝为上客。读书所学何事?顾不为知己用耶!"于是,永仁接受了聘请。他知道,范承谟是一位博学多才、清正廉明的人,严查毫恶墨吏,使人闻风丧胆。在勘察荒田后,他上疏请免税赋近30万亩;在浙江水灾时,又全力赈救,使百姓感恩。在临别时,永仁对妻子杨氏说:"我父母已年过七旬,你要好好侍奉,并教育好两个儿子。我是报答知己而去,你不必戚戚担心!"

那时,范承谟已被调任福建总督,嵇永仁路经浙江、福建交界处的仙霞岭时,特地上岸去拜谒关帝庙,并祷告说:"余此行,佐范公救民也,若萌利欲私心,必夺我嗣!"跟从的人都听得十分震惊。

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叛乱,自称"兵马大元帅"。总督范承谟等53人被囚禁,嵇永仁蓬首垢面,械锁锒铛,受尽苦难。他和范承谟、浙江王龙光、华亭沈天成唱和,作《百苦吟》。土牢监管很严,见到纸条便烧。嵇永仁用树条烧成炭,将诗写上墙壁。有一首王龙光给他的诗和他给王龙光、沈天成的两首诗,被义士林可栋默记后传到了狱外。

囚禁的第三年,即康熙十五年九月十七日,范承谟遇害,嵇永仁等难友知道后也一起自尽。次年,朝廷派兵进剿,平定了叛乱。殉难者的尸骨被抛弃在郊野的树林中,义士林能任觅骨收殓。义仆程治将嵇永仁棺木运回无锡时,杨氏夫人悲伤得水浆不入,痛不欲生。但她看到公婆衰老、儿子年幼,便强打精神生活了下来。仰事俯畜28年,公婆去世、次子夭折,长子曾筠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了举人。那时,范承谟的儿子时崇出任督抚,上奏朝廷,恳求嘉奖嵇氏。皇帝恩准,追赠嵇永仁为国子助教,祔记于范承谟祠,给杨氏夫人立坊表彰。他的义举受到朝廷和社会各界的赞扬。曾筠曾题诗16首,哭母亲杨太君。其一是:

故园无锡见春晖,俯仰庭前手泽非。

自昔亲缝慈母线,于今负却老莱衣。

白云惨淡空凝睇,孤鹤飞升竟不归。

此后寒暄谁复顾,寻思泪洒孟家机。

献身水利的嵇曾筠

嵇曾筠在母亲含辛菇苦的教养下,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终成大器。

曾筠字松友,号孔斋,康熙四十五年(1706)得中进士,选庶吉士。他欣喜非凡,当即写下《丙戌馆选恭记》诗一首:

薄质无非万选钱,何当蕊榜听胪传。

龙光凤彩瞻今日,潜节奇忠诉往年。

特念遗孤颁馆俸,暗惊凡骨立花砖。

承恩感激还呜咽,旌拔幽沦荷九天。

 

三年后,他被授翰林院编修,一干八年,于康熙五十六年任日讲起居注官、提督山西学政,六十年当侍讲,在宫庭里讲读经史,掌管著作等等。两年后,进直南书房,兼尚书房行走,不久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执掌最高监察机关,又当河南巡抚、河南乡试正考官,升为兵部左侍郎。

嵇曾筠非常熟悉水利。雍正元年六月,河南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中牟县黄河决口,他被调往灾区现场督筑。灾情十分严重,在他的一首《中牟工次晓起述事》诗中可见一斑:

未旦呼灯起,河声逼枕坳。

心惟终夜惊,诗向五更敲。

残月沉洲尾,浓云歇柳梢。

率先群力早,畚锸遍荒郊。

 

在他的指挥下,刘家庄、十四月等缺口很快合扰。沁河与黄河交会处的姚期营、秦家厂一带又发生险情,他立即在一个横滩上凿开一道引河,使奔腾的河水顺流而下,再在下游筑一座大坝、三座小坝,减小冲力。他还和总河齐苏勒查勘险情后,修筑了12万丈多长的河岸。所到之处,无不化险为夷。皇帝也很高兴,升他为兵部尚书,转吏部尚书,仍管河道副总,并赐给"灵源昭瑞"御书匾额,以资褒奖。他也很兴奋,写诗说:

苏门霭霭五云飞,赐额辉煌护翠微。

帝念灵源膏露广,民欢沃野醴泉肥。

一天星斗悬明镜,百谷渊泓达曙晖。

银饔金车虽献瑞,何如川泽涌珠玑。

在雍正头十年的时间里,嵇曾筠一直巡视在水利前沿,善用"引河杀险法",化解了一连串的险情,并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物。雍正十年(1732),官加太子太保,次年4月升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仍总督江南河道。11月,皇帝下旨,说他总督河道以来,"整理有方,调度合宜",赐给他母亲杨氏一品夫人称号。但到12月,他的母亲病故,皇帝又赐银一千两作慰问。

乾隆元年(1736),嵇曾筠兼任浙江巡抚,兼管盐政期间,为海宁筑尖山坝,建鱼鳞石塘7400多丈。10月,加太子太傅。第二年,浙江淳安县水涨,直迫北岸,危及百姓,他到现场勘察后,立即在岩崖之下修筑石岸85丈。接着,乐清县海边堤岸倾坍,温州、台州饥荒,他一一处理,使百姓安居乐业。但是,他毕竟饱受风霜,劳累过度,患上了"痰疾"(呼吸道疾病),无法维持工作。他在一首《述悃》诗中说:

廿年河海一劳臣,雨雨风风送却春。

无计医治惟老态,未能融化是天真。

佩符衔愧书黄阁,鸣玉心殷谒紫宸。

仰荷升平宣力久,好将清晏答斯民。

 

他说的是真心话,虽经风风雨雨,想到的是国家和百姓,诉求的是"歌舞升平"、"国泰清晏",自己却无计医病,日渐老态。皇帝也为他担心,特准请假还乡调理,赐给人参一斛,并赐诗一首,祝他早日恢复健康:

海疆三载耀台星,沙涨金堤渎协灵。

此日黄扉资赞化,昔年绛帐忆谈经。

旌扬浙水行来远,路指燕山望里青。

料想微疴应早复,丹诚平格享遐龄。

 

可是,他已病入膏肓,还乡不到一个月便逝世,享年69岁。皇帝深为伤心,特赠少保加祭,并谥文敏,准祀于浙江省贤良祠。

嵇曾筠善于书法,但传世稀少。遗著有《师善堂诗集》10卷,收诗570余首,另有《防河奏议》、《四书文稿》。

墓在城南赤渎桥冯巷,离城四里,梁溪河东岸,相近骂蠡港。墓前有翁仲、石马、石羊、石犬,墓门前数十步有华表柱。墓地宽阔,很有气派。解放初平整土地,墓被毁。近些年,在一居民家发现了清代史学家、大臣张廷玉撰写的《墓志铭》,由市博物馆收藏,很有研究价值。

两朝功臣嵇璜

嵇曾筠有八个儿子,名瑗、瑛、璜、琎、瓒、璇、珹、玫,三子嵇璜的政绩最大。他,字尚佐,号黼庭,晚号拙修,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为人稳重,自小言行严谨,不轻易动容。九岁时,读古籍《尚书》中《禹贡》一文后,对夏禹治水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禹之治水,皆自下而上。盖下流宣通,则上水自顺流而下。"几位年长的学者都听得惊异,说:"此子,他日必为名臣,能宣汾洮(疏通黄河),而障大泽(阻塞大水)者也。"确实,他是时常跟着父亲去治水前沿,见多识广。

雍正八年(1730),20岁的嵇璜考中进士,也像父亲一样选遮吉士、授编修,进南书房,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乾隆元年(1736),他的父亲病重,他准假赶回家乡探视。未满一月,嵇曾筠病逝,一切事务杂如乱麻,嵇璜一一处理完毕。七年(1742),升任学士,再升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当经筵讲官。十八年(1753),他随驾去松花江的木兰县,刚启程,江南淮河和黄河发洪水,高堰圮坍,他奉命赶往现场视察,提出《宣防八事》,主张疏浚铜山以下、清口以上的河道,并仿造明代刘天和建造的平底方船,用铁耙疏清河沙,修筑归仁堤闸,改高堰砖堤为石堤,恢复江南境内的减水闸坝,等等,终于收到成效。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南巡,亲临高堰、清口、徐州等治水地段视察,看到灾区粮食欠收、百姓生活贫困,便下谕疏、筑并举,以工代赈。他赞赏嵇璜的治水方案,说:"此奏分别缓急,因势利导,会全局而熟筹之。改纡为直,移远为近,浚浅为深,具有条理。"同时,任命他为南河副总河,并赐诗一首:

淮黄近多事,简异冀堪胜。

习矣吾知夙,佥惟汝尚能。

母仪迎养便,父训熟闻曾。

伫俟成功奏,忧心日所凭。

是年,嵇璜上奏说:"淮扬运河,自邵伯以北皆归海,邵伯以南皆归江。多一分入江之路,即少一分归海之水。归海路远,归江路近。宜开挑引河,正对闸河,改曲改直,趋海为便。"又奏湖河源流分合,设坝放淤。这些治水方案,都具远见,当即被获准。

二十三年,他升任工部尚书,调礼部,仍工作在南书房。不久,他的83岁母亲何太夫人患病,他奏请皇上,希望接到任上,不必在家侍奉。皇帝觉得很合理,便下旨准奏。五年后,老母逝世,他料理完丧事,回到朝廷,被授礼部尚书,旋即授河东总督兼兵部尚书。乘赴任之便,他绕道去河南视察黄河,在商丘五堡,命堤工在堤后筑了"里戗"(后堤)十丈,大家不知这位嵇大人的用意。一路过去,都很安全,嵇璜还要去勘察施工,但他积劳咯血,众力劝阻。走到半路,商丘有人快马赶来,说是大堤圮坍八丈,幸好新筑了"里戗",可以保护。大家愈加佩服嵇璜的预见。还有一天,嵇璜到黄河边巡视,风雨交加,他手持畚锸,躲在庙里。天刚拂晓,雷电齐下,看到堤岸岌岌可危。跟随的人面都改色,劝阻嵇璜不要立在堤上。他却大声说道:"堤去,则我与俱去耳!"不一刻,风雨停歇,河堤安好,他才离开。在治黄过程中,他极力主张恢复黄河故道,使河水北流,但大小官吏一齐反对,认为黄河入海已有百年历史,而且山东地势高于江南,决不能将黄河改道。结果,到后来的咸丰五年铜瓦厢大决口,河水自动流向山东故道,徒受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有人还记起往事,称赞当年嵇璜具有远见卓识。

乾隆四十四年(1779),嵇璜以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充当经筵日讲起居注官。翌年,任文渊阁大学士,受赏海淀官园。再一年,加太子太保。

他历事雍正、乾隆两朝,长达70年。两次为乡试正考官,一次为会试总裁,其它殿试读卷、朝考、召试阅卷三通,至于编纂四库国史、实录等不可枚举。他和乾隆帝弘历同年,治水又屡建功绩,所以倍受皇帝宠爱。乾隆帝南巡,他几次伴驾;乾隆帝去避暑山庄消暑,由他在京代理朝政。皇帝也常常和他唱和诗词,或赐诗赐匾。五十年乾隆办"千叟宴",请他赴宴;五十五年(1790)办琼林宴,又赐诗:

诞日原当六月初,后移称庆实谦虚。

还乡未可便从尔,恋阙依然尚怜予。

赐马赐舆堪赞阁,日来日史未悬车。

同庚待我归政后,南北应同林下居。

 

他是想退居林下,和嵇璜一起安度晚年。是年,嵇璜刚好得中进士六十年,又特地举行"恩荣宴"进行祝贺。8月19日,二人同庚80岁,皇帝赐诗,赐楹贴,赐金银珍宝,赐紫金城骑马和肩舆。他上疏说:"君上体恤老臣至于如此,死有余荣。自后不敢复作思归之想矣。"然素性恭谨,非体有不适与大风雨,仍步行入朝,如故公议事。

乾隆五十九年(1794),嵇璜病故,享年84岁,皇帝命第八子去吊丧,赐太子太师,谥文恭,下谕重葬。墓在军嶂山铜坑坞。

他擅长书法,精于小楷,能在胡麻上作书。著作有《治河年谱》、《锡庆堂集》。所作的诗,多不存稿,另有奏疏数十篇。

嵇璜有八个儿子。长子承谦,官至翰林侍读,早卒;次子承豫,兵部武库司郎中;三子承闲,广东高州府通判;四子承群,山东武定府同知;五子承朴;六子承恂,江西候补州同;七子承良;八子承濂。女儿七人。

 


分享按钮>>论魏晋嵇氏的儒学家风
>>嵇氏父子治水清江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