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氏家谱源流】史说嵇姓(3)南朝画像砖“嵇康”被写错别字

    中华嵇氏网 2017年2月14日 史说嵇姓


   嵇姓原字写作“嵆”,国史是清晰记录的,但传承中却出现了众多的异体字。这也是其他姓氏很难见到的。

   “嵆”(嵇)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异体字,首要原因是,它既是一个为当时多数人所不知晓的新造字,也是一个生僻字。生僻字类似的如“芈”。2015年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芈”就是一个为多数人所不知道的生僻字,观众有的读毕,也有的读干,很少有人能正确地读mǐ。


   “嵆”(嵇)的异体字通常有六种:

(1)左右结构的“禾、九、山”;

(2)左右结构的“禾、大、山”;

(3)上下结构的“禾、尤、山”;

(4)上下结构的“禾、火、山”;

(5)上下结构“禾、大、山 ”;

(6)上下结构“禾、大、止”。



   左右结构的“禾、九、山”与“禾、大、山”是书法艺术的变体字“嵇”,上下结构的“禾、尤、山”是原字“嵆”,这些均无可厚非。 上下结构的“禾、火、山”、上下结构“禾、大、山 ”和上下结构“禾、大、止”显然是“嵆”的错别字。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现代体“嵇”为例,嵇姓人不会写错,就算是幼童也不会出错,即便写分了家,合在一起仍是“嵇”。而异姓人却经常写错“嵇”,一般会写作“禾、龙、山”、“禾、必、山”或“稽”。我们依据汉字造字规律(形声)分析,也能理解为什么说上下结构的“禾、火、山”、山下结构“禾、大、山 ”和上下结构“禾、大、止”是错别字。后世文人学者不敢否定,故列入异体字。我们今日可见最早的“嵆”,就是错别字上下结构的“禾、火、山”,它印刻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1]模印画像砖上。


(南京博物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拓片~南京邵世海拍摄)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画像砖已出土四套。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中出土了第一套“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画像砖。1965年11月,江苏丹阳胡桥仙塘湾南朝大墓中,出土了多幅模印画像砖,其中有半套“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画像砖。1968年8月和10月在江苏丹阳胡桥吴家村和丹阳建山金家村两座南朝墓中又各出土一套“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画像砖。四座墓葬均位于东晋、南北朝文化的中心地——江苏省。四套模印画像砖题材内容相同,画面均由五百余块墓砖拼砌而成,大小几乎一样,工艺手法一致,表情、服饰、场景相似。“竹林七贤画像”被用于墓室内,也真实地反映了魏晋风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相传晋代名画家史道硕、顾恺之、戴逵和南齐毛惠远等人都画过这一题材,但皆无存于世。有学者推测“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画像砖是顾恺之或戴逵等名家的画本。



   南朝画像砖“嵇康”被写错别字在已发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画像砖中,以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艺术表现最为完美。此套模印画像砖分布在墓室南北两壁,各由近三百块砖拼砌而成,规模长2.4米,高0.88米。南墓壁自外向内的人物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墓壁自外向内依次是向秀、刘伶、阮咸和荣启期。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画。现由专家修复,原样合并砌成连贯的整组画面,陈列于南京博物馆展厅,并被誉为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堪称国宝中的国宝,2011年12月14日央视科教台历史《国宝档案》第298期播放的《 南朝“竹林七贤”画像砖》就是南京博物馆所藏。有幸,南京邵世海先生将他拍摄的画像砖照片送给了我,让我在千里之外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千年古迹。对于我们嵇姓而言,画像砖的意义尤为重要,它记录着嵇姓文化的发展节点——见证了字型变迁的历史。


(南京博物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南京邵世海拍摄)

[1] 荣启期(前571-前474年),字昌伯,春秋时期郕国(今汶上县北)人,隐士。传说曾行于郕之野,语孔子,自言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后用为知足自乐之典。


分享按钮>>【嵇氏家谱源流】史说嵇姓(2)“嵆”(嵇)最早出现于《三国志》
>>【嵇氏家谱源流】史说嵇姓(4)书圣王羲之首写楷书“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