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族谱序汇总

    中华陆氏网 2012年11月9日 万家姓


1、陆氏四十九支宗谱序

我陆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之后,以帝舜生于姚墟为姚氏,又尧降二女于妫汭曰妫氏,禹封舜次子公明于虞曰虞氏,其后食邑于胡城曰胡氏,及周兴武王旌尧舜之后为二恪,封于阏父子妫满于陈国,又为陈氏。公子完拜齐上卿受土田又为田氏,大公和有齐国为齐候。宣王后无英(按《列女传》曰宣王之后无盐曰无英)梦大白星乘虹气入口,而生子名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为侯,即陆终氏故地,因氏焉。耽尚真道,不谋世爵,入峨眉山而登仙,谥元侯。生子发,嗣封爵,拜齐上卿,谥公侯。生子皋,皋生邕,邕生贾,仕汉至大中大夫,于国有功,让封爵退居于野。生子曰烈,仕汉至谏议大夫,封吴邑令,迁豫章都尉,卒于官。吴人思其惠政,迎葬许疁胥屏亭,子孙遂为吴人,历汉、吴、晋、宋、隋,子孙相承,文武不绝,史牒蝉聊丰碑鳞次代不乏人,爰至于唐迁涉不常。自东汉尚书令闳为始,分为四十九支,以卿、大夫之家支派分列,嗣袭轩裳慎选德业高者为宗长。岁孟冬二十日,祠堂大祭,依开元法式。大谱序録事多,后世子孙或难寻计,今列图四十有九以俟箕裘者各于取习之。下绍焉令失坠,谨为序。

元和七年十一月九日,尚书令二十二位代表孙太尉支正议大夫奉使持节福州都督府刺史,福建漳泉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袋庶谨序

2、修宗谱序

族之有谱也,繇来尚矣。昭明世德,彰阐作述,孝也;联属九族,笃厚五伦,仁也;世系以明,得失以镜,义也;昭穆有序,尊卑有等,礼也;支分派别,井然不紊,智也。五者俱备,其关系于祖宗豈渺少哉。粤稽我敬祖公披荆棘,辟草昧,卜居兹土,故老传闻,以为宋丞相陆秀夫之後,揆厥初未始不同出一源,但绳以狄将军之义,则未敢云然也。昔者混沌开天,文明展世,各自为祖。以我祖律之,其流风馀荫,原足以磅礴天壤,冠铄古今,乃遥稽远引牵合,以荣吾祖,是玉树当春,千枝丽日,更蒙以剪綵,花弗增妍,明矣!试观之近世,或数十传而椒实未蕃,或一二传而陨,厥令绪矣!我祖仅数而雲礽庇盛,奕叶重光,此远近所希觏,且渐而佐治州郡,联镳蔚起者有人;渐而黉宫拔隽,师表儒林者有人;迄今凤翔鹄立,豹变龙兴,各挾飞鸣之势,识者已知其方兴之未艾也。诗曰:古之人无殬誉髦斯士。我祖深仁厚德,化被灵长,曷克臻此哉。今日者,率祖攸行则有宗法,聿追来孝,亟须族谱。五世以前,朴素遗淳,墨花珍重,谱所未备。六世而人文秀出,首建祠宇,谱之草创,由斯以作。在易之言曰:萃涣。此诚深得萃涣之旨乎,然谱以征信也,誇则失实,俚则失文。虽有创焉,苟无述者以明其义,奚能一归于大雅?赓华翁拔萃八世,徽音振族,纂修有馀,竟以谦让未遑而谱之,缺略如故。求其参稽博订,润饰大备则断需之九世矣。兄胤昌,九世孙也。挂冠归逸,力可优为,但鼎新庙貌,难以併及。芳与弟文相劝,铅刀一割,出役王家,且非躬亲,俗、族务无庸代庖。而弟运鹏、枝芳又闭门研举子业,至弟胤馨继摄祠事,时则风清俗美,不劳戒董,弊革善兴,已臻划一。祖宗所厚望者,惟谱一事耳,及今不修,更将奚待?于是诹吉俶载,考核遗文,咨访故老,取旧谱而损益之,务期存信阙疑,一以敬祖公为开宗传世之祖,即有拜汾阳故智,不敢自蹈贻羞。是役也,弟胤馨总其成,兄胤昌、弟文相与芳襄厥事,诸弟、姪则操觚染翰,与有力焉。虽然一人秉笔,而爱憎相持,嫌疑难逊,纵或不訾以筑室,亦虚以岁月夷。考谱竣而舆情允协,罔有乖贰微。祖宗之神灵呵护,断不及此。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即其兆也欤。谱之在前,则饭铏土簋也;谱之在今,则敦琢金玉也。继志述事,雲汉重辉,作则贻猷,日月共炳,所谓孝也、仁也、义也、礼也、智也,一举而咸昭矣。小大稽首,争自濯磨,以惠于宗公。然芳犹欲以一字进也,曰:恭。恭者德之聚也,恭以承之,谱乃用光。

时崇祯己卯(1639)中秋日

九世孙连芳顿首拜撰

3、《三听堂世谱》原序之二

世系之谱与宗法相表里,宗子之法,大宗一而小宗四,大宗继其始祖,百世不迁这宗也;小宗则自高而曾而祖而祢,以次递分,各宗其继世之长,而合之以统于大宗焉。

一族之人,有大宗以统之;一族之亲,有小宗以领之。同者合而亲者联,率此以往,虽百世之远,岂有忘其氏族之始而失其世次之传者哉?故宗法立则谱系明,理势然也。

自宗法废而族无统,于是祭祀不相从,吉凶不相恤。九族之近,有遭之途而不知谁何者矣;高曾以上,有为之子孙而不能举其氏名者矣,而又况其远者乎?然苟有孝子慈孙,出而修明谱系,叙同姓之根源,正分支之流派,则人皆知其所自出,而各念其所本来,尊祖敬宗,敦伦睦族,于是乎在是。

宗法虽废,而遗意犹未尽忘也,谱系之义大矣哉!岁辛巳,陆君韫玉,出其世谱并其近辑新谱一编示余,而徵余一言以为序,余受而阅之,既卒业,乃喟然叹曰:“是即宗法之遗意也夫!”

其称得姓也,始自齐宣王少子元侯通,受封平原陆乡,因封邑为氏,此所谓别子为宗者欤!元侯四传而至汉中大夫贾,佐高帝多所著论,贾子烈为吴令,有功德于民,子孙因家焉。

故陆氏之兴由吴郡,后世皆宗之。此所谓继别为宗者欤!其后族姓繁衍,不常其居邑。唐元和间,福建观察使庶,乃奏立宗谱四十九枝;后人增而益之,续编二十四枝;其在山阴者,又立二十九枝。此即大宗小宗,各继其亲之意欤!夫谱牒之修,唐以前属于官,宋以后则家自为之,宜其修辑较易。

乃故家世族,宗支废坠不久而磨灭者,所在皆是。而陆氏独能世守其绪,上下二千余年,绵历七十余世,枝分派别,璧合珠联,何其详也。是非其代有贤子孙,善继善述,时辑而屡修之,恶能久而不坠如是耶?此可书之以为天下为人后者法矣,呜呼!余观陆氏家乘,其间公卿将相,勋伐科名,前辉后映,指不胜屈。

而于汉唐为尤盛,无论其他,即如中大夫贾,能于干戈垂定时称美诗书,使马上自雄之高帝,片语心折。遂为汉世开文教之先,而忠宣公以翰林受主知,辅德宗于播越之中,一日草数十制,远近徵发,武夫悍卒皆为流涕,卒除寇难,复大位。

其前后奏议冠古今,功在社稷,泽润生民,为唐名相,猗欤伟哉!固宜其清芬骏烈,有以庇赖其子孙,而垂世之远,至于今不替也。顾历世久则源远,而末益分。今陆氏分枝半天下,子姓愈繁。

前之为谱者既汇而一之矣,后之人能复然乎?吾虑陆氏之谱,且终分而不复合也。陆君日事患莫之倡与,无其法耳。

今吾琴川之曾叔祖次公,志于必为,将使每枝各自为谱,及其成而后合焉。人而忍忘其祖也则已,人而不忘其祖也,有不鼓舞从之者乎?此吾近谱之所为集也,且吾之为是谱也。远者,因旧谱书之,而以吾始祖为之宗;近者,则使吾族人各纪其高曾以下,而为之总其成。夫是故不劳而易集,推是法也,即汇吾宗百有馀枝,而复一之何难?余曰:“有是哉?通其意,即宗法不行可复也。”横渠张子有言:“欲使人不忘本,莫若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

谱系之明,吾于陆君验之矣!宗子之法,其独无仿而行者乎?亦将于陆氏之谱卜之也。于是乎书。

时 康熙岁次辛巳(1701年)孟冬之吉

4、《三听堂世谱》原序之三

家之有谱也,非独以纪氏名,昭世次。

盖尊祖睦族之道,于是乎在焉。人各有亲,亲必有祖,有数世之祖,有百世之祖。世愈远则族愈繁,而情谊疏。故其始一人而已,衍而为五服,析而为九族。

久之,而此五服九族之人,又将一一各有其五服、九族焉。于是始于一人之身,而驯至十百其身、千万其身者,自然之势也。

夫千万其身则亦且千万其心,而况族属之迁处无常,族人之荣枯互异,寝疏寝隔,其不相视如路人者几何。虽然千万人之身,其始一人之身也;千万人之心,其始一人之心也。

试令人置一宗祖于其心入体,一宗祖于其身,则凡我族人,孰非吾宗祖毛里之遗?而向之路人,视者固将家人戚而一体属矣,宗党安得不亲睦乎?宗族安得不敦厚乎?然,使谱系不明,则且不知其祖之所自出,而又恶知其族之所自来,其终于路人无怪也。余伯鸣侯留心谱系,考核详明,尝以修辑命余。

夫是以不揣固陋,校阅旧谱,而辑吾族之未登于谱者附焉。集既成,而琴川之曾叔祖次公适至,且将合吾宗百有馀枝,订为陆氏总谱,而来徵谱于余。

余闻之而矍然起曰:“大矣哉是举也,不亦善乎?”诸谱合而子孙得按籍而指之曰:“某某吾同祖也,某某吾同枝也;某祖而后,凡几枝某枝之与吾同祖者,凡几世也。

而心不期而自亲,而谊不胶而自固,则即此百有馀枝之人,已不啻蔼如一家,联如一体矣!”况其在数世之内,高曾以还;五服之近,九族之亲,而有不油然生孝弟之思,肫然切本支之爱者乎?吾今乃知谱之为益,宏而为教大也。

既己,言于吾宗于是,遂退而书之以为序。

时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仲冬朔日

元侯七十一世孙钟瑞韫玉谨述

5、《三听堂世谱》原序之四

维人之初,受气二五,与天地而俱生,不知吾生之所自来,即以天地为父母。

暨有生以后,人复生人,即以生我者为父母。而前之生父母者,已为祖宗;后之父母生者,已为子孙矣。逮所生渐众,则支分派别,不可纪极而不知,溯之于其初,固一人之身也。

独是祖宗生千百世以上、千百世以下之子孙,不得见而知之。子孙生乎千百世以下、千百世以上之祖宗,亦不得见而知之,是皆势之无可如何者也。然子孙之于祖宗,不得见而知之,犹可闻而知之。

何以闻而知之?曰:“有谱在,其世系先后相承,有条而不紊也;其行载在简册,详明可法也。”则虽闻而知之,又不啻见而知之也。此谱之所以不可不作也明矣。虽然,第曰谱而已矣,则能见祖宗于所见,不能见祖宗于所不见。

何言之?入庙知敬,过墟知哀,一念感触,悲从中来,虽属顽愚,亦不自知其所以然为祖宗也。若宗族中有颠连无告者,则相与膜外置之,欣戚不关于心;甚且有同室操戈者,虽自诩为一时之闻人,亦所不免。

此苏明允所致叹于风俗之不美也。殊不知吾所为,涂人目之者,皆祖宗之所分形分气而成之者也。

凡子若孙,同在分形分气之中,奈何以肝胆而楚越之乎?故作谱莫大于尊祖,尊祖莫先于睦族。将必有亲爱之心焉,将必有扶助之义焉,将必有饮食教诲之道焉,无令范希文独有千古也。

希文官参政,所得恩例俸赐,常均于族人小学之言。钱公辅义田记,信而有徵也。呜呼!若文正公者,可谓能睦族者矣。夫人能睦族则能尊祖矣。能尊祖睦族,则虽支分派别,依然一人之身耳。

此其意,祖宗不能告语于后人,而后人不当,其谅之乎?抑有说焉,尧舜虽圣,不能私朱均;张汤虽酷,不能掩安。世人苟不能自奋,而援先世以矜诩于人,指阀阅以表异于众,有识者相与非笑之,适诒前哲之玷耳。

吾族陆氏,世远支繁,尤贵自奋哉!

康熙四十五年岁次丙戌(1705年)端月

裔孙纯熙顿首谨序

6、《世德记》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水源木本之思,孝子仁人所不能已也。我陆氏自元侯启姓至五世,汉太中大夫奉节使粤,说尉佗归汉,以三寸舌,靖百万师。使中邦将士,不苦远征粤土,居民无遭兵燹,厥功既伟,流泽宜长。然而客于粤,非家于粤也。其家于粤而留遗至今者,各房始祖,大都唐宋以后由中土而来,代远年湮,有莫知其祖所自出者,又安能等而上之,以至于得姓受氏之始哉。同治甲子,龙江房锡九兄举于乡。余随诸父老踵贺,谈及家乘,出其叔父益斋翁经商湖南所得《三听堂陆氏世谱》。自周、秦、两汉、六朝、唐、宋、元、明,以迄于今,原原本本,派别支分,明且详矣。中有名贤图像二卷,披阅之下,形神若接,声欬如闻。余受之以归,延端州房桂芬摹仿图像,求当代名人缮书像赞,盖将以为传家秘笈也。已而念私之一家,何如公之同族?有志未逮几阅十年。癸酉秋,祭开越大夫祠,询谋佥同,用公项附梓,以其事委余,余义不敢辞。时适领乡荐,计偕北上,先将图像附刊。甲戌南旋,乃得与锡九仁符及子姓纂辑详校,先之以世系,次之以图像,悉取诸原谱,又将姓氏全谱内,捡取陆氏名贤传记,继之粤东各房始祖,及乡贤名宦有传记者,统皆收入。崇祀开粤大夫祠各祖牌位,暨历朝科甲祠墓基址。祠内事宜逐一注明,以资省览。庶几千百载后,瞻怀橘之容,则思其孝者;睹内相之状,如见其忠。虽某房出自某支,无从确考;而某公所行某事,各有明徵。爰弁数言,用彰世德,亢宗济美,是余之所厚望也夫!

时 光绪元年(1875年),岁在乙亥仲夏

南海鳌山房裔孙师彦谨识

7、平原系宗谱序

我陆氏发源于战国末,叶宗二千三百余年,世次已历七十余代,一向无系统之宗谱,予有见及此,本我国父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精神,以宗族为基础,扩大成为国族、团体并及我国伦理观念中最注重之意义,团结宗人,集成宗族大团结,以补此缺点,费数年心神综考诸书史传集,将其所得而辑斯谱,榜其名曰平原系宗谱。是谱之纪载,皆以吴郡陆氏宗系谱、(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表、吴郡陆氏窦卷支世系图表、金溪陆氏系谱、陆氏簪缨世谱、山阴陆氏世系、会稽陆氏系谱为基本材料,尤以(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表、陆氏簪缨世谱为标准(本),其余见于史传者悉以列入,其不见者暂付阙如,原我善继者扩而大之,祖宗有幸焉。

陆循理

8、《陆氏家谱》原序

昊天罔极,竭力农桑,惟效张公之同居经营商贾,欲留后代之常新。

追念祖宗古居,江南乐州人氏,光宗耀祖,来晋州(山西)为官,万历年间,从军西凉,德山翁居西部凉州东乡王景寨。

念祖宗治家业,披星戴月,沐雨栉风,耕读承先,勤俭裕后,以写子孙振振,瓜瓞绵绵,百世流传。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有不测风云,民国丁卯地震,墙倒屋塌,先祖年庚不清,夏秋冬春,各异陆氏原为一树枝四房家谱。

撰载于民国戊辰(公元1928)年仲冬 陆敦五

9、容县《陆氏族谱》序

窃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有史则政事详,家有谱则宗派明,虽百世可知也。余尝考史乘:齐宣王封其少子季达于平陆,即陆终故地,因以陆为氏。汉有陆贾、陆续;吴有陆逊、陆绩;晋有陆机、陆云;唐有陆贽、陆龟蒙;宋有陆九渊、陆九龄。源流愈远,支派愈蕃,而其间或遭兵燹而流离,或见异地而迁徙,年湮代久,族谱失传,因莫知祖先之所由来者,势有然也。先祖叔亮臣公,先伯父碧山公,为修明宗谱计,迭赴信宜、岑溪、北流各县,考查本家族谱,繁徵博引,乃于残篇断简中,得悉明朝德崇公,由云南来广东。其次子承礼公,复由广东信宜入广西容县,为入容之始祖,而其先固不可考矣。嗣是分支别派,各就地聚族以居。迨至翘材厚沐祖德,历任县长,辞官归田后,窃恐来日久远,宗谱失传,爰取亮、碧两公所考据者,汇录付梓,冀以传诸久远,庶日后子孙不至数典忘祖云尔。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 ( 1929 年 ) 一月

二十三世孙翘材谨识

10、《河南堂陆氏司房族谱 》序

远祖身前之功德名望,固为子孙者所宜纪念不忘。而近祖身后之坟墓尝业,尤为子孙者所宜铭志不替。此乃忆本思源之道,无异慎终追远之情也。如我陆氏耳孙福隆,恒念及此,每遇同宗之人,必请问其存有陆氏鼻祖世系族谱者乎?俱曰未之有也,故欲铭志之,无所从铭志矣;欲纪念之,徒悬空纪念矣。清夜思之,族谱殊难获见,惟有经史者,乃多载前人功德。吾祖宗既有功德,必见载于经史,于是披经搜史。适有载及云间二龙,昆山双璧,寸心千里,函驰陇阪之梅。纯孝一腔,袖掩卢江之橘,床笔柬书,往来烟波逸叟,茶经水品,逍遥桑苎之名贤。晋士贤之才华丽藻,唐敬舆之忠剀敷陈,汉廷新语,绍为奕世箕裘。洛下文章,衍作云间嫡派,此乃我陆氏历朝先宗之功德名望,载诸经史者也。抚躬自问,不但先朝上代之祖功宗德,不能踵而继恢之,不能悉而明数之,诚有愧矣。况不特不知上代祖宗功德,即迁居来连州企石洞之开基祖,以下之坟墓地点,其详犹不得而知之,只知其略耳。兹将亲耳聆闻,祖父口示,把历代坟墓地点、坐向、祭祀、尝业情况,编写成帙,以垂于后焉。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岁 1934 寒食节前 十四代孙陆福隆薰沐敬书于务本堂

11、贵州独山陆氏族谱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溢海之水,必有其源。陆氏家族首届集体扫墓,意在寻祖问宗、祭祀先祖,旨在全族老幼和睦、团结。

观族源流,经唐、宋、元、明、清,原居河南,再搬金溪,后迁滇黔,定居独山,散处异地,祖同出一宗;看吾陆氏,历始、远、高、曾、祖,起世通公,传至德迁,以至象山,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皆兄弟老少。陆氏始祖,自齐宣王封少子通于河南平原般县陆乡,以地为姓。传至烈公三十八世孙希声之次孙,崇公之次子德迁,唐末五季乱时,避迁江西抚州府金溪县,遂为江西始迁之祖。以至胡元乱,德迁公之九世孙大成公自金溪逃入贵州都匀府清平县(为今凯里市),定居陆家庄,后卜家于万潮堡,子三长曰绍宗、次曰光宗、三曰华宗。十三世孙廷鹗,字鹞国,即光宗之曾孙也,清顺治七年,辛亥科状元吴伯宗挂帅南征,奏封为将军,坐处独山,宅居甲排,其弟廷鹏,字鹰国,二子文祯、文信,其后裔多居独山县地,散处滇、黔、桂之境,乃至全国各地。

文祯公子五,长子应缩居尧寨,次子应瑄居四方井,三子应富,子孙遂居朵龙、拉坝洒,四子应宗居拉林,五子应凯居甲排。文信公于康熙丙辰年奉旨南征功赫有名,生前清廷诰封[云南副总府兼粮道事勇略将军],宅居独山榕寨上下院,即今九门寨,子五鼎、祯、勋、佩、宣(易名应魁),除祯公子孙分居翁应、抪桥、苗寨外,其余多居独境,散处平塘、三都、荔波县地。文桢公之曾孙,应富之孙、世祥公之子代麟迁螺马、四寨居住,代宠(后改君宠)、代麒(后改君麒)二兄弟,约清顺治年间同孟氏先祖迁麻江县甲树定居,遂为甲树始迁之祖,后裔枝繁叶茂,分居县境内甲树、毕架、新寨、比户,后迁都匀市内、马尾坡、磨桃、牛角寨,丹寨县摆泥、福泉市马场坪等地。以上陆裔,以考之焉、证同宗也,为统昭穆,以统赒恤,利统其宗亲,故溯之木本水源。

陆氏源远流长,历代先祖代有名人,十六楹联、同源问亲,三凤六儒和八豹,丞相诸侯将帅多,名家学者,不计其数;后裔子孙兴旺发达,怀橘遗亲、孝风永存,教师学士至博士,科级县级工程师,各界人士,不可胜数。真可谓是历代先祖芳名恩德传万代,后裔子孙承前启后辈英才。

廷鹏公十四世孙、君宠公十世孙崇智谨序

丁亥年仲春月

12、《上虞雁埠陆氏家谱》序

山必祖于昆仑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天一之精,千汇万川皆其流也;人必祖于所生之原,千子万孙皆其裔也。三阅陆氏谱牒,以迄于今统宗衍派一览,百世兼总无遗孝子慈孙,家藏什袭拟志天球河图,其亦可矣,岂非善继善述者而能之乎。

13、罗阳陆氏家谱序

当思一国之递嬗盛衰有国史可徵,一族之亲疏远近,有族谱可考,一家血统兴替,有家谱可记,此吾罗阳陆氏家谱,所由著作者。夫罗阳陆氏家谱者何,记载罗阳陆家吾氏世系及事绩之书,一可以纪念先人,一可以垂贻后人也。然则陆氏开始于罗阳乎,溯本追源,稽诸史籍,实最始于周朝战国时齐宣王少子通,封为平原陆乡侯,后人因以陆为姓。降及汉初,(封为)则有陆贾饶才辩,佐汉高祖定天下,出使南越,说赵佗降汉,官拜中大夫。攻三国时,吴国谋臣陆绩者,腹有藏书,无疑义,年方九岁,在袁术席上,袖橘遗亲,史称纯孝。绩之后,有陆逊,年少书生,胸有多武备,始拜偏将军右都督,继拜辅国大将军,领荆州牧,官至吴国丞相。逊之子陆抗挟经济才,亦为为东吴名将,官拜镇东大将军。晋代陆机、陆云(即陆机之子)逊之孙也,才华冠世,兄弟齐名,时称二陆。机官至河北大都督,云补浚仪令,进授清河内史。及至李唐,则有陆贽,唐德宗时,官拜翰林学士,选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在朝奏议,可法可传,卒谥宣公。至宋代乾道时,有陆九龄、九渊,均进士及弟,兄与弟讲学鹅湖,龄官拜全州(注:应为扬州)教授,渊荆门军事,号象山先生,著有象山集文二十八卷。同时有陆游,乾道中,授夔州通判,嗣为参议官,以文学鸣于时,不拘礼节,放诞风流,因自为放翁,著有剑南诗全部。至宋朝末时,陆秀夫举进士,官拜吏部,擢左丞相,扶助卫王驻军崔(注:应为崖)山,被元军击破,秀夫负卫王蹈而死,忠勇气节,超迈古今。嗟呼,伊古来吾陆氏伟人迭出,其功德之巍峨,忠孝之凛烈,文章之辉煌,因彰彰在人耳目矣,而吾陆氏子孙,虽椒衍瓜绵,分枝派别开出王侯之候,将相之苖,英雄贤之裔也,迨今思之,代远年湮,谱牒散失,历朝世系无从考查,殊为可憾耳。昔苏老泉之作苏氏族谱也,仅自始高祖,其高祖以上,则思世次皆不记,而归咎族谱之不立,其意以为不其祥,则无庸祥矣。独其言曰:观其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则因可以感金石而泣鬼神,使敦序亲睦之义,历百世而不磨,对于宗族不致相视如途人。吾窃取斯意焉可耳。考查吾族,始居于河南省开封府,中居于江西省吉安府,鼻祖陆天宝、天珠,辸传陆本成、本大,传陆元、陆享,于明朝初,迁至广东省番禺县,传祖肇、祖啟,传陆喜桂)、喜芝,传陆世业、世君,传陆日照、日丞,乃迁至宾阳县落藉乡坚,辛山乙向,兼酉卯分金,丑巽永立金局,前居住广东、宾阳一千余家,有其祖公陆殿拜、殿国,辸传陆奇昂、奇平,传陆永大、永启,传陆超岗、超陵,传陆承隆、陆承豊,自从超字班从宾阳往武鸣县、隆安、那马、河池等县枝分派别并传陆益、陆善,传陆位高,传陆仁厚、德厚、陆利裕、利馀,传陆涛、陆师、陆康。惟有陆师公赴田州府(注:明洪武二年,改田州路为田州土府,初仍治于今广西田东县祥周乡祥周村旧州屯。后改治在田阳县境内,嘉靖六年,降田州土府为田州土州。),土司知府充岺官,世袭目家。至清明嘉庆年间,传名老九字中堂,实陆师公血统分派,至清道光年间,被匪连累,抄家焚屋为乱,路远未详藉来历,殊可恨也。溯吾族迨福陆秀山公,其为中始也。何为中始,即中始祖之义。由陆秀山公以上乃祖乃宗住居河南省开封府,历传二十四代,世系祖讳茫然无徵,不敢悬臆附会,始从阙疑,所以示慎重也。自吾陆秀山公于明朝时,奉别从军,随从武襄公征剿南蛮,战进广西,驱逐当地土民,清平内地,开辟落业于罗阳,所以吾陆氏开始于罗阳也,时于在前明朝崇祯十六年(注:崇祯十六年即公元1643年,明军主力孙传庭部在汝州之战惨败,北中国最后一个政府军战略集团覆没,朱明王朝走到了自己的末日。)之事也。由前则为吾族河南开封之始,由后则吾族广西罗阳之始也。由于分房而住,聚族而居,以成今日之瓜瓞绵长,螽斯振振,皆亿万年血统之世系者,实吾历代祖宗积德行仁,以致之身。总之,吾陆氏本木水源,枝蕃派衍,既非开始于罗阳,而是编家谱,所以记述始自罗阳陆氏者,因吾始祖陆秀山公开始罗阳之后,所有世系,名次行辈、年纪、生殁、年寿事实、**、出身、职业等项,或考诸旧谱,或搜诸碑碣,或访问诸高年,始有真确之事实,足资考镜,而宗功祖德,至是方粲然大备,其真接以感动吾族子孙迨思者,至大且深也,**后世子孙,其有兴发能文,以*为根据,编以后之家谱可也。推而广之,编合族之家谱,以余编为一部,分之参考焉,亦无不可也,是为之序。

14、陆氏重修族谱序

观我族谱履汉、晋、唐、宋、明、清各代均有记载,并刊有先人画像及各代名人赞言、题词等诸多珍贵文献,且自启修以来,又经清乾隆二十年、四十三年、四十六年、道光二十二年、光绪十年、二十六年、民国九年、公元一九五一年等多次重修,乃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井井有条、一丝不紊,实为我族至圣至上之典籍也。然以五一年言迄亦三十载矣,今人三十岁者,已有两代未入谱册,尤族谱奉祀不善,因故被毁失甚重,原有所藏只剩无几,如还有拖延将为后世所窘。又以现代人多欲上谱入册,故南北二支共议为宗序不紊上谱齐全再行续修前续诸端,应宜凛遵惟提世一款上届重修北支有不符提世程序者,略加修改,仍按三世一提加以充实,接续其有重复处及原二三四五合卷均予删除,改为每支一卷,即:北支经祖下恩祖派一龙祖系为第三卷为一凤祖系为第四卷一麟祖系为第五卷一鹏祖系为第六卷荣祖派为第七卷大公祖裕祖为第八卷;南支卷数亦有更变,已增到十一卷之多原五一年所序摘要按排之卷别虽不复应用,仍原篇列载,以作参考,但其观谱式一文与本次重修不符亦予删除,独失续者东平南关、大安山镇,济宁陆桥,宁阳西述、东述,郓城北蝙蝠、刘庄,莘县樱桃园,范县分化台,鄄城葛庄等支,经稽派考宗,妥为安置,更以谱务人员竭诚工作不遗余力,有之抵门采访,有之叩户补遗,有之为族事忙至深更徒居他乡者,及时联系亦有当地热心族人鼎力协助,外地材料纷纷相继归宗,抵期未致,善始善终完整有条编汇为册成此宗卷。

余知识见无能为文,奈嘱难违,冒昧执笔,并拟新绪十六字,经族核准,列后备用。但凡族人不可随意以别字命名,应按编续辈字统一占用,以免宗序紊乱,慎之!慎之!谨此为序。

时 公元一九八一年岁次辛酉桂月 上浣

裔孙传梁拜撰

15、容县《陆氏族谱志 》前记

国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谱者,宗族之史也。世有百代贯传之谱,亦因有世变而失传,仅得二三代之谱。我陆氏出源于战国,发荣于汉晋,盛于南北朝,极盛于唐,衰于五季,复盛于宋,历有谱传而不遗。自始至今,经历二千三百余年,绵传七十余代。然世远年湮,时过境迁,世系中断。延至民国二年(1913年),故都督陆荣庭和饮廉道伊杏林公等,集族集资,兴建“陆氏总宗祠”于南宁,历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落成,并詹吉升主举行首次祀典。由于有祠没谱,仅以中世祖为主,称曰:“总宗祠”,名不副实。后起者,南宁陆循理与隆安绎义公等,有鉴于此,遂奋起寻本溯源之举。由是潜心检阅有关我氏诸史列传,仗我祖宗有灵,显现宋欧阳修所著《唐书陆氏世系表》,自始迄宋,记载至五十余代,皆有系统稽考。至宋分有:吴郡、颖川、乐安、丹徒、谏议、海盐、侍郎、洛阳、益都、太尉、鱼圻、嘉兴、山阴、历城、金*、邕管、会稽等十七支系,世系井然不紊,如获传家至宝,何幸如之。

邕管古称邕州,宋时曰邕管,所辖:邕宁、武呜、隆安、同正、扶南等。隆安乃邕管支发源地,其始系平原始祖之四十五代裔陆继绩者,从宋狄青平岭南后,遂定居今之南圩花陆村,后因族大支繁,直接或间接逐步分居迁徙,分布遍及近邻州县。此外,或游宦、经商、工艺等,落籍异乡不可胜数,宗历宋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称望族者,陆氏实为之冠。元明以来,边疆多故,族谱失传。尤于明鼎革毁,兵变交讧,土猷蹂躏,族人散之远乡,由戊子至戊申(1648年——1668年),凡二十余年,致令叔不识其为侄,兄不识其为弟,祭扫不及其祖,婚丧喜庆,各不通闻。

根据前述,凡我百粤陆氏,俱是同源共干。为此,绎义公等,不辞劳苦,遍访各地里居陆姓,搜取支图,参考互证,一一排成世次,悉纂归邕管支,兴《新唐书·陆氏世系表》汇集编成统名为《平原系陆氏总宗谱》,随刊发给予各支珍藏,永远绵传。

可是,十年动乱,斯谱在处遂成瘫痪,此时此刻,已不复知有父子兄弟,连星月为之黯然,问谁联合贯彻追远,虽曰同宗,无异路人。兹值正本清源,乌云散尽见青天。诸族督族兄,吾弟吾侄,复嘱升第等为之记述,洵美举也。承蒙诸父兄见重,升第等志更切矣。然而,因世系繁移,限于篇幅,不能尽纪,只以其十之一、二择其重要者,以接系统,所以命名曰《陆氏族谱志》。惟愿后起英俊,以时修辑,流传芬芳。

1981年旦日

陆氏孙升第记述

16、陆氏家谱序

读诗大雅,绵厥初,生民笃,公刘诸什,推原祖功宗德,自履武置巷涉渭夹涧,陶复陶穴,以迄虞芮,质成丰镐,配京其世族,班班可考,已迹其初,不遏播种树艺阴行善而已,而后至保世滋大。由是观之,自天子公卿大夫士以至庶人,不积德累仁而能延世以昌族者未之有也。然其先世未当不克谐敦睦,而后寝以乖睽。故读行苇,而知世业之兴,咏角弓而叹先德之坠,氏族之盛衰离合,德泽浅深系焉。粤稽二典首亲九族记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然则聊祖宗易世之体,存木水源之思,族谱可无作欤?

钟吾陆氏自忠宣派衍,三吴远祖分祥宿邑,传至今复十有三世,绳绳秩秩,以引以翼,方百世未艾也。自六世祖分枝为三,即以隐德播乡间,清慎守官,常筑基维厚嗣,后螽麟爰以日繁。至十世冲霄公遂以辛未第起家,部曹为名,二千石。其仁心义质,行清而政和,犹圣门之有渊骞,循吏之传龚鲁也。乃其伯仲大之、子张茂才,少以长兄抚诸幼弟,义兼慈严,教同保传,为一门孝友先。其季耕陇居士,又以布衣为乡祭酒,乐善施仁,赈穷恤乏,岁全活以数百十计,暨诸弟夜余乃文,凌霄辈无不孝友姻睦,父事兄,母事嫂雍雍肃肃无间言,所称相好无尤,绰绰有裕者殆庶几欤。予每登其堂,见其家人穆穆如春阳初至,元气胚胚勾萌未发,太和蕴隆一室间,未尝不叹其前世积累深而为后世贻谋者远也。今大之于奕叶,远迁之后,怵然虑宗支之紊乱,亲族之睽离,名分之陵替,深虑遏佚前人光糜以式谷孙子是惧。乃于其家建宗祠。起亲睦堂,定婚祭条约,而光修定家谱,以示崇本睦族之义。其用心滋苦,已将刻以垂后裔。不鄙而问序于予,予惟自王迹熄而教化湮,持之者不在上必在下,风俗淳浇,人心厚薄,世道升降,恒自一身一家造端始惟贤者修身正家,不出壶閥,而化行乡国,有惟风易俗之能,鼓钟声闻之感昔王彦方陈太丘,潜德里闻而乡人不敢为非;司马温公居洛,修家范至诚,动物儿童走卒皆知君实,范文正公置义田赡宗族,传至数世,修其业承其志不衰,此皆前贤景行也。

今陆君既已躬太北之行,必履司马之诚,复敦勉于文正公之义,诚因族谱之修而引伸勿替,设诚而力行之,绍顏氏柳氏之遗训,推蒙南朱陆之家规,收召族人立族长定族约,俾子弟率其父兄孙子思其宗祖,履霜露而有怵惕之容,执抔卷而存一本之思,拱桑梓而生恭敬之色,毋或怙侈灭义,以荡凌德为祖考羞,则今德孝恭施于宗族,以御于家邦,人心可正,风俗可移,世运可挽,陆世之德泽且兴,绵绵瓜瓞并垂无疆之休宁,祗绍闻衣德,接忠宣之令绪,已乎苏端明族谱,引曰:读吾之书者,仁孝之思,爱敬之意,可以油然而兴矣。嗟呼!为陆氏之宗族暨子若孙者读是谱也,其可不油然而兴哉。

17、宾阳《陆宗才公家史 》序

溯源追远,纪念前人,乃我中华民族之美德。我陆氏始祖宗才公,原籍山东省青州府安邱县鹞鸭塘青乡埠人。公之后裔,分布宾阳、邕宁、武鸣、上林、马山、武宣、桂平、贵港、来宾、平南、玉林、象州、梧州、横县及省外国外,虽一本万殊,但枝繁叶茂。恐年湮代远无专册记载,后代子孙欲纪念祖宗而未明源流,诚一憾事,故编制家史,实刻不容缓也。

1989 年春,岁次丁卯,二十二代苗孙之兰,印出《陆宗才公支系简图》,上林县兴柏写《陆氏族谱·长在公后裔》等编,征求各房兄弟意见。至 1989 年冬,在修建念四公墓竣工验收会议上,一致同意由之兰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编写家史。自 12 月起边采访边整理,至 1990 年 5 月完成初稿,再次征求各房兄弟意见,错者更正,漏者补充,以臻完善。 1991 年 10 月重新整理, 1992 年 6 月定稿付印,书曰:《陆宗才公家史》。旨在内部保存,以备后代子孙寻宗问祖,明瞭出处,纪念先祖,舒畅情怀耳,谨序。

家史集编小组

1992 年 6 月

18、陆  显公族谱序言 ( 摘录 )

我陆氏始祖出自何地,起于何时?因无具体文字记载,亦难以查考。只根据口碑传说,我陆氏太祖溯自河南开封府祥符,后迁至广东肇庆、高要等地,几代后又迁往广东三水,明朝前期又迁入广西(具体地点不详),曾居于廿四土州(属何地不明)。据传:正德王点狼兵(狼兵——明时称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诸土司之兵为狼兵)以剿十三村(桂平东区木乐、马皮、油麻三地交界的村庄)之叛贼。我太祖  显公身居该支狼兵首领,即带子带兵同往征剿,平叛后即驻兵于吉一里之水秀村落业。便顶耕该村张佛成、李阿龙、宁一歌等三户之田地,后该三户人家即改归我姓“陆”。公见此地山青水秀,深感满意,即定居于此村。公因征剿贼人,有余贼所恨,存心报复。一天,贼人窥公独自一人骑马出入于木乐、马皮、油麻三地交界之山岭,数名余贼即上前袭击我公,追公至良友山之晾伞石时,因寡不敌众,被贼刺成重伤而倒地。该马识人性,马见公伤于石穴,便高声嘶叫,未见公起,马即急跑回家,家人见状欲牵马,马不从,知公定遇难。家人即随马跑至晾伞石寻公,因林木荒草茂密,难以寻找,连找了三天,才见一堆被蚂蚁啣坭封固的坟堆,不见尸体,只见衣袍的一角及一颗兵印,才知是  显公遇难,后把公葬于此地。  显公自明初繁衍至今已 22 世了,其后裔已分布几个省、区和我市的东南西北区,约 5000 多人口。

19、陆环公 ( 子环 ) 族谱序言 ( 摘录 )

我陆子环公原籍粤东琼州府琼山县珠玑巷根竹村,受侯选粤西浔州儒学知府,于大明中叶嘉靖元年( 1552 年)应掌浔州,偕父与兄赴任。父名鼎士,兄陆琪、陆甫,母乃龙氏(早故)。停辕伊始,凭白石山胜地,遂卜居焉。在澜寿圣地之旁,土名官财岭建宅。鼎士告终后,于嘉靖二年( 1523 年)三月初九日寅时葬于白石山寿圣寺之观音坪石穴,同月十二日损去了陆琪、陆甫二兄,即日请尼开挖起鼎士棺尸,合家才均安。后鼎士之遗骸未知置于何地,竟失奉祀。后以鼎士公之第三子陆子环公为始祖敬奉。陆子环 号 月轩,原配韦氏,生三子:坦善、坦真、陆坦。家有伯父 号 鼎志,配冼氏,只生一女名石兰,住在原籍,即岭南,又名粤东,琼州府琼山县珠玑巷根竹村。子环公之长、次二子坦善、坦真外出营业不归失传。陆环公于大明中叶,嘉靖初年,宦游西粤(广西),职掌浔州,巡按采风,览山川之秀丽,爱风土之淳宠。初定居于浔北大宣里(今桂平市金田镇),因旱、涝灾害多,后迁居于浔南中秀里(今桂平市南区麻垌镇),遂籍于白石山之旁的木良村,经营创建缔造址基,开栋于以赋莺迁,安居仁里。及后二世祖陆坦(陆环公之子),箕裘继美,承先绪而弥恢,皆以忠厚而传家也。数百年来,生齿日繁,幅与日窄,村边廓外,春树万家,犬吠鸡鸣,声传垒户;由中秀里而分居各里,各爱山明,自木良而迁往各村,随筹水秀,枝分愈广,派演愈多。自明迄今,繁生绵延,遍布九州,从繁华都市到山青水秀的村庄,星罗棋布,栋宇连云,俊杰之才若星海银河,贤豪之士溢满神州。该支系已 21 世,人口达 2300 人之多。

20、璧堂公族谱序言 ( 摘录 )

西山镇岭头村隆兆屯我陆氏始祖璧堂公,乃系粤东(广东省)南雄城北 9 公里的梅关古驿道珠玑巷荔枝村人。当时(具体时间已失传)因时世混乱,璧堂公便带妻(姓氏失传)、子瑞清、瑞登、瑞珍和媳妇等,上到粤西(广西)浔州府桂平县永和里(今之西山镇)周城村(即今之桂平糖厂范围内)居住,因居住条件不好,常有旱、涝,生产生活艰难,后又迁到岭头荒村(即现在的隆兆屯下边)居住。不久又从荒村搬上山脚,就是今之隆兆村。安置好定居地点后,璧堂公便单人一个返回广东老家探亲。从此之后不闻璧堂公的声息,至今已算失踪了。二世祖的三兄弟从此分为三个房头(又叫“三多堂”,即上面所述的三兄弟)。该支系繁衍至今已 16 世,人口约 210 人。

21、刘氏太婆 ( 其夫名失传 ) 序言 ( 摘录 )

刘氏太婆及四个儿子原是广东英德县珠玑巷白石寨牛来社居住,后因世乱逃难。始祖(刘氏太婆之夫)去世后,由刘氏太婆背着太公之骨骸离居,逃往广西桂平县金田镇新燕村上甘屯落居。后来招同村的曾仕全上门为夫,无生育。刘太婆原在广东生有四子:长子国通、二子国胜、三子国选、四子国明。后因年老与夫曾仕全分居,刘氏太婆将第四子国明跟随曾仕全过活,以便养老和继承曾家后代。长、二、三子继承陆家。三子国选去世无后,长子国通生一子叫文光,二子国胜生一子叫文照。就这样,由刘氏太婆的两个儿子为第二世起,繁衍到十三世,至今已有人口 200 余人了。

 


分享按钮>>英德市下石太镇的陆氏宗祠
>>永淳《陆氏宗谱》重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