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解伊氏谱序

    中华伊氏网 2012年12月14日 万家姓


伊氏族谱

经参阅旧家谱,方知伊氏原本是山东省青山府益都县人。后迁济南府肥城县,至今肥城县南四十里安宁站(也叫安临站,据说是皇帝南巡在此临时安歇的地方),还有几户伊氏人家,也不知谁说的,就写在这儿,供后人查考吧。

封承德郎工部都水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大概相当今省水利厅厅长之职),时在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封书上说:臣能尽职尽责,皇帝就倍加恩宠,子能成名方显出做父亲的教子有方。这是国家表彰和奖励有功绩的官员和其亲属的意思。伊珊是工部都水淸吏司署郎中事主事伊介夫的父亲,积德行善,身体力行,使得其子伊介夫在科考时成绩优秀,做官时政绩突出,封其为承德郎工部水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感谢皇帝对我的封赐,祝皇帝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初七日重于田庙敬抄竣。

 

伊氏世系记

伊氏出于伊蓍氏,春秋以后经历了很多朝代,大约是在宋朝或元朝的某个时期,占籍了山东肥城县南,子孙相继务农,并没有出现显要人物。

元朝末年,明朝逐步兴起,有一位伊氏太公娶刘氏为妻,生一男孩叫伊儒(从此为我们河北阜城的伊氏始祖),太公去世后,儒还在婴儿时,闹土匪,刘氏抱着儒为躲避匪乱离乡背井,历尽艰难坎坷,逃荒来到阜城县城东北宰基村(现在的蒋坊乡伊家村)居住,算是有了着落。儒长大成人后,娶本村陈氏长女为妻,生一女因病去世,外祖母怜悯其孤苦伶仃,又以次女妻之(即续亲),生了七个儿子,即:远、达、进、逋、锁关、瓒、通。因承蒙外祖家的养育,又继承了外祖家的产业,也就成了阜城义门乡民(随了外祖家姓),努力耕作田间,维持生计,为人淳厚朴实,没有半点虚伪。当时县里还没有学校,本府在村里建了一座学校。以儒第六子名瓒,担任教师,全族人尊称他为六秀才,这是我的曾祖。老大即远曾祖,老二即达曾祖、(传二世遂绝)老三即进曾祖、老四即逋曾祖、老五名叫锁关(少亡),老七名通(翌翚的曾祖)。这个大家庭生活在农村,有读书的,也有学手艺的。瓒曾祖又生五个儿子,老大名镇(是道的祖父),老二名钵,(生了个儿子叫端,少亡,也就绝了),老三名茂(是我的祖父),老四名镗(也无后人),老五名钦。今天专门表述一下我组,生有别人不具备的气质,性情最为温良,身体魁梧,相貌堂堂,举止端庄,很懂礼仪,济贫扶困,乐于施舍。博得四邻八村的人们的称赞和佩服。镇伯祖性情刚烈,治家严励,谁都不敢欺侮,下边几个弟弟犯有过错,都用鞭把子打,惟待他三弟茂(我祖)有礼,不肯欺凌,有大恩重德。他们兄弟同居三十年,后因子孙繁多,也就分开住了。叔祖和二伯祖去世后,他们的遗女都由我祖母刘氏收养,对他们恩爱毕至,长大后为她们婚嫁,使各务本业。时至今日,子孙还能言及昔日的大概情况。后来祖辟县椽(可能是县里负责文字,档案,县志方面的文化官员),三考省祭仕至巡检(可能相当于现在公、检、法、司方面的官员)。祖母刘氏生五子即:瑞、行、珊、琚、环,长伯瑞生一子名卿,二伯生一子名乾夫,四叔琚生一子名晓夫,五叔环生一子名哲夫(早卒)。长伯瑞早年读书,中年未成,弃而务农。二伯行也当了一辈子庄稼人,都是读书达礼之人,惟性情孤僻狂傲,四叔琚和五叔环都从事文化事业,补充了县里的学生(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吧),青年时期就有了很高的名望。但几次科考都不随自己意愿,五叔环去世后,四叔琚也未再从事文化事业,今年已七十五岁,身体还很强健。我父伊珊性情温和而心地慈善,生活简朴,村里人经常将我父和我祖相比,说从小不与人争强好胜,好善乐施,予人以方便,都是我祖教子有方。后来也在县里担任文化、文字方面的职务,最后科考被授予冠带(即乌纱帽和玉带,如同现在的军衔、警衔等象征着级别的大小),有了功名和冠带可随时出任官职,但我父伊珊虽然有了冠带和功名,但他不去当官,最后我受了我父伊珊的冠带,步入了仕途。

(以上是我粗解镜中所镶古谱序一页,下面是吉桥从古谱中摄来伊介夫祭外祖文一份,特释解如下,仅供参考。)

因民间没有了兵乱,停止了征战,我才有空闲时间翻阅柜中的旧书籍,发现了原来的旧家谱一册,方知伊氏的来历和祖先的艰辛,心中感慨万千,只叹岁月过得这麽快,一晃就老了,也没成就什么大事,真是愧对先祖,不自觉已泪流满面,马上命儿子汝偲伺候笔砚,把伊氏的始末书与左方。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年四月中旬)不肖曾孙介夫谨诚。

 

祭外祖文

幸亏苍天有眼,有眷顾生命之德。元朝气数已尽,我大明朝即将兴起,当时战乱不断,云烟四起,国家社稷也土崩瓦解。我祖正在母亲怀中为婴儿时,为避匪乱,随母从山东逃荒至河北,一路经历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来到宰基村(今伊家村)居住,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饥寒交迫,贫困潦倒,流落异地他乡,举目无亲。我祖到了二十岁时,生活依旧孤苦伶仃。幸遇外祖家怜悯我祖孤单可怜,许配以长女为妻,过了几年,生一女因病去世,外祖非常悲痛,看着怪可怜的,再以次女续亲,外祖为我伊氏积了大德。庆得生了七个儿子,有种地的、也有读书的,人丁繁衍,烟火很盛,往后几代人中,每代都有很出色的文化人。在村里种地的都过得很富裕,把家庭经纬的很好。上学读书的也都很出色、很显贵、很荣耀。很多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伊氏子孙之所以繁荣昌盛,都是我外祖生成的。念及外祖之大恩大德,想报恩已经不能了,因为外祖陈氏家境不幸,后人飘零,断了烟火,全部产业遗留给了外孙,连坟地也由我们保护和经管着,不论哪个氏族的人如果对我外祖坟不恭敬,敢犁耕、敢放牧、敢取土,甚至敢在坟头上戏耍、凌辱我外祖,应当把他告上公堂,用国家的法律制裁他。更希望我伊氏后代子孙,每年上坟的日子,召集子孙一起培土添坟。正一正香口,整理一下坟园中的杂草枯蒿。对有功德的前辈尽力给他们树碑立传,标明史册。让他们四时享受我们的祭奠。让他们永远的安乐在我们用虔诚的心灵为他们建造的美好的城池中。这样既不辜负我外祖对我们的大恩大德,也安慰了我老祖母在天之英灵。子孙后代如违背了这个告诫,就召集全族人用族规和家法把他治之于大庭广众面前,写到此处,我悲痛万分,泪流满面。回报自己的先人,追念自己的始祖,这是人之常情。我如此的伤感,外祖在天之神灵应当感应的到吧,我伏地叩首乞求外祖能看到你曾孙这一微薄的诚意。

我大恩大德的外祖啊,安息吧!

以上是我受族侄吉桥之托,对所拼凑两份谱文的粗略解释,因才学疏浅,难免有很多谬误,望伊氏后人随时更正,避免以讹传讹。

始祖 儒 第十七世孙 伊世余 年五十八岁
时县政协委员

县诗词学会创始人并首届会长

公元二0一0年岁末释于城里本宅

 


分享按钮>>莘野伊氏2010年修谱《序》
>>全国各地的伊氏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