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叶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叶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李贤家族非高车族“叱李氏” 已阅:3449 / 回复:4(楼主)

李贤家族非高车族“叱李氏”
     叶有森
    关于北周李贤、李穆兄弟家族的出身及其籍贯,李贤、李穆兄弟的传记都记载得非常明确。据《周书,李贤传》记载: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曾祖富,魏太武时以子都督讨两山屠各殁于阵,赠宁西将军,陇西郡守。祖斌,袭领父兵,镇于高平(今宁夏固原),因家焉。父文保,早卒,魏大统末,以贤兄弟著勋,追赠泾、原、东秦三州刺史、司空……。
另据《隋书,李穆传》所载:李穆字显庆,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李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祖斌,以都督镇高平,因家焉。父文保,早卒,及穆贵,赠司空……。
对于家族的出身及其籍贯,李贤、李穆兄弟传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即祖籍陇西成纪,为汉将李陵之后。“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本代居北狄,后随魏南迁,从其曾祖李富时即已复归汧、陇,至祖父李斌时即定居于高平,这是讲得十分清楚的。
但由于在他们的传记中,使用了“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这样的词语,使得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他们的“自云”,并不相信他们是汉将李陵的后裔,怀疑他们是漠北高车族十二姓(部族)之一的“叱李氏”(又称“泣伏利氏”或“叱利氏”),“伪托”为陇西李氏汉将李陵后裔。此说亦頗能代表一些人的观点。
但是,随着李贤墓志铭的出土(李贤卒于北周天和四年,即公元569年,葬于其家乡高平),其家族真相终为世人所知,怀疑李贤家族为高车族“叱李氏”,“伪托”为汉将李陵后裔者,终于或可释疑矣。现节录李贤的墓志铭于后:公讳贤,字贤和,原州平高人,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十世祖俟地归,聪明仁智,有则哲之监,知魏圣帝齐圣广渊,奄有天下,乃率诸国定扶戴之议。凿石开路,南越阴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建国拓跋,因以为氏。公即平凉府君之孙,司空公原州史君之子……下略。
首先,从墓志中我们发现,李贤有位十世祖名叫俟地归(鲜卑名),说明李陵后裔因“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已融合成为鲜卑族。俟地归是一位“聪明仁智”极具威望且极有权力地位的鲜卑拓跋部族首领,“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曾率领诸国(部族)拥戴魏圣武帝拓跋诘汾“建国拓跋”(指以鲜卑拓跋部为盟主的部族联盟,其时北魏尚未建国),使之成为部族联盟的总盟主,并且都“因以(拓跋)为氏”(始用部族名为姓氏)。墓志在阐明俟地归在部族中是位“成股肱之任”重要首领的同时,也证实了其属鲜卑“拓跋氏”直系后裔的正统身分。据《魏书,官氏志》载:“初,安帝(拓跋越)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拓跋与邻,圣武帝之父)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俟亥氏,后改为亥氏。七族之兴,自此始也。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献帝拓跋与邻则统领拓跋氏本部,是为“帝室十姓”。李贤的十世祖俟地归既为帝室十姓中的“拓跋氏”,又为部族中能“乃率诸国定扶戴之议”的重要首领,表明其只能是魏献帝拓跋与邻的直系子孙,即为魏圣武帝拓跋诘汾的兄弟或子侄辈亲属,这是毫无疑义的。李贤是俟地归的直系十世孙,其家族当然即为魏献帝拓跋与邻的直系后裔,出自鲜卑“帝室十姓”中的“拓跋氏”宗族,这也是毫无疑义的,而绝非是出自什么漠北高车族的“叱李”氏族,这是在墓志中十分明确了的问题。
其次,对于李贤家族是否属“伪托”汉将李陵后裔的问题,在李贤墓志中也有着明确的记载。墓志明确记载李贤“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与《李穆传》的记载一致。但墓志却不按常规在“公讳贤,字贤和”名讳后冠以“姓李氏”,却要很特别地强调其“本姓李”,这说明李贤生前很可能并非是以“李氏”为姓。根据史书的记载,原来在李贤所处的西魏及北周宇文氏时代,出于政治与军事上的需要,在西魏文帝大统十五年(549)“初诏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并令复旧”。西魏恭帝元年(554)又诏“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史载成帝拓跋毛时“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下令恢复了已改为汉姓的鲜卑族旧姓(至周末隋初杨坚时又下令全部恢复汉姓),李贤家族本为鲜卑拓跋氏,当然不能例外,故李贤生前实际上已遵命恢复使用了“拓跋氏”的鲜卑旧姓。李贤墓志不直称李贤“姓拓跋氏”,是因墓志在叙及李贤十世祖俟地归时已阐明其“建国拓跋,因以为氏”,作为俟地归的十世孙,二者一脉相承,李贤自当亦为姓“拓跋氏”,故在其名讳后未冠以“姓拓跋氏”,只是特别强调其“本姓李”(“本姓李”三个字,饱含着墓主生前强烈的认祖归宗情怀)。据此,李贤墓志中这个“本姓李”,当然亦是二者一脉相承,既是指李贤,同时亦是指李贤的十世祖俟地归。其之“本”,从李贤角度而言,首先是指本源自其十世祖俟地归(要不然李贤的“本姓李”即无从说起)。从俟地归角度而言,追根溯源,即指本源自“汉将陵之后也”(要不然俟地归的“本姓李”亦无从说起)。可知墓志中“本姓李”的记载,至少已明确到了李贤的十世祖俟地归(且早在李贤曾祖李富时即已恢复姓李),并直追溯至汉将李陵。这应是李陵的“拓跋氏”后裔一脉历代传递下来的祖训,并非是出自李贤一族的所谓“自云”,更非是有意的所谓“伪托”者,而是源自于“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的祖训,因此墓志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这也是在墓志中十分明确了的问题。
此外,李贤的墓志又向世人证实了史书记载的北魏鲜卑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的问题。有关鲜卑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的说法,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可远溯至汉代。据南朝《宋书,索虏传》记载:“索头虏(指北魏统治者)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又据《南齐书,魏虏传》载:“魏虏,匈奴种也,姓拓跋氏……初,匈奴女名拓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这些历史记载,因无实证,亦有人怀疑其为当时人出于政治目的而虚构伪造(当时人恐怕没这个必要)。在李贤墓志未出土之前,人们并不知道李贤家族是出自鲜卑“拓跋氏”,且怀疑其为高车族“叱李”氏族。随着李贤墓志的出土,使得李贤家族的族属得以明确的同时,亦使“鲜卑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的历史记载,得到了实例的印证。李贤家族既是出自鲜卑(实为匈奴融入鲜卑)“拓跋氏”,又是从北魏的早期(李贤曾祖李富)即已恢复姓“李氏”,并自认是汉将李陵后裔(李贤家族为汉将李广、李陵后裔的情况,当时人如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等人也是相信的),早于史书的记载(史书未有记载前即有事例存在),可证南朝史书所载确有事实,绝非虚构,绝非伪造。李贤家族的事例,从侧面证实了史书记载的真实可信性。而史书的记载,则又从正面反映出了鲜卑拓跋氏尊汉将李陵为祖(非一定恢复李姓),绝非仅为个别少数现象,而是在北魏鲜卑拓跋氏内部普遍存在的事实(同时在社会上也有广泛流传)。二者互为对应,互为印证,相互证实了“鲜卑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历史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该帖子被yc8494在2016-12-6 11:33:35编辑过
该帖子被yc8494在2017-1-31 11:29:34编辑过

作者:yc8494 (2016/1/13 16:18:35)   回复此贴
  第 1 楼

原兰州大学教授张书城先生在其《李白家世之谜》一书中,通过严谨慎密的考证,明确提出了北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之后。同时也明确提出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李白也属李陵李贤李穆一系的嫡传后裔。原来李白先祖一房,在隋末遭难时,从西北边境逃难至西域碎叶等地,隐姓易名。后族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逃归于蜀”并恢复“李姓”。李白在《赠张相镐二首》诗中写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远,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道出了其系英烈先祖汉将李广的遗厥子孙,即李广—李当户(长子)—李陵(长孙)—拓跋氏……拓跋俟地归……李富—李斌—李文保—李贤、李远、李穆一李浑一系世家嫡传后裔的真相。
    
                                  叶有森
该帖子被yc8494在2017-1-15 16:01:19编辑过

作者:yc8494 (2016/1/13 16:32:02)   回复此贴
  回复:李贤家族非高车族“叱李氏” 第 2 楼

                          
                                    

该帖子被yc8494在2016-10-23 11:43:36编辑过

作者:yc8494 (2016/5/22 16:27:14)   回复此贴
  回复:李贤家族非高车族“叱李氏” 第 3 楼

该帖子被yc8494在2016-12-6 12:12:32编辑过

作者:yc8494 (2016/8/1 10:36:41)   回复此贴
  第 4 楼




                          

                  

该帖子被yc8494在2016-12-6 11:51:33编辑过

作者:yc8494 (2016/10/23 17:02:2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叶氏论坛  执行时间:1,628.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叶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