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网新闻】赣南蒙氏小谈

    中华蒙氏网 2013年2月4日 万家姓


姓氏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标识,而且还涉及神话传说,历史学、民俗学以及其它方面。我的家乡 在赣州讪直辖南康市的龙华乡的最南端,有一个叫上蒙村的村落。那就是我的家乡。我们村与腊树和堆背同处一坝,称为蒙河坝,又称卫东。这里三面临水,南面靠山。上犹江与黄河中游的那个大转弯一样围绕蒙河坝。从整的形态来看,类似一人三角形。蒙屋(近邻乡新的称呼)又有上蒙,下蒙两个自然村。其实是同一个大村。两地相距约一华里,而且下蒙又有一个上屋之分。这儿就涉及族人迁徙的事情(后以附录相说明)。我村与唐西红星村寨下,朱屋坝隔河相望;与朱坊乡焦坑村蒙坑;西与朱坊乡荷树村洲上各上犹江为界;北与本坝腊树和堆背两个村相毗邻。上犹江阴挡了我们产人的出行。而且屡遭受水灾侵扰 。可是,该江也为我族人的生活提供丰富的物产,比如水产品。更重要的是,蒙河坝的耕地的土壤成分中沙子所占有的比例非常,是泥沙地,而且是酸性土壤,对水份的要求特高,在这不肥活的土地又种植水稻为主。也就说,上犹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灌溉水资源。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为看,也为远距离运输提供了方便是。说完了水,那现在就来讲一讲山。在当今,我们村所拥有的山森面积是4860亩,占总面积的68%。从这个数据来看,山林面积已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在民国以前,山林面积数还更多,关天具体的范围,本人尚不是很清楚。据说,最远到罗边(在我村西南方向)。虽然那些矮矮地丘陵并没有很物产提供给我们生存,也许你认为有那么多山又有何用?在以前,甚至一直到改革开放不久。生活能源的重要来源还是从山上获取。而且山谷可以开放成为耕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听前辈们讲。那个时候,族人还把广大的山林租给附近的乡村。每年底就派人去收租,作为族内公共财产。而且,以前的山林的归属还一直影响到现在。正因为这山这水,养活了众多族人并使其成为当地一大姓。南宋时期,先祖们从下坝(现朱坊乡桥头下游)陆续迁徙到蒙河坝。据民间传说,我先祖 因逃避难来到这里,为当地的富人做长工而因此被收留,并从此在这儿落脚并繁衍。现在蒙河坝的乡亲们大都已经住进了结实的平顶楼房。交通也比以前更好了。以前就有一句谚语:嫁上嫁,不如蒙屋、新下(本乡刘村)。当今,蒙屋以周围的乡亲都有婚嫁关系。随着时间流逝。连因争夺山林而导致两村关系冲突的蓝屋(朱坊乡桥头乡)。也已有交往了。文革后,我村比近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族中有志青年纷纷拜师学艺。如木匠、水泥匠等。文革结束不久,一般外出打工的地方是在江西的北方(确切地说,是我村以北地区)如崇义,那儿有矿产,族人较多前去务工。到了革开放后,到广东深圳务工的成为主流。   蒙氏源流蒙姓起源较早,历史悠久,在孔子《论语季氏》中就有了记载。关于蒙氏的起源,一般有三种观点:1. 以山为名姓,周朝的时候,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2. 为他姓所改,这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3. 来源于高阳氏,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城(有说双蒙城)。他的全代于是将地名作为姓氏,成为蒙氏和双氏。以上三种观点中,第一和第二个观点的提法较多。如《百家姓》和《姓氏寻源》与第三种观点相同。其《姓氏寻源》卷一的《姓纂》云:“高氏后,封以蒙双,有蒙氏,双氏”。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实行分封制。在当时山东蒙山颛臾国(今蒙阳境内)国君被封“东蒙主”,替周天子在东蒙山做祭祀的主祭人。然而,《广西蒙氏家谱》(1995年新修)又称蒙双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境内。这样一来,蒙氏姓源就有两支:一支来自山东;一支来自河南。在我们族中流传这么一个传说。秦始皇因逃难在一个厨房取暖,刚好二。蒙氏书生也来到这儿。两个就在谈夜观星象的事。说天子有难,一双脚搭在灶门口,头则靠在干材上。秦始皇一听感到很惊讶和害怕。后来就诛杀我蒙氏人。这是否与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二世惨害蒙恬的历史背景有关,就不得而知,自秦以后,众族人纷纷向南迁徙。从而导致族人离散,又因战乱。家谱遭致散失。因此资料匮乏。宋代以前更为缺乏。究其源有点力为从心。           

  蒙氏南康宗支源流根据本村和广州仁化恩村及澳门等地蒙氏族谱记载。已知最早的先祖为念五公,具体生卒日期缺考。念五公之父万承公,这在我村及广东,广西族谱中都有此记载或传说。但无法考证。根据家谱中的序不看,对我蒙氏于何时何地迁来南康,有三种说法:一是南宋状元文天祥在咸丰淳十年为蒙氏修谱所作的谱序说:念五公、念四公、念六公兄弟三人由于经商来到两粤,时间是在宋神宗元丰年间。这一说法我村明朝万厉年间的谱序称蒙氏在于都有高祖数十代的说是不谋而合,时间上与宁都赖村蒙氏谱中记载也基本吻合。查阅宁都史志并从中了解到,蒙坊古属于都上北乡安仁里,(蒙坊,我先祖迁到南康前所居住的地方)。二是明朝进士刘俨于景泰乙亥年(公元1455年)为我族作谱中称:南康蒙氏支系我高祖镇公于后唐明宗长兴年间在楚国为官时,因马希萼兄弟争位,为避战乱而由湖南湘潭迁徙到南崇文堡(今龙华乡与朱坊乡交界处)定居。此说法也有佐证,《广西蒙氏族谱》中就记载同时期有蒙氏从湘潭迁往广西善化县莲塘村(今地名)。说明当时确有蒙姓人氏在宋神宗元丰年间由湘潭迁徙到南康崇文堡。此说似乎是揉合前两种说法。我蒙氏可能来自山东一支。因旧谱的遗失,南宋以前的历代世系已无资料可考,然据族谱记载,念五公传至八世生信可、信举、信立三公。后来信举公迁回山东定居,信可公卜居下蒙,信立公则居住在上蒙村。   我爱我家在那同样地土地上不断的耕耘着,用自己的汗水浇着农作物,又用该农作物维持着自己的生命。我家是一个四口这家,有一姐姐。虽然是过着清贫的农家生活,但也是觉得很幸福。有时会有磕磕碰碰的,那也是生活中必须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地思想,难免会相互冲突时候。如果不通过那轻微地磕磕碰碰来发泄出来,“完美地家”才是不正常地家。小时候,农村的孩子是个个都是野孩子,光着脚丫到处跑;光着身子在河水嬉玩;穿着因爬树而被撕破的衣服。小时候,我们用的是自己做衣衫时所剩下的布做得书袋。虽不如城里的孩子的背包那样漂亮。但很实用,弄脏了,又很好沅涮。所以,下课后,用父辈的话来说,是一骆群从牢房里放出来的疯了。在田园里,疯狂地奔跑,疯狂地地嬉耍。有的是全身湿透;有的是满身污泥;有的哭,也的的笑。小时候。我也很淘气,随着大众在田野里疯狂着,有时还抓几次蛤蟆或者其它小动物去吓唬姐姐和其他怕小动物的女孩子们。小时候,父亲跟我们讲他们小孩时的生活,如每年的中秋节,男的转扁担绳,女的清仙姑。有的放孔明灯,有的则集在一起玩其它的游戏。特有意思的是烧宝塔。它是用碎瓦片堆成象塔一样地瓦片堆儿。用火烧得通红的时候,就把油喷到那通红的瓦片堆上,这时会冒出大火花来。用来喷的花生油,并不是孩子自己从家里拿来的。而是从别人家里一点点凑齐来的,在一些小孩在堆塔时,另外一些就去油了。每到一家,都会唱一首歌,其大概意思是:如果你不给油,那火把你烧的家道不兴,给油,你家将红红火火。所以,一般来说,每到一家都会或多或少给一点,虽然当时每家的油的量是少的可怜。可惜现在那么多好的游戏,现在都没有那些孩子会玩了,当然,有些活动是已不能再有机会举行了。如耍龙灯,文革的时候,把村里庙啊,龙灯等都毁掉了。然而我还有机会看到一种盛大的活动。那就是每年正月;外婆着都会抬着老爹(韩信)在村中游行。据说,汉高祖建汉后,分封功臣,当时轮到韩信时,韩信错听“国家”为“郭家”后来成为郭姓的保护神。在游行前,先要打一串爆竹,上香,请他老人家出来,由他亲自选定的抬轿的轿夫抬出去游行,关于这轿夫,听当地人说,有一点神怪色彩。据讲,在这个时候,轿夫在家里会自觉来到大厅,而且自己不知觉,嘴老是在动,象吐白沫一样。在文革前不久,有一次离本村远一点的郭姓村了里,当时在涨水,刚到一个木桥是时,忽然就快冲垮了,那时,轿夫一脚一个大跨步,就飞过了那段木桥。老爹(村民对其称呼)是说不定会那一家,如果从那个家门口经过。他想进去,那轿夫会自己不知不觉的抬他进去,那时,那家主人要去迎拜,杀一只公鸡,打爆竹来迎接。后面的奏乐也陆续跟着进来,来到大厅,会为主人奏一场对于当地人来说很意义的乐。那时主人要给红包。

 


分享按钮>>【蒙氏网新闻】秦朝蒙氏的姓氏来源以及蒙氏家族的兴衰
>>【蒙氏网新闻】广西蒙氏五大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