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氏网新闻】濮院:万家烟火尽机坊

    中华濮氏网 2013年3月14日 京华时报


  --濮院就这样演绎700年繁华
  600年前,它曾以"海内争夸"的濮绸名满天下,跻身江南五大镇之列。而今,它又以每年5亿件毛衫的销售量成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好奇的人不禁要发问,濮院这个小镇究竟蕴藏了多少能量。 

    北宋时,濮院还是一个草市,古名梅泾、幽湖。南宋建炎初,著作郎濮凤从高宗南渡,卜居梧桐乡,为开镇之始。至六世孙濮斗南,因援立宋理宗有功,任吏部侍郎,赐额于居第,曰"濮院"。在乡间,以大户之姓命名一镇、一村并不少见,而由皇帝钦赐之府第名演化成一个镇的镇名者似乎不多见。可见濮院发家人濮氏之能耐。濮氏家族不仅是濮院的创始人,还引导它走向经济、文化的显赫与繁荣。宋朝晚期,濮氏后人"裹迹仕途,经营家业","俱督树桑蚕织,轻纨素锦,日工日盛,濮院之名遂达天下"。到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十世濮鉴在当地"构居开街""立四大牙行""收购机产,俟远商大贾",使外地来采购的商人免去了停泊待货之苦,因而濮院有"永乐市"之美誉,而客商称濮氏牙行所卖之绸为"濮绸"。

    仿佛是历史的生动再现,600年前 "接屋连檐,机声盈耳"、"万家烟火尽机坊"的景象又在濮院复苏了。1979年,濮院镇第一家由个人集资创办的羊毛衫厂--中华羊毛衫厂成立。随后,生产羊毛衫的乡镇企业和个体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形成了从毛纺、针织、印染到销售的羊毛衫产业链。到1988年,全镇拥有羊毛衫企业373家,产值近亿元。1988年10月,有识之士在濮院南侧公路旁建造了占地4300多平方米的50多间营业用房,形成了羊毛衫交易市场。如同700年前濮氏家族设立牙行所产生的功效,羊毛衫市场的建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羊毛衫、毛纱生产经营者进市场设点交易,揭开了开发建设濮院羊毛衫市场的序幕。

    从昔日濮绸名闻海内到今日羊毛衫衣被天下。而今的濮院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评为"中国羊毛衫名镇",成为全国首批19个纺织特色城镇之一,已经跻身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的行列。

    一个能够演绎传奇的集镇一定拥有不凡的内力。如果说传统的织造业优势是濮院羊毛衫产业形成的物质条件,那么深厚的文化积淀则是濮院二度崛起的精神基础。

    历史上的濮院市井繁荣,经济发达,各方学者名流纷纷来此寄寓或雅集,他们吟诗作画,著书立说,结社雅集,诗文会友。光绪《桐乡县志》评价濮院"历代多出文人学士,而工书画者尤多擅名于时"。宋至清,镇上有进士26人,举人86人。据明清濮院志书记载,历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种之多,而明代至民国初年,修纂镇志多达14种。这些书籍成为史学界的珍贵资料。清康熙、乾隆以来,金石考据、书画鉴藏之风大盛,濮院又涌现了80多位书画金石家,在江、浙、沪一带影响颇大。2003年,濮院镇政府出资10万元,搜集省内各大博物馆所藏濮院籍名家书画作品,编辑出版了《濮院名家书画集》。

    漫步濮院街头,以庙桥港为界,新旧对比明显,历史发展的痕迹清晰可辨。南区是市声鼎沸的羊毛衫市场和塔吊林立的工地,是濮院发展之进行时。北区仍完好地保留着一些民国、甚至清代的建筑。尽管皇家恩赐的"濮院坊"早已成了遗迹,明代诗人宋濂吟诵的"濮川八景"已不复,仅剩的翔云观也只有硕果仅存的一座山门,难以想象当年它与苏州玄妙观、乌镇修真观齐名时的恢弘。幸好还有10多座石桥还在,沿着市河一路蜿蜒,以及大街、横屋街、蜡烛街、永乐里等诸多古风依旧的街巷,可聊发思古之遐思。

    桥是江南集镇的灵魂,濮院的石桥也同样镌上了历史的印迹。定泉桥是一座横跨北市河的石拱桥,桥名有些特别,因为濮院无山哪来泉水。镇志上的解释是:相传桥下有泉,大旱不涸。定泉桥有幸见证了濮院翰墨的传承。清代书法家陈梓久居定泉桥西堍,筑有"凤栖坊"。陈梓的草书纵横酣畅,极尽挥洒之乐,被康有为、张宗祥等大家所推崇。张宗祥在他的《论书绝句》中有3首评价陈梓的诗,赞其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隔200余年,1980年,岳飞二十八世孙、著名花鸟画家岳石尘先生退休后从苏州返回家乡,78岁时选址定泉桥东堍建造寓所--定泉精舍。搬入新居后,老先生的艺术生涯步入了黄金期,画名渐起,且越老越红。手中的画笔直到102岁去世时才停止。

    濮九娘桥,位于镇北,以明代烈女濮九娘命名。濮九娘的发家史可称得上是濮院人务实风格的写照。民国《濮院志》记载她孀居后,"勤事组织,纤啬操家,务居三十余年,累资盈万"。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写诗颂扬她:"春绢秋罗软胜锦,折枝花小样争传,舟移濮九娘桥宿,夜半鸣梭搅客眠"。

    这就是濮院,一个不断积蓄力量、寻求机会、上演传奇的小镇。

 


分享按钮>>【濮氏网新闻】溧水籍濮存昕39代族谱进南京
>>【濮氏名人楷模】 濮存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