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白涧燕姓——隐藏了六百多年的惊世秘密

    中华燕氏网 2017-7-1 11:05:47 燕昭安


    只要稍微有一点史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长河中唯一不知踪迹的皇帝即明朝朱元璋长孙朱允炆建文帝,而参与书写这一千古谜案故事的,则和白涧燕氏二代祖燕进、三代祖燕方父子及燕氏族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六百多年了,建文皇帝的一把宫火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怀揣国玺成功隐消的原因也该让世人再多了解一些了……

家谱 谜云

    翻开白涧燕氏仅存的一份民国二十四年分支手抄本袭录的清乾隆四十九年家谱序中原文载称我祖“前有四世被元末兵火灰烬,名讳失传……”。这就怪了,自古就有“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怎么白涧燕氏祖宗居然连续四代名字都没有留下!?并且在祠堂立祖碑和家谱中声称我处始祖由山西洪洞迁居而来……
    再看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家谱时,时任会长志琨续撰的族谱序中郑重地将前世四辈先人的名字补写了出来,为我白涧燕门立了大功。
    一世祖闻若,道号谈野山人,五台山隐士,精通经史子集,终身誓不仕元;
    二世祖、燕进,字子云,官居帘内,出仕建文帝为太子太傅,主撤藩。燕王朱棣攻应天,随建文帝逃隐。
    三世祖燕方,应天府总兵,燕王朱棣攻破南京誓死不降。
    四世祖知明、知喾皆为布衣,年幼出逃。因燕兵追杀至徐州等地,知明失散,下落不明。知喾生燕旺,因恐朱棣追杀旧臣遗属,故将前四世祖名隐去不记。
    对于这段宁重家族传谱的文献,出自何处,由于志琨老人家的过早离世,也就不得而知了。
    笔者在后来查阅了明朝相关“靖难”史变的许多资料均未找到与燕姓有关的线索。由于成祖永乐皇帝对建文历史真相进行了篡改和抹杀。所以,我们在向世人介绍燕氏历史时,只能够非常谨慎的作一略谈。
    随着中华燕氏联谊会的成立和联谱寻根工作的高效开展,白涧燕氏祖祠理事会先后两次将我处明初先辈疑谜情况予以通报,求助族人帮助查考。

                                沐王府有关燕氏史料的面世

    二0一七年三月初,我们突然得到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燕飞先生用电话传来的消息,近期发现云南沐王府的手抄本涉及燕氏族人变迁活动史料中部分记载和河南济源白涧族谱记述高度吻合。载称:“闻若(即白涧燕门一世祖)(胞兄:燕乾,入黔地;燕坤,入江右。)生于元后至元四年,退隐仕途,入晋地,子燕进,洪武二十八年为太子太傅,建文帝之谋臣,主撤藩。燕王攻应天府,护建文帝出京师入南方。燕进孙二知明和知喾。知明入滇南腾冲,改姓明,知喾入怀庆府,后人不祥,望吾之后人前往找出” ……资料写道:“燕方、应天府总兵,燕王攻城战死,子二:知明、知喾。实为一门父子两忠臣,为后人之典范”,另一份材资料中又载:“建文四年,与燕军大战齐眉山,燕军败(朱棣被封为燕王,他的军队称为燕军),燕方(白涧燕氏三代祖名)回兵金陵,相持于淝水,六月,燕军进瓜州攻镇江,直逼金川门,李景隆降,燕军入京师,燕方同夫人战死,其父燕进护建文帝出京师入南方。燕军屠建文遗臣殃及吾之京师族人数百。……”读着这沉甸甸的由沐王府专职史官饱沾我燕门血和泪书写的历史,使得我们这些后人无不顿首垂泪。遥想当年——准确时间公元1402年农历6月13日,在燕王朱棣反兵疯狂攻击之下,官二代李景隆贪生怕死竟打开南京城门,使得反兵蜂拥而入,我祖燕方执行徐辉祖的命令率兵与敌浴血奋战,誓死抵抗,最后夫妻双双以身殉国,为父亲等一批忠臣保护建文帝成功出京城入南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城破家亡,祖父随建文一起失踪,父母抗战双亡,天崩地裂!年幼的知明、知喾二祖被迫在血雨腥风中亡命出逃,面对追杀,兄弟二人悲泪诀别,从此,天各一方,知喾隐姓埋名一路乞讨辗转回到了怀庆府所辖的济源县白涧村。而知明祖的下落,也是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从沐王府的记载中才知道,并由我们的至亲族人燕林不辞辛劳,徒步跋涉于云南腾冲深山老林中找到了知明的后人,均改为明姓,约有一千多人。

                            沐王府史料对燕氏宗亲变迁情况特别记载的缘由

    沐王府起始主人是沐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外甥和义子(与朱元璋长子朱标关系甚厚)自幼跟从朱元璋起义,作战勇敢,战功显赫,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随沐英、傅友德、蓝玉平定云南,后沐英留滇镇守,居所称为黔国公府,沐英于洪武25年病逝任上,被朱元璋追封为黔宁王,沐氏子孙承袭爵位,前后12代14任,沐王府与明朝并存280余年,并且设有专职的记史官员,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比较客观真实的收录了明朝历代发生的大事。在清军即将攻入沐王府之前,沐氏王族命人分抄府内史料,沐家后人逃亡后,史料被分别带到了福建、台湾、云南、缅甸、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现在面世的这些手抄资料是沐氏后人近年由海外回昆明祭祖时带来的,极其珍贵!已经引起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我一世祖闻若胞兄燕乾生于元后至元元年,为人忠勇仁义,早年追随义军将领邵荣,帐下任千户长,至正16年朱元璋兵分三路攻破集庆路,改其名为应天府,邵荣升任应天府平章知事,乾公被携任应天府指挥使,后邵荣遭朱元璋疑杀,部属遣散各地,燕乾公被遣至沐英麾下任参军之职,其前后数十年的戎马生涯,赴安康、攻汉州、平漠北、讨白龙、征云贵、屯永宁、战阿罗、救格宗、抚苗彝、筑兵营、修九驿、保盐道、护漕运、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屡建功勋。在战场上偶遇已故恩帅邵荣之子邵佐充军戍边,毅然用自己长子燕祥将其换出。洪武十四年与元军大战赤水,舍身挡箭救沐王之子沐春于危难之中,被视为恩兄,结为金兰,这就是燕氏宗族各代能够被准确录入沐府史册的缘由所在。历尽沧桑,沐府这些史料的发现,把当今十多个省市地区的燕氏宗亲脉络关系得以理清,直接将宗亲的辈代关系直接上溯到了远古的始祖时代,使得燕氏宗亲联谱研究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仅次孔孟二姓,真乃燕氏之万幸。同时,几百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论的建文皇帝是宫火焚死还是逃亡的探寻史争又增添了一个权威性证据:建文帝是被忠臣保护入了南方!
    燕乾公被沐王委以水西经略守护西南陆路、水路交通要道。由于明朝有三品(含三品)以下武职官员的世袭制度,故其子孙后人等在明朝各代二百多年的时间里都始终直接镇守着云贵多地的要冲。这些官员都是我二世祖燕进的至亲族人,因而也是当年建文皇帝长期逃隐西南的人脉基础。
    六百多年前,我燕门两代祖宗,为保卫封建皇帝尽忠,而当今,历史的车轮早已奔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一定要继承祖先报效祖国的遗志,忠于党和人民,奋发向上,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

    本文作者燕昭安,燕肃公34世,闻若公22世。河南济源白涧燕氏族长。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