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走进岩岭吧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22日 李春林


          

       岩岭,僻居江西石城北部,深藏闺阁之中,是与福建接壤的一个山区。这里山高林密,路途遥远。然而,“高山有好花”,这里像一块绿色的宝石,幽幽地泛着迷人的色彩,闪着自然的光、历史的光、文化的光……那种诱惑,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春天的三月,我和几个文友一道,带着寻幽探胜的情怀、觅古怀旧的心绪走进了岩岭。

  车到高田,映入眼帘的是织满了花红草绿、色彩斑斓的湖坑大塅。石城人称宽阔的盆地为塅,我却宁愿称它为“缎”了。不是吗,那一块一块的,有紫红、有浅绿、有金黄、有淡蓝,大自然的调色板,加上高明的画师,绘出了这样美丽的图画。

  经过湖坑大“缎”,我们的车走上了一条上坡的路,这条通往深山更深处的路,是外界联系岩岭的纽带。车在陡峭的山路上曲折爬行,一路的山花依依相伴,顾盼生姿,谁说“生在深谷无人识”呢,山花和我们,不是成了会心的朋友吗?尤其是高山杜鹃,白中透红,盛情怒放,一簇簇,一蓬蓬,挂在崖边,开在坡上,尽情挥洒着生命的热情。

  车到堂下,这个居住着几十户温姓人家的小村庄,坐落青山怀中。“门迎翠竹千官立,座拥青山万笏朝”,温氏祠堂门口的对联很能说明它的自然环境。一条清清的小溪,转了几个弯,从村中流过,村子就依溪傍山而建。这个古村落,唐朝的时候由温氏先人开基,距今已有1100年。村中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所建的祠堂七座,真可谓古祠博物馆了。祠堂散落村中,像一位位历史老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青砖白瓦,巍巍山墙,刻满了年轮的痕迹,它们摩挲过唐朝的月亮,抚摸过宋代的白云,见证过元、明、清的岁月,溅淌起历史的回声……有多少古人成为历史,又有多少今人变成古人,不老的只是岁月。在这个春天,我看到明晃晃的阳光掠过屋脊,照在祠堂的墙壁上,同时照亮了我的眼睛。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淘汰的只是物质,留下的却是金子般的精神。就在这个小山村,有一个人在北宋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美好的梦,他梦见人民得到教化,思想的种子撒遍穷乡僻壤。他不仅做了梦,而且梦还开了花、结了果。这个人就是温革。

  温革,岩岭堂下人,生于公元1006年,累试不第。随后,温革上书朝廷,愿捐献家财,购买国子监中的图书归来嘉惠后学。他想把汴京的精神文化的火种传播到遥远的山区,多么崇高的理想呀。这个时间是公元1039年,距今已近千年,堂下的乡村图书馆就这样办了起来。于是,四方学者接踵而至。文明的种子就如此在赣南山区播撒,读书之风蔚然形成,连在田里种菜的农民也在谈论温革,谈论温革的这个乡村图书馆。

  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的肉体在时间面前都将消逝,唯有思想的种子、文化的火花在一代代传承。在古老的堂下,我领悟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哲理。阳光是那样的温暖,在抚摸着一个个思想的孩子。

  走出堂下村,我们又赶往上柏村。上柏村前的河流上架着一座古桥,名为“永宁”。桥为石拱桥,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长34米,宽5.3米,它是一座穿枋式廊桥,桥面上廊房构件都是木头,没用一根钉子,全部由木头穿榫而成,廊阁上雕有荷花、兰花等各种花卉,栩栩如生。离永宁桥不远,是上柏古村落。这里有古祠堂13座,静静躺在青山绿水中,散发着古老的馨香。最令人难忘的是有一处题名为“耕读处”的石门廊,为明时的古建筑。镌刻的“耕读处”三字融隶于草,雄劲洒脱,富有艺术特色,宣示着古人的精神。门楣下的石刻对联“力田可以充饥,开卷自然有益”就是“耕读处”的诠释了。这里的书法简直就是一首诗了,奇崛、自然,居庙堂之高的“馆阁体”书家是断然写不出来的。艺术与环境是那样的相谐,这“峰峙为屏名花绣锦,溪环作带谷水成文”的环境又催生了这生机勃勃的艺术。恐怕只有沾染了土地芬芳、吸取了山光岚气的耕读之士才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法。是呵,只有诗一样的土地,才能产生永宁古桥和“耕读处”这诗一样的艺术。

  朋友,走进岩岭吧!


分享按钮>> 神奇古朴的司前温下村
>> 客家古村——温坊温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