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叶建华谈晏子的节俭效应

    中华晏氏网 2014年6月2日 叶建华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中国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赞成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可谓见仁见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地位的逐步提升,“中国模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迟早会得到世界认可。“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不仅需要企业界的贡献,而且需要学界的努力。叶建华认为:国人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同时,应当煮海为盐、采矿炼金,从中国历史宝库中采拮案例,从中国历史发展中借鉴管理,从中国历史名人中提炼效应。本网将陆续推出叶建华从历史名人身上学到的三十个“中国效应”。

  叶建华,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信息早报》社总编辑、蓝星文化产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蓝星清洗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化工企业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力资源公益论坛学术指导专家、凤凰网财经评论和《现代企业文化》、《人民公仆》杂志专栏作者,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政策法规部主任,现任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监事部主任。

  晏子的节俭效应能给当代带来哪些启迪?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晏子等先贤践行和倡导的节俭效应已经成为后人的精神素养和自觉行动。

  1、让节俭成为美德。

  晏子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完全有资格享受荣华,拥有富贵。但是晏子始终崇尚节俭文化,反对奢华铺张。晏子以其节俭美德赢得了当代和后世的崇敬,弘扬了节俭文化,倡导了节俭风气,形成了节俭效应。

  我国古代先哲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其中“节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和智慧,教育和影响着炎黄子孙并且不断弘扬光大。

  毛泽东主席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坚持7个月不吃猪肉,厨师端上了餐桌,也不动筷子。他的一件睡衣穿了10多年,补丁上打补丁却舍不得换新的。

  冯理达将军奉献爱心,从事慈善慷慨大方,献出各种善款达300多万元,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她的衣服基本上都是三四十元钱一件,最值钱的就数军装。有一年秋天,冯院长应邀到国外参加一个学术交流活动,临行前想备一条裙子,工作人员想好好“武装”一下冯院长。一连点了几个高档商场的名,她都不作声。最后,竟然带着工作人员去了一个地摊,挑了一件36块钱的裙子。

  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上交的党费达20多万元,自己家里却像一张黑白照片,没有一什像样的家具和家电。

  节俭应当成为一种美德,要努力营造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社会氛围。

  2、让节俭成为时尚。

  所谓时尚,是指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结合。

  曾几何时,节俭文化含垢蒙尘,节俭传统淡出视野,能挣会花、排场奢华成为时尚。有的县政府办公楼盖得比美国白宫豪华;有的垄断公司一盏吊灯花百万;在一个贫困人口几千万的国家,奢侈品消费却位列世界第二位;我国人均资源很低,近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而取得的,这种发展难以持续。实践一再证明,背道而驰的行为、乱象必然受到诟病和惩罚。当这种风气成为时尚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危机四伏,问题严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今后的主题。具体来说,必须传承节俭文化,弘扬节俭效应,大力发展节能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要使节俭成为一种时尚。

  被一些人所向往的美国奢侈生活方式受到了挑战,几年前的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破碎了不少美国人住房梦想,改变了寅吃卯粮,很少储蓄的生活习惯,现在美国居民的储蓄率有所提高。实践证明晏子的节俭效应穿越时空,跨越寰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让节俭成为制度。

  除了在道德范畴弘扬节俭效应之外,还应该在制度层面制约奢侈,鼓励节俭。我国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务用车费用巨大,广受社会民众诟病。各级政府为了治理高企的“三公”费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进行了督导检查,对顶风违纪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据媒体报道,中国监察部牵头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案件,2007年上半年共有4866名党政官员因此类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许多知名公司在传承节俭文化,弘扬节俭效应的同时,注重节俭制度建设,并且从细节抓起。沃尔玛的首席执行官开的是一辆大众公司的甲壳虫车,为了省钱,他在出差时有时跟人合住一个客房。丰田公司办公大楼的马桶水箱里都放置了一块砖。这样可以使6升的水箱变成5升,每次都能够节约1升水。松下公司规定不用的电灯一定要拉灭,否则责任人就要受到处罚。假若某个员工连续三次忘记拉灭电灯,人事部将会考虑辞退此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规定纸张要双面打印,一位总部员工将单面打印的材料报送给任建新总经理后,受到了他的严厉批评,节俭已经成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员工的习惯。

  什么是节俭效应?

  晏子是一位足智多谋、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良臣,尤其是他的节俭品德,名垂青史,流传后世,形成效应。

  创造“文景盛世”和“贞观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和唐太宗李世民都将节俭作为治国方略和人生智慧,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汉文帝在位24年,宫室、园林、服饰和御用器具没有什么增加。据史书记载,汉文帝为了节省黄金,曾取消了建造露台的计划。汉文帝还穿粗糙的丝绸衣服,并规定宠妃的衣服不许拖地。唐太宗非常注重节俭,深知物力维艰。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君主,一般都会大兴土木,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但唐太宗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兴土木的风习,仍然住在隋朝的旧宫殿里面。在他的带领下,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并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

  大文豪苏东坡十分注重节俭,不仅仕途坎坷时节俭,而且高官厚禄时也不奢华。他自订每餐只用一饭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许铺张,否则就拒绝用餐。一次,苏东坡的一位老友与他重逢,请他吃饭,他嘱咐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可是,当苏东坡应约赴宴时,见酒席准备得相当奢华,他婉言拒绝入席,告辞而走。苏东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后,还这样节俭。”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因奢侈斗富而身败名裂的人物,如晋朝时期的高官石崇和外戚王恺。有一次,王恺将御赐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向石崇炫耀,没料想石崇随手拿起铁石故意将它击碎了,随后又搬出自己家中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结果弄得王恺气恼不已。石崇的巨富和奢侈引起了统治者的不安,八王之乱时,朝廷以结党之罪把他杀了,石家的万贯家财灰飞烟灭,家人散尽,仆役充公。王恺后来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唐朝诗人李商隐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成为教育后人的名句。《增广贤文》关于节俭的句子不少,如:“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 勤,懿行也,君子敏于德义,世人则借勤以济其贪;俭,美德也,君子节于货财,世人则假俭以饰其吝”、“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而贱诗书;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得家业而忘勤俭”、“厚积不如薄取,滥求不如减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贤文名句教育了一代一代后人。

  所谓节俭效应,是指通过弘扬有节制,重俭省,防奢侈,敬畏自然,珍惜物力的美德,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现象。

  人物故事

  晏子,又称晏婴、平仲,山东莱州人。晏子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生活期间大约在公元前578年--前500年。晏子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辅政长达50余年。晏子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外交灵活,不使命辱。晏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力行节俭着称。据说晏婴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孔子曾赞晏子:“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子,将其比为名相管仲。

  晏子坚持以民为本,奉行“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理念。遇有灾荒,他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力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晏子身居高位,廉洁从政,清白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之衣,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30年,因此有些官员以此来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却不以为然。

  晏子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陋仄之室。齐景公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十分过意不去,特意为他建造了新居,劝他搬进去住。可是晏子却说:“我的先人一直在这里居住,生活得挺好,我不能因为贪图享受而将好传统丢掉啊!”最后,晏子还是坚持住在破旧的祖屋,而没有搬进豪华的新居。

  晏子不仅注意“戒得”,而且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可晏子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谢绝景公美意,依然与妻子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一般的人大都喜欢邀功请赏,晏子却常常推功揽过,以树立君主的威望。一次晏子出使鲁国归来,见齐景公征集国人修筑观景台,天气寒冷,民工饥寒交迫,怨声载道,希望晏子解救他们。晏子进宫复命,景公正在饮酒,让晏子共饮,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景公明白晏子的意思,下令停止景观台施工,让民工回家。

  晏子则赶往工地,用鞭子抽打不干活的民工。曰:“我们老百姓都盖有房子以避燥湿,国君盖一观景台你们还有怨言,是何道理,还不加紧干活?”晏子离开后,齐景公到工地宣布停止施工,并派车送他们回家,大家无不怨恨晏子而感恩景公。孔子听到这件事之后,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

  晏子不仅是一个忠臣,而且是一个敢于直言相谏的良臣,同时又是一个思想敏锐,头脑灵活,处事机敏的人,他能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事件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取得好的效果。

  一次,齐景公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了,齐景公大怒,就下令把养马的人抓来肢解。左右武士正想动手,晏子上来制止,对齐景公说:“杀人总得有个方法,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候,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

  因为尧舜是传说中的仁君,不会因为一匹马而杀人,自然也没有杀人肢解之法。齐景公知道晏子的意思,就说:“那就不肢解罢,把他交给狱官处死算了。”

  晏子又对景公说:“这个人的确该死,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请让我说说他的罪状,让他死个明白,您说好吗?”

  齐景公说:“好啊,那你就说吧!”

  晏婴就开始数说养马人的罪状:“你犯了三条大罪: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大死罪;所死之马又是国君最喜爱的,这是第二大死罪;因为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百姓听说之后一定会怨国君,诸侯听说之后一定轻视我国,这是第三大死罪。今天把你送到监狱,你知罪吗?”

  齐景公说:“请您把他放了吧!不要伤了我的仁爱之名。”

  晏子用逻辑上的归谬法把齐景公要杀人的错误归入极端,使齐景公自己省悟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在幽默中含有机智。

  晏子具有高超的外交能力,后世流传着许多有关晏子应对无理挑衅,不辱使命的故事。

  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其貌不扬、个子很矮,想捉弄他一番。

  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知道楚王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吧?”

  接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没有人才,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都城的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的汗水就象下雨一样。

  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楚国呢?”

  晏子答道:“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道德低下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晏子的一番话使楚国君臣弄巧成拙、无言以对。

  楚王连败两局,希望继续上演他们事先编排的闹剧挽回一点面子。晏子正在与楚王交谈之时,只见两名武士押着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国人?所犯何罪?”

  武士答道:“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

  楚王用轻蔑的语气说:“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习惯吗?”

  晏子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于是从容地答道:“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水土的缘故。这个人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后,却变成了盗贼呢?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受辱,未曾想到竟然一再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请原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子,满足了晏子的外交要求,使晏子圆满完成了出使楚国的使命。晏子不仅维护了个人的名声,而且保持了齐国的声威。

  一次,晏子领受齐景公之命,出使到鲁国。鲁昭公非常礼貌的接见了他,但也对晏子的智慧和口才提出了挑战。

  鲁昭公对晏子说:“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当面请教,不知您是否愿意回答?”晏子很礼貌的说:“愿意洗耳恭听。”鲁昭公说:“那就请您不要怪罪了。齐国国君是小鸡肚肠的人,以您的才能,为什么侍奉这样的人呢?”

  鲁昭公的这个问题有一个假设前提,即齐景公是一个小肚鸡肠的君子。作为大臣怎能在他国君主面前议论自己的上司呢?且看晏子如何接招。

  晏子从坐席上起来,后退一步,以表示对本国君主的礼貌,回答说:“小臣不才,是平庸之辈,小臣的家族更是连我也比不上,您可能不知道吧,君主不炒我的鱿鱼,就是我的万幸了,我哪里敢跳槽哪!”晏子的回答避其锋芒,以贬低自己的方法回应尖锐的问题。

  鲁昭公目送晏子走出大殿,十分感慨的说:“晏子是仁人哪!安定国家而不求私利,平定内乱而不求名声,使得齐国外无诸侯侵犯的忧虑,内无国家的忧患,不炫耀自己的功劳,谦虚谨慎,把自己依托于整个家族,晏子可称得上是仁人了!”在当时,“仁人”就是最高的称赞了。

  鲁国的孔子和齐国的晏子都是当时的名人,孔子听说晏子出使鲁国,就召集弟子说:“晏子是一个懂礼仪的君子,我们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子贡却说:“谁说晏子是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啊?礼仪上规定,朝廷的大堂上不能小步快走的,而晏子却在朝廷大堂上小步快走;礼仪规定主人授给玉璧的时候,不能下跪,晏子却在接受玉璧时下跪,谁说晏子熟悉礼仪呢?”孔子感到奇怪,说道:“他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等他来见我的时候,我来问个究竟。”

  晏子来拜访孔子时,孔子就向晏子问起了这两件事。晏子回答:“朝廷大殿上,贵国君主走得比我快,我岂敢怠慢,我不小步快走,就跟不上。贵国君主授给我玉璧的时候,俯下身来,姿势那么低,我敢不下跪么?况且我听说,大的方面不超越规范,小的方面有变化是可以的。”孔子称赞说:“讲的好啊,礼中还有礼啊!礼仪的规定只是个大框框,具体做法要随时随地有所变通。”回过头来对子贡等弟子们说:“任何事情都不能墨守成规啊,要懂得适时变通。我们要好好向晏子学习才是啊!”

  孔子很礼貌地对晏子说:“您先后侍奉齐国的三位君主,齐灵公污浊不堪,齐庄公气壮如牛,当今的君主奢华无度,三位君主的个性和风格各有不同,但是您都能够应付裕如,请问您是一颗心呢,还是三颗心呢?”晏子一听就明白了,孔子是问我为什么三代都是红人?怀疑我是奸佞之人,于是答道:“我是三颗心,三位君主是一颗心。为什么这样讲呢?三位君主想的都一样,都想安定国家,这不是一颗心吗?我怎么是三颗心呢?齐灵公的时候,我一心使君主开明;齐庄公的时候,我劝导君主谨慎;现在,我就努力提倡节俭,这不是三颗心吗?”孔子消除了误解,说道:“和您的交往就和饮用醇酒一样,时间越久,越是浓香,越是受到尊重啊!”

  晏子出使各国,楚王称赞他是圣人,晋平公夸奖他是仁人,孔子称颂他是礼学大师,他的确不辱使命、天下一流。

  关于晏子的故事还有许多,如“二挑杀三士”、“折冲樽俎”等都出自晏子。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良相,其品德和智慧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分享按钮>>【晏氏文化古迹】评章太炎的晏子儒家说
>>白居易另一面:无良文人好色到侍妾三年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