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文化古迹】传承“耕读绵延”的晏家湾

    中华晏氏网 2015年6月19日 六安网




   精致温婉的古村落、大气端庄的高台门楼……彼此巧妙勾连一体,合围成一处深宅大院,组成百年清代建筑群。这是隐于大别山深处的一处清代村落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屋基的晏家老屋,其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它低调、内敛,使其相对完整地守身至今,去年入列我市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

探古村若入桃花源

   隔瓦基河仰望,一组沿山坡而建,面东背西、南北走向的老屋,在树木的掩映下,出现在记者面前。

   虽然只是一个侧面,已让人无法移开目光。而若想睹其全貌,却需逆河而上,脚下清澈的瓦基河水缓缓北流。沿河而行约2公里,拐过一个山嘴,就是晏湾,位于金寨西北离县城约70公里一个“U”形山坳里。东、西、南三面皆山,巨石垒就的瓦基河高低不平的堤岸是晏湾自然村出入的唯一通道,通道始端就是晏湾老屋。

   晏家老屋座西朝东,内分东西,中分三进,两边配以厢房,外墙白灰勾缝,山石、青砖垒就,简朴古拙。居中大门内凹,偏东北,过罢门你会发现,里面竟别有洞天,记者眼前“豁然开朗”,出现十处庄重的“大宅庭院”。庭院排列有序,庭院和起居房屋分隔适中得体,虚实结合,动静相宜。

   记得上学时对“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印象颇深,对其“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含义总是理解不透。老想着,不就是一个大院子嘛,能有多深?而穿行这晏湾重重庭院后,记者才真正领会到“深”之精妙。虽然每处院落面积不大,但古人通过影壁墙、门楼,把院落处理得迂回曲折,给人曲径通幽之感。每处院落的大门高达5米以上,进了第一道门,再绕过影壁墙,仍不能顺利登堂入室,常常要再穿越两三道门,才能到达主屋。主屋又有后门,穿庭而过,又是一处小院,有的院落甚至由这样三四个相通的小院落组成。

   原有的百余间房子大多已经倒塌垮落,只有残垣断壁和现存的地基可炫耀古村过去的繁荣和辉煌。剩下的现保存较完好的89间,可谓各具特色。

“天人合一”小山村

   晏湾的先人为何将村庄建在这个地方?晏家后人、瓦屋基村文书晏绍发对此赞不绝口,“晏家老屋风水好得很。”他把记者领到村庄背后的黑松山上俯瞰全貌,只见晏家老屋对面一河之隔是高大的螺蛳山,南侧是花石崖山,按古代“龙、砂、穴、水向”风水择址原则,晏家老屋所在内外围合的生气聚集之地。从山下来,晏绍发有些得意,他说“依山建屋,结构严密,错落有致,复式结构浑然一体,这是先人的智慧,200年前先人建房子就有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理念,传承‘耕读绵延’的家声和风情,不简单啊!”

   三面是山,阻隔了戾风寒流,使得晏湾气候温润,而东面临瓦基河,又使得居民不为饮用、灌溉发愁,能安居乐业,因而老人“耋耄康强”,家族“年音德茂”。

   安徽农业大学一位建筑专家认为,这里造宅选址确实极重视风水,巧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领会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村子位于“U”字底部的山坡上,利于排水泄洪;视野开阔,景观效果良好。极目远眺,看到位于山峰怀抱之下古村落,溪水纵横,山林环绕,颇有桃花源之韵味。山上植被的颜色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愈来愈富有色彩的变化。青山绿水依然,弄月风光常在,看过了是如此的宁静详和,仿佛是与世隔绝。栖居此地,没有了狂野和不羁,一切都化作毫不张扬却又无处不在沁人心脾的清凉。

地方望族从茅屋走出

   指着院落中3间祖堂,晏绍发说:“先祖来的时候这里是茅草屋,整个古村就是从这里开始建的。”晏家是晏家老屋的建造者。

   据《晏氏家谱》等资料记载,1684年,文山公13世孙启元举家由湖北罗田筷子巷出发,沿故道一路东行,行至河南商邑县瓦屋基河下丝绵沟王家湾,发现此处土质肥厚,决定在此居住,一家人深沟造田,历经数载经营,发展到田亩数千顷,成为名门望族。王家湾也改名晏家湾。“先祖当初迁来时,从当地人家买了几间茅草房,晏湾的建设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兴盛于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晏绍发说。“在族谱上最重大的事是我们晏家娶了清朝宰辅周祖培的妹妹做媳妇。古时候,婚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如果晏家没有实力,不是名门望族,周宰相能把妹妹嫁给晏家吗?”

   周祖培(1793—1867)是现今的金寨汤汇人,出生地离晏湾不远的牛食畈。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次年中进士,后官运亨通。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逃往热河,周祖培受命为留京团防大臣,驻守京城外,并拜为体仁阁大学士,这就相当于宰相了。1842年,晏家五乾公七十大寿,周祖培特意赠予“耋耄康强”寿匾示贺。

建筑风格厚重不失精巧

   晏家老屋质朴大气,细节处理精巧灵秀,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整个建筑青砖瓦顶,上有寿头、龙凤呈祥、砖雕,下有石柱、石制门框、石桌、石凳、石雕造型。特别是柱脚石雕形态各异,绞络精细,体现着当时石匠的精湛技巧。

   木结构上有各式圆雕和浮雕,山水、草木、人物、珍禽异兽,应有尽有。木雕附带油漆彩绘,华贵古朴,古色古香。在晏绍发看来,除了阁楼式建筑二层多采用木隔扇门窗外,其余建筑檐廊全部砌筑檐墙,檐墙一般由砖石收边,土坯填充,较少使用隔扇门窗而多用檐墙,这就构成老屋“迷宫”格局。晏绍发说,解放前国民党匪军抓壮丁闯进老屋,几个年轻壮小伙就藏在家里,竟没被匪军发现,逃过一劫。

   晏绍发说,晏家老屋房梁与众不同,是堆梁式样,还有四方端正廊柱,升子顶,手工细致打磨过的柱础有四边也有多边,这在大别山区民居中比较少见,可能与家风有关,所以才有周祖培赠“年音德茂”牌匾,这应是晏湾传统民居独具的特点之一。

   晏湾传统民居独具的特点激发安徽农业大学建筑学一位教授的兴趣,他主持晏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在考察整个建筑后,注意到老屋的屋面和地面排水系统。屋面排水的大小阁沟处处相接,雨天各户间往来从不湿脚,青砖条石修成的明沟暗道,由各院落通向外界自然排水,严密完美。同时,该建筑结构还具有防火、防盗的功能,在防火方面,村前东头专门修建一防火蓄水池,一旦村庄发生火灾,有充分的水源保障。

   皖、鄂、豫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移居大山深处汤家汇的外乡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匪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堡,聚族而居。宴家老屋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高大厚重的青砖院墙与房外相连接,整个村庄对外仅留3道门,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宅院,如铜墙铁壁一般。

祭祖在猪头上插一根筷子

   得力于晏姓族人苦心经营建此庄园,“耕读绵延”是宴家传统家风。解放前,晏家在此兴办私塾和学堂,深得乡人称许和敬重,土匪也很少来侵扰。现在族人已搬离老屋择居他处,交给58岁的晏绍旺代为管理。晏绍旺说,虽然晏氏族人分住别的地方,但他们都记着自己的根还在老屋,每年农历十月十五,都会从不同地方赶过来祭祖,仪式比过年还隆重。

   晏绍旺说,他每年都要喂一头肥猪供祭祖时用。祭祖必不可少的是将煮熟的整个猪头放在木桌上,猪头后面摆一根猪尾巴,意含有头有尾。猪头插一根筷子,表示晏湾族人的老祖宗来自湖北罗田筷子巷,晏湾的后人没有忘记。然后磕头祈福,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接着举办“接祖先”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兴旺,平安幸福。

   虽然晏家通过祭祖聚拢晏氏后人寻根不忘本,瓦屋基村文书晏绍发还是对老屋未来有无人气表示担忧,他说晏家老屋位于大山深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薄弱,现有资源难以满足本族族人 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生活,几乎无人想利用村中传统资源谋求发展。因为“空心化”严重,甚至当年主要由男子承担的传统农事和活动,如今也由留守的妇女接替了。



分享按钮>>宗族文化名词汇总之《冢妇、介妇》
>>山东泰安岱岳区马庄镇大寺公家临汶族谱(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