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高邮太守晏陶生平交游考

    中华晏氏网 2024年6月19日 高邮日报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高邮太守晏陶生平交游考


来源:2024年05月10日高邮日报数字报-高邮太守晏陶生平交游考

网址:http://epaper.gytoday.cn/html/2024-05/10/content_37323_17392449.htm


中华晏殊文化研究会  晏金洲

2024年4月27日

  我2018年8月7日在高邮日报发表《晏陶:不该被遗忘的高邮太守》文章。我家就住在高邮人民公园旁,一次去高邮州署中的守令题名碑刻,竟未见南宋高邮军知军晏陶名字,甚是遗憾。高邮地处江苏中部,在两宋时期是战略重地,交通要道,也是南北贸易集散地。考查高邮州志的编纂历史,地方志自宋代至民国十九年(1930)屡有纂修,修志书达二十多种亦,由于历史的湮没,明代中期以前的高邮方志皆已失传,今存世仅十多种。我曾撰写了《晏陶:不该被遗忘的高邮太守》一文,由于现存的最早版本的隆庆《高邮州志》仅记载晏陶姓名,再无其他信息可考。

 我经查考四库全书记载的南宋诗词、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东南晏氏宗谱》、晏陶墓志铭等文献资料,并结合高邮军历史资料,对晏陶生平交游进行考证。

《宋史》未见晏陶的记载,因《宋史》中存在诸多问题及错讹,元人撰修《宋史》《宋史》的史源颇为复杂,有源出宋朝官修史籍“国史”、“实录”、“日历”、“会要”等,亦有取材私家著述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以及一些笔记杂史之类,甚至还包括个别元人编纂的史书。

一、晏陶家世及宦绩

 据文天祥撰《宋故赠大中大夫、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知临安府兼浙西江东制置使、上柱国、临淄郡开国侯、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晏公神道碑铭》记载:晏陶,字复之,临川人,宋赠太师楚国公六世孙也,楚国公即北宋宰相晏殊。

 另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东南晏氏宗谱》记载:晏陶为东南晏氏十世祖,北宋宰相晏殊为五世祖,晏殊胞兄晏融,晏融生十子,五子晏宗愿(1021-?)生天禧五年,官太常奉礼郎,即为晏陶高祖,入赘庐陵葛氏遂家居庐陵。晏宗愿生子晏文襄即晏陶曾祖,宰江阴县文林郎。晏陶祖父晏彦通,赠左朝请大夫、宝文阁待制、知高邮州。曾藏《东齐世家》一卷,记载有同乡周必大(1126-1204)《东齐族谱序》文。晏陶父晏逢辰,赠左朝请大夫、龙图阁学士、知吉州。母赵氏。晏陶娶易氏,封临淄郡君,生一子一女:子晏畿孙,临安观察推官,女晏氏适直秘阁知潮州王孟孙。孙男二:晏寿仁、晏以仁。

 文天祥《晏公神道碑铭》记载晏陶绍定五年进士及第,授江陵府教授改宣州南陵令,迁秘书丞兼太子中允通判南安(今泉州南安县),徙太常寺丞知高邮,徙两浙转运副使,寻擢刑部员外迁工部郎中知吉州,迁宝谟阁待制、谏议大夫,转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知临安府,进礼部尚书兼浙西江东制置使。赠大中大夫、端明殿学士、爵临淄郡开国侯、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二、晏陶与张蕴

 1、《送晏桂山赴高沙郡》诗析

流传最广关于晏陶的宋诗是张蕴《送晏桂山赴高沙郡》两首,其一:“青衫赴阙已三迁,红旆临州不五年。旧吏侉荣从事府,新民迎拥使君鞯。牡丹池馆春融日,莼叶汀洲水涨天。自是边筹谈笑办,归来仍侍玉皇前。”其二:“拦武容台彼一时,溪乡重幸得追随。鸥前心事沧浪影,梅下吟情汗漫期。感慨中年无近别,徘徊明月有相思。殷勤劝醉阳关晓,受尽耶歈只自知。”

 其中“青衫赴阙已三迁”与文天祥撰《晏公神道碑铭》吻合,碑铭记载晏陶绍定五年进士及第,授江陵府教授改宣州南陵令,迁秘书丞兼太子中允通判南安(泉州南安县)徙太常寺丞知高邮,并未记载宝应县,而《宝应县志》记载知县有晏陶,实际是宝应县归属高邮军即高沙郡。

“自是边筹谈笑办”与文天祥撰《晏公神道碑铭》“有炜尚书,文事武备。”说明晏陶在南宋高邮抗元的综合能力,也验证了文天祥之所以感慨写下《挽高邮守晏桂山》“淮南已仙去,桂树郁青青。五马贤声望,三丞旧典刑。邦人多感叹,诸老半凋零。何日持鸡酒,伤心请葬铭。”

 2、高沙郡证实南宋时高邮军事地位

高邮在南宋是重要的边镇,我上高中时曾听同学说在大运河堤边挖掘出土很多铁钱。根据《高邮州志》记载,嘉庆十八年三月,此地加筑河堤岸时,挖得铁钱数万枚。1985年京杭运河江苏省高邮临城段在淤泥清理时出土古币约为1吨重,与嘉庆十八年的出土地点相同,且钱币的版别也大致相似。原来历史上南宋政权偏安东南后,高邮又成为抗金前沿,宋蒙联合灭亡金朝以后,高邮又称为抗蒙元的边境军事要地,因此朝廷在此驻扎大量军队。由于当时南方铜源不足,市面缺乏可用铜钱,而民间贸易也导致大量铜钱外流,两宋朝廷不得已在两淮地区发行流通铁制货币,高邮地区出土的铁钱均南宋时期囤积的宋军军饷。

 《宋史·地理四》记载:“高邮军,同下州,高沙郡,军事。 开宝四年,以扬州高邮县为军。 熙宁五年,废为县,隶扬州。 元祐二年,复为军。 绍兴五年,废为县,复隶扬州,以知县兼军使。 三十一年,复为军,仍以兴化来属。 (见《宋史》卷88,中华书局 1977 年 11 月第 1 版。)《方舆胜览》卷四十六,高邮军,郡名“高沙。有高沙馆”。《舆地纪胜》卷四十三,“高邮军,同下州,高沙郡。”高邮宋代为军,高沙为其郡名。隆庆《高邮州志》卷十一,古迹,“高沙馆,在州治西南。郡名高沙,以此,今废。”

三、晏畿孙与张蕴

 张蕴于晏陶有交往,与晏陶之子晏畿孙也有交往。晏畿孙,号云心,临安观察推官。

据《敬业堂诗集》卷四十六 至五十记载,宋赵谊父过临平诗“居人犹号永和堤”,以及张蕴《岁晏用赵谊父访云心韵以寄》“看春知几度,玄发故应非。世事真犹梦,人生瘦胜肥。竹边随意入,梅下得诗归。缅想羊何友,湖山乐所依。”的记载,诗题“云心”就是指晏畿孙。可以得知南宋都城临安,张蕴与晏陶晏畿孙父子以及赵谊父的交往。

 临平为杭州运河段,属于杭州余杭,今为临平区。赵谊父虽然未见临时文献记载,但基本可以分析判断为南宋宗室,都生活在都城临安。

四、晏畿孙与刘辰翁

 据文天祥撰《晏公神道碑铭》记载:端明殿学士、临淄晏公(陶)之子(晏)畿孙,以其客太学博士刘辰翁,所为状来言曰:“先君子弃诸孤十有一年,墓碑未树,恐无以著先德于将来,惟执事图之”。晏畿孙与刘辰翁有交往,同样刘辰翁在晏畿孙六十六岁时作寿诗《水调歌头其二寿晏云心》“五五复五五,二八且重重。后天先甲如此,满月喜相逢。一日须倾三百,月小又输一日,不满九千钟。但愿客常满,莫问海尊空。赋长篇,赓短韵,剩谈丛。乱来风日自美,一橘两衰翁。几见东陵瓜好,又看西邻葵烂,半醉半醒中。偶得洞宾象,混混起相从。”五、晏陶与欧阳守道

 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东南晏氏宗谱》记载欧阳守道书晏尚书敦复公奏议稿后言“尚书晏公绍兴戊午年(绍兴八年1138)议和封事稿,其孙复之出以示予,予敬受之”。可以说明欧阳守道和晏陶有交往。晏敦复上疏反对秦桧求和,而晏陶迁宝谟阁待制、谏议大夫,上疏论贾似道误国,其略曰:“君子小人之进退,实安危之所系。今廊庙之上乃有奸邪附送之人,而欲驱夷狄,宁区夏不亦难乎?”。这不是巧合,正是东南晏氏正直家风的传承。

 另据欧阳守道《巽斋文集》题晏尚书绍兴奏稿全文与《东南晏氏宗谱》记载仅仅首句不同,明确为“尚书晏公绍兴戊午年(绍兴八年1138)议和封事稿,其孙衡山令迈刻石摹本遗予,予敬受之”。以上记载说明晏敦复绍兴奏稿以作为东齐晏氏族谱记载形成,且晏陶出示的是家谱记载内容,晏陶实乃晏敦复族孙非直系子孙,而衡山县令晏迈为晏敦复之直系嫡孙刻石摹本作为馈赠当时的社会名流,确实南宋时期的做法。南宋虽偏安一隅,君臣对金石古器物的搜求研究,并无稍衰。尤其石刻之学至南宋获得长足发展。六、庐陵文化的晏氏代表人物高邮太守晏陶与欧阳守道交往,欧阳守道的门生女婿是文天祥,刘辰翁也欧阳守道的门生,晏陶的儿子晏畿孙与文天祥交好,晏畿孙又游学于刘辰翁。晏陶与张蕴有交往,其子晏畿孙与南宋宗室赵谊父有交往,而赵谊父与张蕴又有诗词唱和。南宋庐陵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与当时的临安(今杭州)和维扬(今扬州)并驾齐驱,成为全国文化名城三大城市之一,素有“金庐陵”之称。作为庐陵文化中晏氏家族优秀代表人物的晏陶,登南宋绍定五年进士,在庐陵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丰富厚重且深刻的传承印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