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氏家谱源流】浙江省阙氏

    中华阙氏网 2013年4月28日 万家姓


 一、松阳、遂昌、云和、龙游、安吉、兰溪六县(市)及丽水市碧湖镇里河村阙氏史略。(这部分由松阳县阙祥永撰文)

  这五县二市共38个行政村阙姓,都是福建省上杭县阙氏4世志亮公的后裔,祖籍是上杭县通贤乡的各村,从明永乐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约公元1403—1766年左右),历时300多年分期分批迁入浙江的,为了使后代子孙知道族史源流,列列先祖创业之艰辛,今根据松阳幸存古谱及福建上杭县文政公房族谱,写了这份《史略》。由于首批到松阳县石仓源的宇忠公创业距今已600年,代久事湮,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同仁指教。

  今五县二市阙姓族居的行政村共38个村,丁口达6000余人。兹将各次迁入及繁衍概况分述如下:

  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世宇忠公最先离上杭县通贤乡秀坑村到达松阳县之南的石仓源,当时这条源长约20华里,共有十多姓沿源散居,宇忠公只好在源头的后宅定居,经过多代努力,人口多了,遂沿源流向下游发展。至清康熙年间(公元1722年左右),16世昌兴公离通贤乡迁入石仓源周宅寮村,到乾隆中期(公元1766年左右),侯敏公也离通贤迁入石仓源茶铺之后生子学信公,以上三公子孙兴旺,产业在沿源各村落中不断增加。到清嘉庆年间,阙姓成为石仓源执牛耳的首姓。

  据旧谱载,明清之际,从通贤迁入松阳、云和、遂昌三县的还有:

  宇灏公房8世(是上杭县文政公派下各房的世代,下同)朝满(又名顺满)公,于明代中期迁至石仓源横路下。

  宇忠公房13世如祥、如轮二公,离通贤迁入石仓源后宅村,清代后期派生到松阳县城,龙游,遂昌古庭等地,民国后因工作和经商而客居于杭州、哈尔滨、太原等地,其后裔有500余人。(联系人:家崀)

  宇衡公房15世弼文公,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离通贤山子坳下迁入石仓源下宅街,后派生到松阳城内、遂昌古庭、沙坎、外段、新路变及龙游寿下、步杭口等地,今后裔达530余人。(联系人:喜求)

  朝元公房16世恒能公于雍正年间由通贤迁入石仓源泮山头,该村人口现有40余人。(联系人:乾求)

  宇忠公房14世盛宗公,于乾隆四年(1719年)离通贤山子坳下迁入石仓源上、下茶排村,其后派生到松阳县城内,松阳县的没水口、五步、外大阴、百步、南坑口、雅溪口、桐村、云和县阳村,遂昌县龙口、新路湾及安吉县章乡河圩村等地。现有裔孙3000多人。(联系人:祥永、吉冕、吉东、吉仁、荣根)

  14世立斗公于乾隆初离通贤迁入石仓源后宅下村,其后派生至松阳城内、古市镇及龙游县沫尘乡渡头村、云和县金村乡回树潭村等地,今有裔孙120余人(联系人:善莲)

  17世透养公于乾隆年间从通贤迁入石仓源后宅平百岗的后门山,其后派生到松阳城内,及兰溪市西仓与毛村,今子孙有200多人(联系人:福明、立根)。

  宇衡公房14世调于公子恒鸾偕弟于清康熙末从通贤大东村土楼岗迁入云和县赤石乡兴进排肇基,后分房到店子村,现有裔孙约500人(联系人:全春、发根)。

  调于公房下,原住云和库北乡的子孙,因建发电门而移民到丽水市碧湖镇里河村等地,今有人口近100人(联系人:忠春)。

  尚熙公房下,脍于公长子15世德九公离通贤迁至云和县局村乡河坑村的源头岗,部分后裔分肇至云和县城内,现子孙超过100人(联系人:庆祥)。

  尚熙公房下,16世维坤公原居石仓源,后离源迁至松阳县樟溪乡力溪村,现有裔孙200余人(联系人:延强、水平)。

  宇立公房下18世元和公于清乾隆后期离通贤迁入遂昌县北界金钩村等地,今有子孙110余人(联系人:相华)。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至浙江省松阳县约1600华里,来松阳、云和创业的列祖列宗,携妻牵子,肩桃步行一个多月,达石仓源目的地之后又要投入紧张的垦荒种植劳动,耕作之暇还要修路建房,当时胼手胝足之艰辛情况可想而知,为子孙者应缅怀祖烈宗功,以先祖艰苦的创业精神鞭策自己,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之下力图进取,立起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作出奉献,鉴于今天青少年一代中有些人贪图安逸,避辛怕苦,热衷于超前消费而非难父母,甚至发展为不孝顺父母与不尊敬长辈,虽只是个别现象,也应引之为戒,凡我族子孙读本文之后,应有所启发及感怀。

  二、丽水市阙氏源流(本文是丽水阙光宙根据《丽水净水村族谱》(幸存手抄孤本)的序言改写成的)

  丽水市阙氏,除碧湖镇里河村是从云和县库北乡移居至此地之外,均为丽水阙氏始祖德厚公的后裔。

  《丽水净水阙氏谱》载:唐高宗时大学士让公子孙沂公官江西布政司而入赣,后裔遂衍为江西建昌之巨族。至宋代镛公仕宋为中书令,其后子孙因避金兵之难,离赣入闽居于汀州府上杭县乌英棚下东坡,历数世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德厚公离下东披客商于括苍(丽水市在明代时称括苍,清代后期改名处州府)西乡的大港头,见该地山灵水秀,民俗纯厚而卜居此地,其后,德厚公玄孙培唐公从大港头分肇于括苍西南之碧湖。

  德厚公来浙已600余年,今子孙分居于丽水市内及市郊的丽东、下河、净水、巨溪四个村和碧湖镇的毛弄井、下街、行基、里汤街、汤村等村,现有丁口约750人。

  [编者按]查阅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群力村《乌山阙氏族谱·序》及新出版的《阙氏七修三孟公族谱》,均无唐代沂公官江西布政司入赣及镛公仕宋为中书令之载,众所周知,在东晋时胜公(裔为乌山系)为学公(裔为三孟公系)先后入赣,则沂公在唐代入赣是阙姓入赣的第三支了。

  查今江西省无建昌县,是否唐、宋时的建昌县已易名,无资查核。

  沂公后裔在江西避金兵难离赣入闽,时间应是南宋前期,因为后期金被元取代了。至于汀州府上杭县乌英栅下东披一语,是读作“乌英棚下·东披”还是“乌英棚,下东披”值得研究。宋、元及明成化之前,永定未置县,今永定境归上杭县管辖,查县志,永定境内无“乌英棚下东坡”的地名,我认为“东披”实为“东陂”的误笔,今上杭县通贤乡一带在明清时称为东陂,东陂是元、明以来阙姓的聚居地,遍查上杭通贤乡各类文政房族谱,未发现有德厚公离上杭迁浙江括苍之记载。故丽水阙氏的源流,请江西、上杭及丽水熟悉族史的同仁继续查考。

  三、浙江省瑞安、平阳、玉环、苍南、泰顺五县(市)阙氏的源流

  在浙南五县(市)阙氏中,瑞安、平阳、玉环、泰顺县永定县元辅公房的后裔,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左右),岭下13世八位祖公先后迁入浙南,其世系及迁入地点见阅本文后的附图。至于泰顺县阙氏,是永定县寿卿公房的后裔,据1978年新修福鼎阙氏谱载,五世廷嵩公之子福缘(后人尊为漳州公)在明万历年间离杏坑村迁闽南漳州府南靖县金山乡水头,旋离水头客居浙江省平阳县四十九都董家潭,至其孙淑端公,离董事坪迁福建省福鼎县十九都分水关,至晚清时,分水郑派生一支到泰顺县月湖乡拓坑下村,拓坑下离分水关只有十华里左右。

  永定县岭下十三成八位祖公浙南世系图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桂芳(迁浙江省瑞安市高楼乡上村村)

  肇初— 权衣— 晋芳(迁瑞安市宫前乡兆山村后,其中

  一支派生到平阳县腾蛟镇莲花心村)

  永岩—

  振养— 监若—殷—鸿宣(迁浙江省玉环县三合潭北山村)

  希我— 唯喻—辅衣— 友武(迁瑞安市高楼乡罗溪村)

  良吉—瑞隆— 廷凉(迁浙江省苍南县马店城门乡棋盘村)

  爱养—萃 —德祥—予佑—廷爵(迁瑞安市顺泰乡焦浦村)

  仰岐—希鲁—巨成—享衣—鹤龄(迁瑞安市高楼乡上村村)

  注:这份世系图是瑞安市高楼乡上村村德瑞宗亲提供的。玉环阙氏在鸿宣公到达玉环之后,清光绪初,平阳县姚珠村又分派一支(大北公)到玉环。

  四、象山市鹤浦镇阙氏源流

  象山市鹤浦镇阙氏,上祖文祯公从福建永定县岭下迁出,肇业于浙南之平阳县,清光绪初,平阳县桃珠村大北公迁玉环县三合潭,而鹤浦阙氏是大北公的后裔,是1920年左右迁居于鹤浦镇大百丈村的。

  五、建德市阙氏源流

  建德阙氏,上祖星甫公从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大东村围墩寨在清初迁至今武夷山市岚谷乡山坳村,其后山坳阙氏派生一支到江西省上饶市五府山乡,至清同治初期,立珍公偕堂弟如积,子振书、振龄及侄振铎共五人离上饶迁至今建德市大同盘山村,今有丁口约80人。

  在建德市航头镇千家村有阙文跃几家,共20余人,他们祖先是从福建省上杭县直接迁入建德的。

  [编者按]《浙江阙氏史略》共五个单元,除第一单元松阳县祥永前辈撰文之外,其余四单元均是编者从几年来浙江各地宗亲来信中抄摘出的资料编成的,故比较粗糙。

  据江苏宗亲函告,湖州等地也有阙姓世代族居,几次去信而末获回信,故末列入《通讯录》中。

  闽、浙两省阙氏族居地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均在山区,除玉环、象山之外,即命名濒海的瑞安、平阳、苍南三县及福建的霞浦,亦多居于该县的山区,经济上相对的滞后。



分享按钮>>【阙氏家谱源流】广西阙氏
>>【殷氏网新闻】贵州遵义殷氏各支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