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其诚,心理学家,研究员。

    中华荆氏网 2009年1月23日 百度百科


荆其诚  

荆其诚,(1926.3.3~2008 .9.28)
  心理学家。
  研究员
  党派:民盟
  北京人。1947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学。1950年获该校人类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兼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执委会委员。在视知觉、颜色测量、航空心理及心理学体系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与他人合著有《色度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颜色科学的专著,对促进这一新兴科学领域在我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著有《冯德和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派的理论基础》等。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二00八年九月三十日晚发布讣告说,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新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卓越开拓者荆其诚先生,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本月二十八日十二时四十五分在解放军第二炮兵医院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一、教育从业经历:
  1942-1947 北平辅仁大学心理系,1947年获教育学士学位。
  1947-1950 北平辅仁大学人类学系研究院,1950年获科学硕士学位。
  2005 台湾辅仁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语言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德语阅读能力
  研究领域
  实验心理学,颜色视觉,视知觉,发展心理学,心理学体系
  任职情况
  国内:
  1947-1949 北平辅仁大学助教
  195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3- 研究员
  1978-1983 北京大学心理系副主任
  1979-1983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4-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1983-198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0-198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
  1985-199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8-199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3-1986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科组成员
  1985-1986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研究员评议委员会成员
  1985-199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3-1987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副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7-1995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987-1991 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988-1992 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992-1996 天津师范大学顾问教授
  1990-2004 中科院心理所---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1992-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00年中国心理学会授予终生成就奖。
  2002- 首都师范大学荣誉教授
  国际:
  1979-1980 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
  1985 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杰出访问学者 (Distinguished Visitor)
  1986 美国芝加哥大学卢斯研究员(Henry Luce Fellow)
  1987-1989 美国伊利诺大学兼职教授 (Adjunct Professor)
  1988-1989 美国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 (Fellow,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1992-1993 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
  1995(终身) 美国密西根大学荣誉科学家 (Honorary Research Scientist)
  1995(终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Fellow,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1996- 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1998-2006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评选委员会委员(生物学;社会、经济科学)
  2004年任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副主席。
  2007年获儿童发展研究学会儿童发展杰出贡献奖。
  在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国内:
  1981-1984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4-1989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1984-1994 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1989-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1983-1990 中国光学会理事,颜色与视觉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1980-1988 国家标准局人类工效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4-1988 国家标准局人类工效学技术委员会颜色分委员会委员
  1988-1996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6-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8-1994 中国照明学会理事,颜色与视觉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6-1994 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1998 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委员
  1993-2000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98- 香港心理学会荣誉会员 (Honorary Fellow)
  2004- 中国心理学会会士
  国际:
  1983-1988 国际注意与操作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4-1988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ISSBD) 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
  1984-1992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IUPsyS) 执委
  1992-1996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1992-2000 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 (ISSC) 贫困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Research Program on Poverty) 科学委员会委员
  1992- 美国心理学联合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国际会员 (International Affiliate)
  1999 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会员
  2001- 美国心理学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国际会士(International Fellow)
  2004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主席。北京,8月8-13日
  2004-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IUPsyS) 终身执委
  2005-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 (IAAP)会士 (Fellow)
  二、研究成果:
  荆其诚从事视知觉及心理发展研究,发表百余篇论文,出版十余部专著,如《色度学》,《人类的视觉》,《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由于他对心理学事业发展和科研成就卓著,贡献突出,因而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他早期对构造主义等心理学派分别作过理论探讨,后转入视知觉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双眼距离知觉恒常性的调解规律。他最早在国内开展色度学研究,出版第一部《色度学》专著。他与王大珩院士主持完成《中国颜色体系》课题,对解决工业实践的颜色标定问题作出成绩。近年来,他从事中国独生子女心理发展及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荆其诚致力于开拓心理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荆其诚三次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导师奖,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获奖情况
  1979 双积分球目视色度计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0 照明标准视觉心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1995 颜色视觉心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 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1999 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1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2 第三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金委员会
  2003 美国心理学会(APA)国际荣誉奖
  2004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特殊贡献奖
  2005 中国流行色协会杰出贡献奖
  2007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儿童发展杰出贡献奖
  三、部分著作:
  《荆其诚心理学文选》 傅小兰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 荆其诚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 荆其诚 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 潘菽,荆其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Progres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round the World》 Jing QC et al. edited. Hove: Psychology Press. 2006.
  《China's Reform and Challenges for Psychology》 Jing QC, Zhang, HC In: J G Adair, D Belanger, K L Dion ed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 Social, personal and cultural aspects. Hove: Psychology Press, 1998. 271-291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Jing QC In: K Pawlik, M R Rosenzweig eds.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sych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0
  出版书籍
  1.荆其诚(1950)。Prehistoric painting and children`s drawing compared: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tic problem of development. 硕士学位论文,北平辅仁大学。
  2.荆其诚(1958)。《冯特和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派的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
  3.荆其诚主编(1961)。《飞行教学过程的心理分析》。空军第六航空学校。
  4.荆其诚、焦书兰、喻柏林、胡维生(1979)。《色度学》。科学出版社。
  5.荆其诚(1981)。《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上下册)》心理学名词编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潘菽主编、刘范、荆其诚、徐联仓副主编(1983)。《人类的智能》。上海科技出版社。
  7.Stevenson, H.W., & Jing, Q.C. (Eds.) (1984). Issues in 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a joint conference in psycholog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8.荆其诚、林仲贤主编(1986)。《心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
  9.荆其诚、焦书兰、纪桂萍(1987)。《人类的视觉》。科学出版社。
  10.荆其诚(1987)。《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 -- 普通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荆其诚(1990)。《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
  12.荆其诚主编(1991)。《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13.潘菽、荆其诚主编(199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4.Jing, Q.C., & Kuang, P.Z. (Guest Eds.) (1991). Psychoneur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Vol. 20, No. 1. New York: M.E. Sharpe.
  15.Jing, Q.C., Zhang, H.C., & Peng, D.L. (Eds.)(1994).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Chinese language.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6.王苏、林仲贤、荆其诚主编(1997)。《中国心理科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17.高云鹏、荆其诚编著(1999)。《开发自我 --- 脑、社会和心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18.荆其诚主编(2001)。《中国心理学会80年(1921-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19.Jing, Q.C., Rosenzweig, M.R., d’Ydewalle, G., Zhang, H.C., Chen, H-C., Zhang, K. (Eds.) (2006). Progres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round the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Vol. I, Neural, cognitive & developmental Issues; Vol. II, Social & applied Issues. Hove, East Sussex: Psychology Press.
  近期论文
  1. Jing, Q.C., & Zuo, Q. (2000).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hinese school children. In N.N. Singh, J.P. Leung, & A.N. Singh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p. 1-20). Amsterdam: Elsevier.
  2. Jing, Q.C. (2000). Chapter 30,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In K. Pawlik, & M.R. Rosenzweig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sychology (pp. 570-584). London: Sage.
  3.a.荆其诚 (2002)。国际心理学。K. Pawlik, M. R. Rosenzweig 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第30章(803-823页),华东师大出版社。
  4. Jiang, X., & Jing, Q.C. (2000). Effects of sentence pattern and semantic reversibility on Chinese sentence processing.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2 (English Supplement), 66-72.
  5. Jing, Q.C. (2001). Psychology in China. In W.E. Craighead, & C.B. Nemeroff (Eds.),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pp. 287-289). New York: John Wiley.
  6. Jing, Q.C., & Fu, X.L. (2001). Modern Chinese psychology: Its indigenous root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6 (6), 408-418.
  7.荆其诚,傅小兰(2001)。怀念西蒙教授。心理学报,33卷,3期,288。
  8.荆其诚,扬玉芳(2001)。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博学大师 --- 贺伯特 A. 西蒙院士。科技导报, 155期,No.4,14-16。
  9.荆其诚(2001)。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与中国心理学。陈永明主编《当代中国心理学》(185-188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10.荆其诚 (2002)。追忆西蒙。科学时报,2002年2月4日。
  11.Hedden, T., Park, D. C., Nisbett, R., Ji, L.-J., Jing, Q.C., & Jiao, S. L. (2002). Cultural variation in verbal versus spatial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Neuropsychology, 16, 65-73.
  12.荆其诚、万传文、林国彬、纪桂萍、焦书兰、范存仁(2003)。二十年来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华人心理学报,3(2), 1-19。
  13.周国梅、荆其诚(2003)。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 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科学进展,11(1),1-5。
  14.荆其诚、孙宇浩(2003)。儿童发展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导报,183期,No.9,35-40。
  15.荆其诚、杨玉芳(2003)。心理学的意识概念。汪云九、杨玉芳等《意识与大脑 — 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31-46),人民出版社。
  16.孙宇浩.荆其诚(2004)。儿童早期概念和语言的发展。语言文字应用(增刊),幼儿语言教育研究专辑,32-39。
  17.Yoon, C., Feinberg, F., Hu, P., Gutchess, A.H, Hedden, T., Chen, H., Jing, Q., Cui, Y., & Park, D.C. (2004). Category norms as a function of culture and age: Comparisons of item responses to 105 categories by American and Chinese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19(3), 379-393.
  18.荆其诚, 张航 (2005)。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心理科学进展,13(2), 129-138。
  19.Gutchess, A., Yoon, C., Luo, T., Feinberg, F., Hedden, T., Jing, Q.C., Nisbett, R., & Park, D.C. (2006). Categorical organization in free recall across culture and age. Gerontology, 52(5), 314-323.
  荆其诚先生生平
  (1926.3.3-2008.9.28)
  荆其诚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心理学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人物。
  荆先生1926年3月出生于沈阳,幼年迁居北平。他于1942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心理学系;1947年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辅仁大学人类学研究院就读,兼任心理学系助教;1950年获硕士学位后,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处工作。自195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起,荆先生一直在心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1983-1987年任心理研究所副所长,1980-1985年任心理所研究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1985-1995年任心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鉴于先生对心理科学的贡献,2005年他的母校——现台湾辅仁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荆先生总是从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大视野,审视心理学发展的理论问题,对心理学的发展史和心理学的理论问题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先生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在专用仪器方面有很多创新,曾与同事一起亲自设计和制造实验仪器,运用独创的方法进行有关知觉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就完成了一系列相当出色的大小和距离知觉的研究。80年代,先生进行了视觉功能和颜色视觉的研究,对于中国照明标准和中国颜色体系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前者如《中国青年观察者的视觉功能》,后者有《中国颜色体系研究》。这些研究在中国都是开创性的,为心理学、光学、建筑、纺织、电影电视等众多专业领域所公认。为此,先生曾三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79、1980、1995)。先生与同事和司马贺(Herbert A. Simon,也译作西蒙)教授等合作,在中国最早开展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先生最早提出对中国独生子女进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及其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社会化等问题也都有深入的探讨,其系统性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2006年编辑出版的《荆其诚心理学文选》,荟萃了先生自20世纪中叶至今约半个世纪发表的40篇论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学发展不同阶段的时代特色。
  荆先生学贯中西。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自中国大陆到西方国家访问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他出席了澳大利亚心理学会的年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接触西方心理学的中国心理学代表团的成员。1979年,作为中美建交后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大陆心理学家,先生又到美国纽约出席了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作报告。之后,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学和工作一年。在此期间,他访问了美国科学院、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心理学会,以及十余所美国大学,结识了众多的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心理学的成就。
  1980年秋,荆先生随团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并和陈立先生一起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简称IUPsyS,“国际心联”)代表大会。此次大会经投票,一致同意中国心理学会作为第四十四名国家会员加入国际心联。先生于1984年当选为国际心联的执委,在连续担任两届执委后,他于1992年当选为国际心联副主席,任职到1996年。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心理学家对中国的心理学状况很不了解,存有许多疑问,先生凭借他渊博的心理学知识和纯熟驾驭英语的能力,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广泛地介绍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状况,为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0年以后的十余年中,荆先生与各国心理学家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先后访问了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1995年,荆先生在广州主持国际心联的亚太地区心理学大会。此时中国心理学已经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其国际影响日益扩大。1996年国际心联表决通过由中国心理学会于2004年在北京承办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先生担任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主席。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心联大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此,国际心联推选他为终身荣誉执委,并授予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特殊贡献奖状。这次大会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荆先生对中国心理学的贡献颇多:他参加中国心理学会的活动62年;他于1984-1989年间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的会士;他于上世纪改革开放的70年代末参与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心理学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创建工作,并担任该系的副主任;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参与了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创建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的谈判与启动活动,成立了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并任该中心的第一任副主任。二十多年来,先生在国际上建立了广泛的合作项目,出席并召开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沟通国际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的交流。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司马贺(Herbert A. Simon)教授赞誉的那样,荆先生“是中国的学术交流大使,对中国和世界心理学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他所发表的论著”。
  荆先生的成就载誉国内和国际学术界。他曾是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1983),国内众多一流大学的兼职教授及顾问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1997)。先生曾担任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199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88-1996),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科技委员会委员(1988-1998)。他是澳大利亚拉•托普(La Trobe)大学杰出访问学者(Distinguished Visitor,1985),美国芝加哥大学会士(Henry Luce Fellow,1986-1987),美国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会士(1988-1989),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教授(1992-1993),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1996),香港心理学会荣誉会士(1998),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1999),美国心理学会(APS)国际会士(2001),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会士(2006)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先生于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后改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该科学院院士中第一位心理学家, 并先后任生物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院士评选委员会委员(1998-2006)。
  荆先生荣获了诸多奖项,如美国密歇根大学荣誉科学家奖状(1995),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1996),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内滕国际育儿奖(2002),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国际荣誉奖(2003),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特殊贡献奖(2004),中国流行色协会杰出贡献奖(2005),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SRCD)2007年度儿童发展杰出贡献奖等。
  荆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以他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潮头。先生不仅是中国心理学的领军大师,也是中国心理学的一座丰碑。
  荆其诚先生的风采与功绩永存!
  荆其诚同志治丧委员会
  二○○八年九月三十日


分享按钮>> 抗日名将——燕鼎九少将
>>司 雷:书香门第,名门之后。预约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