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古代名人】凉州盖氏的骄傲——敦煌盖勋

    中华盖氏网 2017/5/6 7:11:03 网络


来源网络:  

早在董卓屯兵河内观望雒阳局势之时,京兆尹盖勋(驻长安)就认为局势有变,并对董卓有所防备【《袁纪·卷25》:初,(董)卓将兵东也,京兆尹盖勋曰:“贪人败类京师,其必有变。”乃为之备。】。
待到董卓掌控朝政之后,盖勋写信痛斥董卓:“以前伊尹、霍光以权势搞废立,(他们)尚且心怀戒惧,你就是一个小丑,(你搞废立)会有什么结局?(给你)道贺的人还在门口,(给你)吊丧的人就在庐舍,你还不(给我)小心点!”董卓读罢此信,心中十分忌惮盖勋【范书《盖勋传》:董卓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盖)勋与书曰:“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卓得书,意甚惮之。】。

盖勋的话说得非常重,直接把董卓比作“小丑”,加以痛斥。
此外,盖勋的信中所说“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出自《荀子·大略》,原话是“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福与祸邻,莫知其门。”此话的寓意其一就是警告董卓:福祸相依,往后的事没有谁能知道呢。
此外盖勋把“闾”改成“庐”,也有寓意。原文的“闾”是指“街巷”,而“庐”有两个释义,一为“房屋”,二为“坟墓旁边的守丧小屋”,所以可以说寓意其二就是诅咒董卓早死。

当时,皇甫嵩的军队有三万人,驻扎在右扶风;盖勋的军队有一万人,驻扎在京兆尹(长安);他俩带领的都是由朝廷认可的正规军,且兵力远远超过董卓(董卓本部三千人+雒阳政府军一万人)。
大概也是在“桥瑁伪书”的风声之下,盖勋便暗中联络皇甫嵩,意欲起兵,以应反董之势。
董卓也自知不受盖勋、皇甫嵩待见,心怀芥蒂,于是派人安抚,执意想解除此两人的兵权【《袁纪·卷25》:时皇甫嵩尚三万余人在扶风,(盖)勋乃密语嵩,欲讨(董)卓。卓亦深忌勋,使人安喻之,因征勋为议郎。】。

  董卓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诏书将此二人征入朝廷为官。

初平元年(190年),约二月(按范书《皇甫嵩传》载,为本年事,应在迁都之前),诏书送至长安,任命左将军皇甫嵩为城门校尉,京兆尹盖勋为议郎。
皇甫嵩接旨后,长史梁衍劝说皇甫嵩起兵响应袁绍,而皇甫嵩不从,决意前往雒阳。
果然,皇甫嵩刚到雒阳,就有人顺应董卓的意思,上书弹劾皇甫嵩致其入狱。
董卓厌恶皇甫嵩,但和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的关系不错。皇甫坚寿听闻父亲入狱,于是从长安赶往雒阳,去找董卓。当时董卓正在举办宴会,皇甫坚寿在宴会上为父亲伸冤,痛苦流涕,磕头请罪,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也一起求情。董卓这才离席,将皇甫坚寿牵到一起共坐,派人去赦免皇甫嵩,拜为议郎(与盖勋一样)(事见范书《皇甫嵩传》)。

我个人以为:皇甫嵩这个人,玩政治的胆色不足。若说当初拒绝阎行,还有尊重汉朝的地位的忠臣意识,到后来(189.2)侄子皇甫郦劝其拿下董卓时,却折中处理;到此时(190.2)关东联军起兵反董,身边又有盖勋和梁衍先后劝说下,仍然拒绝反董,再用“忠臣”来解释,我看是说不通了。
这种“三不敢”(不敢造反、不敢法办属下,不敢起兵反董“匡扶汉室”)的名将,以史料看,他军事能力属于一流,而政治能力则是三流水平了。结果,他也落得被董卓羞辱的境地。

次年(191年)三月,董卓从雒阳进入长安城时,就故意让长安朝廷百官到城外迎接,且命令御史中丞及以下官员要行跪拜礼(因为皇甫嵩当时任御史中丞),皇甫嵩果然跪在路旁。
董卓的车队抵达城外,董卓在车上看到跪在地上的皇甫嵩时,非常得意,特意下车搀扶起皇甫嵩,笑着问道:“义真(皇甫嵩表字),你今天服气吗?”皇甫嵩还笑着为之前的事(189.1陈仓之战时不听取董卓的建议,189.2上书弹劾董卓的事)道歉,董卓这才释怀,两人和解。

  范书《皇甫嵩传》并未详说皇甫嵩是如何应对的,在《山阳公载记》(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范书《皇甫嵩传》李贤注引)及袁纪中则记载了两人的对话。

董卓问:义真,你今天服气吗?
皇甫嵩回答:我哪知道明公您有今天这么威风啊!
董卓说: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我董卓好比鸿鹄,一直都有远大的志向,你这种燕雀却不知道罢了!)
皇甫嵩说:以前我和明公都是鸿鹄,只不过明公今天变成凤凰了!(看看!这马屁拍的真是一流水平!)
董卓大笑(马屁如此舒服,怎能不乐?!),安抚说:卿早服我,今天都可以不用下拜了。

而张璠《汉纪》(陈志《董卓传》裴注引)则是另一番对话:
董卓问:义真,你今天怕了吗?(义真怖未乎?)
皇甫嵩答:明公你以德辅佐朝廷,国家的幸运才刚刚到来,我哪还怕什么?你若以滥加刑法以显威严,天下人都会畏惧,难道只有我一个人会怕吗?
董卓默然不语,于是与皇甫嵩和解。

按说史料从众,张璠《汉纪》的孤证难立,然而《资治通鉴》却采纳了张璠《汉纪》的内容。
后世何焯(清朝时历史学家)评价道:《山阳公载记》之语尤近实。观义真后此,其气已衰,未必能为是言,仅足以避凶人之锋耳。周天游为袁纪作注时,对此也表示赞同。

  再说同时被董卓征入雒阳的盖勋,他仍然不改本色,他的“气”可没“衰”。当盖勋抵达雒阳后,当时很多官员都是对董卓(时任相国)行大礼(可能是跪拜),盖勋见到董卓,仅仅双手作揖,旁人见状都大惊失色,以为董卓要怪罪盖勋,而董卓终究还是忌惮盖勋,也不做深究【范书《盖勋传》:会(皇甫)嵩亦被征,(盖)勋以众弱不能独立,遂并还京师。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董)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
盖勋与董卓都是凉州人,且盖氏是凉州世家,有名望在身,所以,我以为董卓忌惮盖勋也是情有可原的。盖勋唯一得罪董卓的事也就是写信骂他,但结果是董卓终究还是没拿盖勋出气,反而是处处让着盖勋。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约190.6,尚未开战),河南尹朱儁向董卓汇报了关东联军的军情,顺便表达了一下自己对军事形势的见解,董卓可能是对朱儁当初拒绝做自己副手而有余怒,借题发挥,痛骂朱儁:“论打战老子懂的比你多,我还需要你教?!信不信老子砍了你?!”
董卓发飙时,在场的人噤若寒蝉,朱儁自然也不敢回嘴。此时,盖勋则站出来驳斥董卓,董卓十分给盖勋面子,于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我是开玩笑的啦!”盖勋竟然还不依不饶,说:“我还没听说过拿杀人当开玩笑的事!”董卓没办法,才正式向朱儁道歉【范书《盖勋传》:时河南尹朱儁为(董)卓陈军事。卓折儁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盖)勋曰:“昔武丁(子昭)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卓乃谢儁。】。
我认为,史书上有很多人敢去弄老虎的尾巴(如前文的卢植),面对屠刀时他们手无寸铁,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主角光环”,很可能会因此丧命,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活下来而觉得他们是为了名望而去冒险,在面对强权高压时的刚正不屈,才能证明他们是真的勇士!

初平二年(191年)三月,盖勋随董卓进入长安。
五月,盖勋因病逝世,时年五十一岁。盖勋临死前留下遗嘱,拒绝董卓的馈赠。董卓也为了表达自己的宽大,就上表朝廷,赏赐盖勋家人,并允许安葬在安陵(安陵为西汉惠帝刘盈墓,在长安城外)。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