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氏网新闻】伯氏始祖二伯夷 伯牙伯乐伯宗贤

    中华伯氏网 2013年12月11日 伯氏


 

【夷齐读书处】

白日莫闲过;
人生不再来。
  ——伯姓宗祠通用联

 

子期良友;

   帝喾才人。

                        ——伯姓宗祠通用联

【夷齐采薇颂】

干对湿,挽对拉。清洁对腌臜。卫生对保健,病灶对疮痴。大腹臌,绞肠痧。璎珞对袈裟。伯夷叩马谏,仲子食鹅哇。枝头春老杏悬实,院里岁寒梅吐葩。四害当诛,传疫窃粮推老鼠;两栖有益,食虫护稼数青蛙。

——当代·陈华棠编著《韵律例对》

伏羲抖乱神农草,伯夷叔齐;

钟离失却吕公绦,寒山拾得。

——当代·张家林主编《中国对联大全》

【夷齐读书处】

伯姓起源主要有二:

其一、出自嬴姓,起源于夏朝初年东夷族的后人,始祖为伯益,以祖名为氏。据《风俗通》载: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本是黄帝后裔。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后来,禹的儿子启得天下,建立夏朝,杀死了伯益。伯益起初在舜的属下作官,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姓“嬴”。故伯益也是嬴姓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字本意有管理一方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首领,故称伯益。伯益的后人有的以祖名“伯”字为姓,称伯氏。

其二、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始祖是伯夷,亦以祖上行次为氏。起源于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时,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曾经扣马拒谏,请求停止武力伐纣。武王不听,一举攻灭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食野菜树果,终被饿死。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为姓得伯姓,称伯氏。
    源自上古圣君虞舜时的贤人伯益,历史上也叫伯夷,即四岳伯夷,算起来已有4000多年的渊源。《风俗通》上有,“嬴姓,伯益之后”的记载。而《竹书纪年》上也有“费侯伯益出就国”的说法。伯氏的始祖伯益,是上古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曾经佐舜调驯鸟兽,被赐姓为嬴,成为后世神采飞扬的嬴姓家族的始祖。后来又曾佐禹治水有功,所以,当禹年迈时,曾有意把天下禅让给他,可是他却坚决不肯受,夏禹在后继无人的无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贤明的儿子启。自此,结束了君王禅让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4000多年家天下的局面。伯益的后裔可能大多数姓了嬴,而伯氏出现于我国历史上迟至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故伯氏后人奉伯益为伯姓的得姓始祖。

孤竹伯夷与四岳伯夷同属东夷族人,都有让国逊位之举。

缘于古代两位贤人伯夷的伯姓,后世贤人辈出,仅春秋时期就有伯牙、伯乐和伯宗。

   伯牙,春秋时人。善鼓琴,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使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情有所移,心有所感,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传为其作品。与钟子期善,能穷其意趣。后子期死,痛世无知音,不复鼓琴。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人们却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因为他的《高山流水》以及他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均已成了千古绝唱。

   伯乐,春秋时人。或说姓孙,名阳,亦称阳子。善相马,据《淮南子·道应》说他是秦穆公的臣子,曾荐方九堙为穆公相马,认为相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其观点对后人启发极大。难怪人们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感叹。相传有骐骥伏盐车上行,见而长鸣,伯乐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年长,荐九方堙于穆公。堙相马,不辨马之雌雄、颜色,穆公不悦。伯乐以为相千里马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伯宗,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贤而好直言。晋景公六年以“鞭之长,不及马腹”谏止晋攻楚。其含义为“虽然晋国强大,也无力战胜楚国”。现代汉语的成语“鞭长莫及”由此而来。每上朝时,妻子常规劝他:“您好直言,那些行为不端的人都厌恶您,一定有祸到您身上!”他不听。后来在栾弗忌之难中,果然被进谗言而遭杀害。
   伯姓的郡望为河东郡:一指今山西省。二指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三指唐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四指宋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市),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伯姓的堂号有伯益堂:古有个贤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故伯氏后人以“伯益”作为伯姓的堂号。

   (选自宋海斌著中国文史出版社《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第三章《伯夷叔齐 德创十姓始祖》)


,

 

【夷齐读书处】

白日莫闲过;
人生不再来。
  ——伯姓宗祠通用联

 

子期良友;

   帝喾才人。

                        ——伯姓宗祠通用联

【夷齐采薇颂】

干对湿,挽对拉。清洁对腌臜。卫生对保健,病灶对疮痴。大腹臌,绞肠痧。璎珞对袈裟。伯夷叩马谏,仲子食鹅哇。枝头春老杏悬实,院里岁寒梅吐葩。四害当诛,传疫窃粮推老鼠;两栖有益,食虫护稼数青蛙。

——当代·陈华棠编著《韵律例对》

伏羲抖乱神农草,伯夷叔齐;

钟离失却吕公绦,寒山拾得。

——当代·张家林主编《中国对联大全》

【夷齐读书处】

伯姓起源主要有二:

其一、出自嬴姓,起源于夏朝初年东夷族的后人,始祖为伯益,以祖名为氏。据《风俗通》载: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本是黄帝后裔。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后来,禹的儿子启得天下,建立夏朝,杀死了伯益。伯益起初在舜的属下作官,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姓“嬴”。故伯益也是嬴姓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字本意有管理一方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首领,故称伯益。伯益的后人有的以祖名“伯”字为姓,称伯氏。

其二、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始祖是伯夷,亦以祖上行次为氏。起源于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时,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曾经扣马拒谏,请求停止武力伐纣。武王不听,一举攻灭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食野菜树果,终被饿死。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为姓得伯姓,称伯氏。
    源自上古圣君虞舜时的贤人伯益,历史上也叫伯夷,即四岳伯夷,算起来已有4000多年的渊源。《风俗通》上有,“嬴姓,伯益之后”的记载。而《竹书纪年》上也有“费侯伯益出就国”的说法。伯氏的始祖伯益,是上古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曾经佐舜调驯鸟兽,被赐姓为嬴,成为后世神采飞扬的嬴姓家族的始祖。后来又曾佐禹治水有功,所以,当禹年迈时,曾有意把天下禅让给他,可是他却坚决不肯受,夏禹在后继无人的无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贤明的儿子启。自此,结束了君王禅让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4000多年家天下的局面。伯益的后裔可能大多数姓了嬴,而伯氏出现于我国历史上迟至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故伯氏后人奉伯益为伯姓的得姓始祖。

孤竹伯夷与四岳伯夷同属东夷族人,都有让国逊位之举。

缘于古代两位贤人伯夷的伯姓,后世贤人辈出,仅春秋时期就有伯牙、伯乐和伯宗。

   伯牙,春秋时人。善鼓琴,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使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情有所移,心有所感,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传为其作品。与钟子期善,能穷其意趣。后子期死,痛世无知音,不复鼓琴。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人们却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因为他的《高山流水》以及他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均已成了千古绝唱。

   伯乐,春秋时人。或说姓孙,名阳,亦称阳子。善相马,据《淮南子·道应》说他是秦穆公的臣子,曾荐方九堙为穆公相马,认为相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其观点对后人启发极大。难怪人们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感叹。相传有骐骥伏盐车上行,见而长鸣,伯乐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年长,荐九方堙于穆公。堙相马,不辨马之雌雄、颜色,穆公不悦。伯乐以为相千里马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伯宗,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贤而好直言。晋景公六年以“鞭之长,不及马腹”谏止晋攻楚。其含义为“虽然晋国强大,也无力战胜楚国”。现代汉语的成语“鞭长莫及”由此而来。每上朝时,妻子常规劝他:“您好直言,那些行为不端的人都厌恶您,一定有祸到您身上!”他不听。后来在栾弗忌之难中,果然被进谗言而遭杀害。
   伯姓的郡望为河东郡:一指今山西省。二指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三指唐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四指宋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市),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伯姓的堂号有伯益堂:古有个贤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故伯氏后人以“伯益”作为伯姓的堂号。

   (选自宋海斌著中国文史出版社《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第三章《伯夷叔齐 德创十姓始祖》)



分享按钮>>燕狮公司喜获“省级模范职工小家”荣誉称号
>>【伯氏家谱源流】伯氏姓氏源流与迁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