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张鋗,山西蒲州人。清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第39卷中,对山西险要的山川地理形势有精彩的描述。他说山西东有太行山为之屏障,西则黄河为之襟带,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南则……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为门户。 蒲州古城是山西被遗忘的运城蒲州古城,古代的蒲州城是山西西南滨临黄河岸边的名城永济,位于山西南端黄河东岸,距古城西安约150公里,是中国古代六大雄城之一。 蒲州最为繁华的时期在唐代,蒲州城周围九里三,城墙为厚砖巨石砌成,貌似万里长城。蒲州城内流传着一首老幼皆知的顺口溜:「手把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 蒲州曾拥有北方第一楼鹳雀楼。与岳阳楼、腾王阁、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百惜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兵火,楼废景失。不久因黄河泛滥,故址又被淹没。后人探寻鹳楼只留下「千里穷诗句好」的遗憾。 蒲州古称蒲坂,如今蒲州成了废墟。 在夕阳余晖的抚摸下,废墟是荒凉的,是破败的,是伤痕累累的。今天的蒲州城只留下半截城墙、鼓楼和一片残垣断壁。蒲城的南边、西边、北边的城墙还保存成型,特别是西边城墙,经过了简单的修缮,为的是衬托刚刚完工的蒲津渡保护工程。四周四座城门,分别名之为「迎熙」、「首阳」、「蒲津」、「振威」,镶嵌在东门、南门、西门、北门门洞的上方,醒目又庄严。旧有建筑是城内中央的鼓楼,木制楼顶构件完全损失殆尽,只留下砖土结构的楼主体。蒲津渡遗址黄河上最早的桥梁。 山西永济蒲州被誉为「中国爱情圣地暨爱情之都」。 「刀削面,像腰带;三轮车,倒着踩。」当代人对山西的形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张鋗(字蓼劬)在山西文的化底蕴下成长。山西人的性格被形容为大气、才华超群、经商才干盖世;也有人形容山西人性格中豪爽与细致的双重性。 据有人统计,明代山西有进士1231名(一说是1169名),清代山西有进士1420名。更有人指出,山西省无一人中状元,即使是进士,也在历年递减。顺治时每科中进士有33人,到了光绪时10人也不到。 「张鋗年四十七岁。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 雍正二年(1724年),拣选湖广知县引见,钦定湖北第一名。 本年四月内,署德安府应山县事。六月初一日,实接应山县知县。四年十一月内,户部尚书蒋廷锡保举浙江海宁县知县,奉旨调来引见。五年二月十九日,奉旨补授广东广州府知府。 朱批:因蒋廷锡之荐用。人似老实人,相貌卑寒些。中中。」 雍正十年(1732年),张鋗替老氏族谱赠序,题为「张蓼劬先生赠序」。其时,张鋗任广州府知府。 张鋗在序中大意提及,他刚来广州时,认识老广文,他在禺山居住时,读到老家课,知道是出自朱程理学,有其家学渊源。后来老广携同其弟文章来求序。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1-1 20:33: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