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今陜西岐山县城北),史称「周王」。周公姬旦他辅助武王伐纣灭商,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 他是中国西周初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是儒家学派的始祖。当考古人员在陕西歧山发现周公庙遗址西周墓葬群时,使这里再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该墓葬的主人是否正是周公。 陕西省周原一带是周朝发祥地。周原遗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周原东起武功县、西至凤翔县、北至北山、南到渭河,总面积数百平方公里。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商朝末期,古公亶父率领周部族从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迁徙到周原,在这里建邦立国,定国号为周。西周时这里是王室重地。 狭义的周原遗址指岐山、扶风两县接壤处的周原核心区20多平方公里。周原自汉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是国内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区,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1976年前后,中国国家文物部门在周原组织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在岐山县发现了凤雏西周宫室建筑基址并出土甲骨21050片;并在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一次出土青铜重器103件。 1982年,周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2003年,周原考古队在扶风县李家村发掘一处西周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范。同年1月19日,在大周原保护区范围内的眉县杨家村,5位农民在村北坡取土时发现了青铜器窖藏,经文物部门发掘清理,共出土青铜器27件且均有铭文,铭文总字数达4048字,内容涉及西周11代12王,并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与其对应关系,为研究西周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单氏家族史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周公庙(即古卷阿)是周原的一部分,位于今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总面积61万多平方米。「卷阿」音「全窝」,卷意曲,阿指大陵。因此处背靠相传「凤鸣岐山」的凤鸣岗,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状如倒凹字,故称卷阿。《诗经》名篇《卷阿》中「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就是指这个地方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为祭祀周公姬旦,下诏在古卷阿腹地建立周公祠。1957年,周公庙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2月,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天进在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片有刻辞的西周卜甲,共有文字55字。 2004年5月7日下午,周公庙考古队成员、北京大学副教授雷兴山在周公庙东边一座山梁上考查时,发现了墓葬的某些遗存及盗洞,并发现了具有4条墓道的西周墓。4条墓道通道是闻所未闻。根据商代和秦代的墓葬规格,四墓道的墓葬一般都是天子级的。 随后,考古队对该墓所在的山梁进行了大规模勘探,探出大型墓葬19座。考古人员后来在这处新发现的大型墓地外围,还发现了大型西周夯土城墙。这处已发现的长达1500余米的夯土城墙,分布在墓地的东、北、西三面,东墙残长700米,北墙长300米,西墙残长500米,墙厚约10米,个别地方发现城墙的残存部分高出原地面2米多,但是南城墙目前尚未发现。周公庙遗址墙体的发现,更显示出该遗址和新发现墓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考古专家在大型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已发现甲骨700多片,经初步辨识有甲骨文420余字,卜甲刻辞内容涉及战争、祭祀、纪事等,其中有「周公」字样者4片,并有几片记载周王活动的刻辞。这一发现更显得异常重要,为西周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 2006年,周公庙遗址首次出土青铜器———铜簋,且这件铜簋上有26字铭文。 铜簋在古代不仅是实用器具,也是重要的礼器,簋一般与鼎搭配使用。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6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中一处建筑基址包括三组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一组保存较好的建筑长约20米、宽约8米。在其周围发现了大量的空心砖、条砖、板瓦等建筑构件,显示出这处建筑基址有可能是一处高等级的周代建筑。周公庙遗址大型墓葬群尚未正式发掘。 北京大学教授邹衡说:「西周考古已有六七十年,这是唯一一处同时发现西周城墙、甲骨文、高级建筑和墓葬群等遗存的大型周人聚落。「周公」甲骨文的多次出现,说明此处当是周公采邑,墓地应是周公家族墓。」北京大学教授邹衡称:「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从学术价值上说,堪与20世纪初安阳殷墟的重大考古发现相媲美,是新中国堪称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对老氏族人来说,老姓是商朝的后人,被周朝分在宋国,成为宋国贵族。解破周公墓的谜团,可能对了解老氏先祖分封的情况,有进一步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