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史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庄子籍贯「蒙」是在哪里? 《左传》中记载了一个「蒙」,即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公会齐侯盟于蒙」。这个「蒙」,历代学者认为在今山东蒙阴境内,属齐。《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春秋》庄公九年,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杜预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者是也。」夷吾即管仲,这说明春秋早期,今蒙阴一带就属齐。六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庄周者,齐人也。」大概据此。但此说,隋唐宋时代无人响应,现代多数学者也不采此说。 先秦史籍中,唯《国语》记载中原地区有「蒙」。《国语•楚语上》:「郑有京、栎,卫有蒲、戚,宋有萧、蒙」。京、栎,蒲、戚,是两两对举,这四个是古封国名。 韦昭曰:(萧、蒙)「宋公子鲍之邑」,即宋国公子鲍封国的两个城邑。公子鲍是宋成公的儿子,是宋昭公的弟弟。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公元前611年,公子鲍在宋襄公夫人王姬的帮助下,「攻杀昭公杵臼」而继位,是为宋文公。《宋微子世家》中没有「蒙」记载,但《国语》中,把「蒙」与「萧」并提,且是作为国中之「国」,可危害国家的例子提出来的。《国语•楚语上》:楚国大夫范无宇答「灵王城陈、蔡、不羹」问,论及宋公子「攻杀昭公杵臼」而继位的事件时,说「宋萧、蒙实弑昭公」,这里显示了「蒙」的存在。范无宇是灵王的老臣、答灵王问的时间距宋公子鲍杀昭公的时间,仅70余年,他认为「蒙」是国,应当可信。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蒙」是一个小国,有人考证的蒙国,在今安徽蒙城北40里檀城集一带,其范围包话涡阳,永城、濉溪、宿州与蒙城交界的较广地区。今蒙城北部与萧县南北相连,不过二百来里,也是符合上古地理环境的。蒙国灭亡的时间,可能更早,起码不晚于萧国灭亡。司马迁给庄子定籍贯,当依据《国语》的这个记载,因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哪个地方称「蒙」。 但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庄子是河南商丘或「梁国蒙县」人?《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宋州>:「宋城县(今商丘,属宋州,亦州治)元七乡,本宋国蒙县,以宋公及诸侯盟于蒙门而为县名。汉为睢阳,睢水之阳以为名,地属梁国,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宋城县,唐因之。州城古阏伯之墟,契孙相土亦都于此,春秋为宋国都,汉梁孝王广睢阳城七十里……蒙泽,在县北三十五里,左氏传:宋万杀闵公于蒙泽。杜预注曰:蒙泽宋地蒙县也。小蒙故城在县南十五里,六国时楚有蒙县,俗为小蒙城,即庄周之本邑。」这当是一些学者言庄子是商丘一带人的依据。 可是,宋国在春秋中期以后就衰落了,且内乱不止,直至公元前286年灭亡。所以说宋国于都城或蒙泽置县是没有历史根据的。杜预说蒙泽为「宋地蒙县」,晋至唐历代学者,皆理解为西汉梁国建置的蒙县。至于宋城曾置过蒙县,现代学者多不采此说,就连现代商丘的学者,也不采此说。 《古宋春秋》第三辑<蒙县故城初探>:「据《历代地理沿革表》记,战国时楚置蒙县,汉属梁国,新朝王莽更名蒙恩县,后汉复名……隋开皇初并入睢阳县。」这显然是说商丘北「梁国蒙县」是「战国时楚置蒙县」。楚国在商丘南十五里建置蒙县的说法,是没有史实根据的,因为直到战国末期,楚国都没有战领过商丘。楚之蒙县必另有其地,有人考证认为是在今安徽蒙城北40里檀城集。汉以前,商丘附近只有蒙泽而无「蒙」。 至于庄周墓位于河南省民权县老颜集乡唐庄村的东头,墓地方圆四十余亩,现有清朝乾隆五十四年立「庄周之墓」石碑一座在六角凉亭之中,在凉亭的两侧有泰国庄氏和日本及法国学者、民权县政府、老颜集乡政府、庄子协会立的石碑数座。陵墓高9.5米,墓的后面是刻有全国各地名人书法的石碑一百余座,称为碑林。 从庄子的生平,我们可以推测春秋时代宋国不但经济发达,文化也很兴旺,才会出现了像庄子这样的古代大思想家。同时,从庄子的生平考证中,也反映出春秋宋国的强界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