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三水县河口、西南后,强征乡民拆毁房屋,构筑工事。同时大举向外围扫荡,以河口和县城的木棉、基塘、白沙等村受害最甚。地方人士李芝鎏(李其流)、欧梅庄等发起,组织各村青年和壮丁后备队组成武装奋起守村抗日。坚持两昼夜,因弹尽无援退至芦苞。 西樵成为了最前沿阵地时,官山抗日自卫队与附近的农民、商店职员联合起来,紧急行动,组成自卫队、担架队、救护队,在官山涌海口建起工事,架起机枪把守。 据载:农历的10月12日,日军乘着橡皮艇从北江(现西樵大桥附近)官山涌入口处首次进犯官山。自卫队对日军进行迎头痛击,击毙、击伤日军10多人。恼羞成怒的日军又进行第二次进攻,又被自卫队击败。 日军失败后立即出动飞机、迫击炮,从海陆空进行第三次进犯。位于西樵山主峰的碧云村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房屋倒塌,村民死伤无数。腹背受敌的自卫队誓死抵抗,终因武器落后,敌众我寡,最后不得不撤退,官山沦于日军之手。日军在官山无恶不作,烧杀抢掠,罹难者达170多人。 一说在10月26日,日军乘5艘橡皮艇入侵官山。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官山独立支队、官山壮丁抗日自卫队和商民自卫队,在海口马头岗奋勇抗击,击沉两只橡皮艇。3天后,日军又乘橡皮艇进犯,用机枪扫射后从泥滩登陆,被抗日军民毙伤10余人。日军第3次进犯官山时用小型炮舰开路,10余只橡皮艇随后。9时到达海口,炮轰海口、西樵山和官山圩, 50余人日军乘机在官山大闸登陆。30余名自卫队员奋起阻击,直至枪弹耗尽后退入西樵山,日军遂侵入官山。 10月26日,佛山失陷。 10月31日,占领河口的日军乘橡皮艇出思贤滘,扑向九水江上湾码头。国难当头,曾任粤系军队旅长的陆培兰发起数百青壮年组成游击大队,在陆培兰率领下阻击日军。因力量悬殊九水江村及整个西区沦陷。 1939年农历10月24日,日军对西樵山进行第二次大轰炸,对山上村民进行大屠杀,罹难者273人。西樵山碧云村今年93岁的陈朝老伯是当年日军轰炸的幸存者之一。他带着记者来到碧云村和石牌村,陈伯指着一些老屋墙壁上光溜溜的洞告诉记者,这就是当年日军飞机上的机关枪扫射留下来的弹孔。 为纪念保卫西樵官山牺牲的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缅怀先烈,激励后人,西樵人民在西樵山东湖堤坝下面建起了一座纪念抗日先烈和死难同胞的英雄纪念碑。1994年,南海和西樵两级政府分别把纪念碑定为南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日军进犯西樵山的时期,位于西樵山脚的世老村并没有受到铁蹄的波及。 1938年,广州佛山沦陷,当时年仅四五岁、现年约73岁高龄的老人邝其富和一群年龄相若的孩子从佛山坐船流落河源避难,被河源上城一姓邝的人家抱养,然后就在河源长大、结婚、生子,现在孙子都十多岁了。 在风景秀丽的西樵山翠岩景区半山腰上有一座亭子,由于年代久远、亭子的碑文被毁,许多人以为亭子仅是供游客乘凉小憩所用,鲜知它原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建。主编《西樵山志》、素有「西樵通」之称的关祥老师近日向外界透露,此亭名为「抗日战争胜利亭」,距今已有近60年历史。 据《西樵山志》记载,纪念亭建于1947年,面积16平方米,壁上写有「胜利纪念亭」5个字。现时,墙壁上却找不到那几个字。据村民麦老伯说,亭子与纪念碑都是澳门一代赌王、西樵山上碧云村人傅老榕捐资所建,原来正面墙上有个石碑,碑文对日军轰炸西樵山简明扼要地进行了记载。不过,石碑大概在「文革」时期被毁。 (日军侵略西樵系列之三)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1-30 20:48: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