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西樵山下有宋朝潘氏遗民建成的百西村 已阅:1461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1279年3月19日,在广东新会崖门口,蒙古军队对无路可退的南宋王朝30万人进行最后的围歼。陆秀夫把8岁的幼帝绑在背上投海殉国,南宋灭亡。第二天,海面漂尸10万。

蒙古人征服北方时,实行屠城策略,北宋末期,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南宋灭亡后,北方人口仅剩700万人,还有三百万人逃到南方。这些宋朝的遗民散落在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南海西樵山脚下有个百西村,村民的祖先就是宋朝的先民。据村史记载,百西村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据考证,南宋灭亡后,残存的南宋先民四处逃亡,大部分人潜入珠江三角洲腹地,其中一支沿着西江北上,先是来到现在的佛山市高明区,随后又东渡西江,在西樵山下孑孑而生,他们在那里落地生根,总算保住了南宋先民的一滴血脉。

现在的百西村是个大村,由几个不同姓氏的小村子组成。村头村面积不大,现代砖混建构的村落中间散布着一些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过去,村里有130多间石脚镬耳大屋,后来倒塌了不少,现在还保留着30余间古建筑,历史最长的可以追溯到明朝。

近30多间祠、庙、厅堂分布村中各处。目前,全村青砖石脚镬耳大屋幸存30余间,祠庙、厅堂现存8间,其中潘氏大宗祠、文武古庙、祥斋祖祠、仲宣祖祠最能体现古代特色。潘氏大宗祠坐落于村庄中央地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正殿二进硬山顶结构,咸丰四年(1854年)扩建东西衬祠,同时加建后楼1座,构成高大雄伟建筑群,20世纪大跃进年代拆除后楼。

村庄四周建有城墙。宋朝的先民逃到西樵后,对蒙古人心有余悸,修建了自卫的城墙。村里的老人说,他们对城墙记忆深刻,当年的城墙高度超过4米,全部用花岗岩建造,四座碉楼分别守四方,村外东、南、北三面开挖护村河,白天靠吊桥出入,晚间收起吊桥,整个村落是一个固若金汤的堡垒。遗憾的是,这些城墙在文革期间被拆掉,但是在村西头的一个鱼塘附近,尚存一些用花岗岩垒砌的城墙地基。祠堂前林立的功名碑。百西村经历沧桑,城墙只剩残垣断壁,村民利用废弃的城墙做地基建房子。

石板路由花岗岩,整齐古旧,四处散发着岭南古文化的气息。从一幅图画中看到,村头村在清代最为鼎盛,每年向番禺万顷沙收租白银数十万两。村内三十多条街道成棋盘状纵横交错,条条相通,街道全部用平滑的花岗岩石铺成。街头巷尾均设门楼,和恒大街两旁祖祠、商铺林立,可以想象当年的繁荣景象。现时,村内还有六口古井,古树20多棵。

在一块石碑上,写着道光二十四年,潘斯廉中举人;道光二十七年再中进士,授职编修,据说,他曾赏花翎五品衔,并任广东巡抚,后转京畿道御史任高职。另一块石碑写着清咸丰元年中举人的潘斯湖。据「族谱」说:他在朝为官,1853年西樵桑园围因水患堤围经常松塌,为使堤围永固,潘斯湖先后以息银三万两分段修筑堤围,造福桑梓。因热心筹饷,朝廷授其员外郎中以示奖励。任职期间,潘斯湖还上书朝廷请求拨款修固桑园围,朝廷同意拨付专款修建堤围。

另一位清同治十二年中举人的潘誉征,任职为户部郎中掌管司务事。光绪十一年,大栅围马头岗水闸淤塞,围内受浸。上书当局两次,恳求修闸,制府张文襄据情亲临视察,拍板修好水闸,水患得以消除。

据南海史记载,明清两朝,百西村族人曾考取3名进士,16名举人,故潘氏大宗祠门前旗杆林立。村志自豪地说:「古村人才辈出,历代先祖重教兴文,建有书塾多间。」有南海专家考证,村头村里的众举人、进士为官期间,重视家乡水利建设,造福后代,多次筹款、拨款,治理家乡水患功不可没。

78岁的村民海叔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精心保存的发黄家谱,家谱封面用隶书写着一行大字:「潘氏德堂族谱」。根据家谱记载,潘氏祖籍乃中原人氏,祖先为了躲避蒙古骑兵的追杀南逃广东,后来就在西樵山下落地生根。族谱有段文字说,南宋末年,始祖潘氏从高明迁移到西樵。高明距离新会不远,西江流经高明向南,在新会的崖门口入南海。

潘姓是典型的中原一带的姓氏,在河南省非常普遍。无法考证当年来到西樵山下南宋人的数量,但是人数应该不多,经过七百多年的繁衍,潘氏在这里已经血脉相传二十七代,子孙近两千人。


作者:chinesemahan (2011/1/30 22:01:27)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1,609.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