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佛山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在这里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 佛山的得名,相传在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398),克什米尔有位名叫达毗耶舍的僧人,渡海来到佛山搭棚寮讲佛经,还在塔坡岗上草建塔坡寺。达毗耶舍回国以后,寺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唐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基建中掘出3尊小铜佛像,可能就是寺内原祀的佛像,遂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唐代尊崇佛教,于是取地名叫「佛山」,并刻石为记,佛山于是得名。同時,有「未有佛山,先有佛坡」的說法。此后在塔坡岗一带陆续聚居了许多人,平土冈,建集市,拓街道,塔坡街与相邻的京果街、祥安街成为塔坡墟(明代以后改称普君墟)的闹市。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唐代之後,佛山就成为了我国南方的商贸重镇,至明清更是鼎盛一时,与北京、汉口、苏洲为我国的「四大聚」。江西景德镇(瓷器)、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河南朱仙镇(版画)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明清称为天下四大镇。自古以来,佛山就有「广纱中心」、「南国陶都」、「岭南药材发祥地」的美誉,名声显赫。 佛山陶艺始于先秦,唐代有较大发展,出现了美术陶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多個文博單位在佛山石灣大帽崗窯址等考古發現充分説明該古窯址年代是唐代和北宋。也就是説,石灣窯始燒于唐,並非以前文獻所記載的明代,可以作為實物的証據。陶业发展促进了商贸繁荣,佛山逐渐成为有名的市镇。 陶瓷名镇石湾仅一河之隔的佛山市禅城区西部的岭南小镇南庄,也是從宋朝開始开埠的。宋代石湾窑包括石湾、小塘奇石两大窑场,花色品种和釉色均有很大的进步。宋代佛山奇石窑梅瓶仍然存世。到了宋代,佛山陶业开始兴盛,产品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 佛山冶铸文化源远流长,有关炒铁铸铜的传说、奉祀、街名及文物古迹,至今可见。在佛山旧城区的地下,不少地方堆积着铁铸模泥,这些堆积从数十厘米至一、二米不等。所覆盖的面积,近城区面积的一半以上。地面不够堆放,还向空中发展,把铸铁模泥堆成小土岗,称为墩,有十八个之多。现時仅存一个,該遺跡位於孔庙旁边,现规划成了泥模岗公园。近20年多来,佛山挖防空洞、进行城市基建时,发现地下数米处均有大量铸冶后废弃的模泥、铁渣等物。其分布地点沿今祖庙——佛山市政府——原南海县政府礼堂一线以南至河涌边两岸的广阔地区,成片状分布,在明清时期占了佛山镇版图的一半以上,约9.2平方公里的范围。 在《佛山市文物志》中,記載佛山城區普君北路曾有一座「冼氏宗祠」。該宗祠始建於宋朝,清道光十年重建。原建築大部分已拆毀,現僅存後殿一座。舊有大門、前殿、天井等遺跡仍可見。这座建筑为“白勘冼氏宗祠”,於1984-1985年文物普查中发现,是一座用铸铁模泥修的宋代建筑。宗祠左右兩側山墻自底部至頂部全部以片狀鑄鐵泥模疊砌而成,厚40釐米,後墻下截為紅色砂岩石塊砌成,上截也為鑄鐵泥模。該宗祠是佛山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宗祠之一,也是唯一一處反映宋朝鐵器情況的歷史建築物。 沉睡海底八百年餘年的古沉船「南海Ⅰ號」,在2007年底終於衝破黑暗重見天日。水下考古人員在在「南海Ⅰ號」上,發現大量疊在一起的鐵鍋。這些鐵鍋究竟產自何方,引起了考古界的極大興趣。廣東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勇介紹,這些鐵鍋的產地很有可能產自佛山。這些都被視為佛山在宋代鑄造業便很興盛的証據。 2009年,潜水专家与考古专家经过考察认为,沉睡几百年的石燕岩至少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最完整、最宏伟的水下古代生产遗迹。2010年,西樵山古迹挖掘队在西樵山的山南再次发现了一处宋代采石场遗址,经考证迄今已有1000多年。,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省分集》记载,西樵山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古采石场,留下众多以石燕岩为代表的古采石遗址。时代从宋开始,到清结束,明后发展洞穴开采,以斜井掘进后采石。由此可见,这次发现的采石遗址为平面开采,极有可能是宋代留下来的,非常具有保护与考古价值。 佛山剪纸全国闻名,已有500多年历史。其风格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纸剔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 佛山的龙舟竞渡创始于明代。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划龙船是境内民间盛行的传统活动。 佛山經濟發展吸引土著和外族在此落地生根。在晋一唐宋,佛山地方除土著外,由于外地氏族,先后来落籍,分居于中、南两部地方(当时北部仍是辽阔的汾江河),以后族人日多,开始各建村庄,以致形成共有15个村。以地势和氏族来源和宗祠点分析,老姓集中在「栅下村」,並且與雞、田、布三姓同列為佛山四大老古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