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云端村是南海西樵山上七条古村之一(七条古村分别是石牌村、寺边村、大科村、碧云村、云路村、云端村、白山村),隐藏在山林深处,非常幽雅安静。云端村距西樵山天湖不远,游人有暇可循山间小径,直入村舍体会桃花园里有人家的田园生活。大家可能对云端村了解不多,但如果说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的祖籍就是南海西樵山云端村,那大家都不会不认识马万祺先生。2006年,当年87岁高龄的马万祺先生重游云端村,更亲题了村名,树立了石刻;村中的马氏宗祠是马万祺捐资重修的。 云端村外有一道城墙,虽然是护村墙,但是古代,村庄也是小的城池,护村墙也可以看成是城墙。位于西樵山上的云端村有一条长达百米的城墙,虽然历经几百年,但是连砌墙石材的角都没有磨损,保存得非常完好。 古村墙在村头,嵌在一山坡处,长达百米,高约10多米,虽然历经风雨,但仍然屹立不倒,连砌墙石材的边角仍然保持原来的棱角,不曾磨损。砌墙的工艺也非常精致高超,每块石材大小规格几乎一样,非常平整。由于年代久远,古墙长满了青苔,有的缝隙处,还长出许多不知名的植物。 村内的老人说,这堵墙是明末清初时建的,至少有三百年历史。估计长度不止百米,只不过有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墙上面还有一座古祠堂,目前已经破旧了,只剩下门楼与一些断壁。墙的功能除了保护村庄,也保护祠堂,可谓一墙两用。 据西樵山乡土专家、编辑《西樵山志》的退休教师关祥经过鉴定,初步认为墙砌于明末清初,砌墙石材来自于西樵山,极有可能是石燕岩的石材。关祥老师说,长达百米的古村墙的发现,进一步论证了西樵山石材经珠江流域流向于珠三角地区,成为村民建房子、修祠堂、建门楼的上好石材。珠三角雨水多,湿度大,加上又近海,所以建房子都要用坚硬的石材砌比较高的基脚。石材的选用也是选不易风化与水蚀的坚硬石材,西樵山的火山岩就非常符合这个要求。 这一发现再一次证明了自宋代以来,西樵山就是石材开采与贸易中心。而且,当年开挖人就已经懂得资源的开发与景观的保护。 唐宋时候,珠三角很多地方都未形成陆地,而西樵山上土地平缓,山间多有小盘地,加上常年雨雾滋润,泉水丰沛,土地肥沃,很适合居住。唐末诗人曹松自浙江顾渚山移来,山人即以茶为业,故唐代西樵山又称「茶山」。由此山上种茶谋生的山民越来越多,到了明清时期,已达万家,形成13条古村。 后来,西樵「四大书院」:云谷书院(云谷村)、大科书院(大科村)、石泉书院(石牌村)、四峰书院(寺边村),留下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明代理学名家的文章墨迹,千古流芳。「而西樵山下,因为山上村民制茶卖茶,引来官商云集,逐步形成了山脚边著名的『茶行街』(现称官山‘高街’附近),由此繁衍而生如今万家灯火,商贸繁华的官山城区。」 乡土专家认为,砌墙石材来自石燕岩,这一发现再次证明了西樵山当年是珠三角石材贸易中心,而佛山不仅是陶瓷之都,北宋时期起很可能已是「建材之都」。 老氏祖先从宋代起来到西樵落户,未知没有没见过西樵云端村的古城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