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县是中国广东省肇庆市下辖的一个县。全县面积3573平方千米,人口93万,下辖18个镇、1个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怀城镇。据一位姓老的内地人称,现在南海的世老村,怀集县梁村镇楼护村是老姓居住最集中的村落,两地各有约600百多人。 肇庆怀集县梁村镇楼护村的姓老居民是从何而来的?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肇庆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根据历史记载,肇庆与两广,在战国时代乃古百越之地。秦王政33年(公元前214年),始皇在原有的36群之外,更增设闽中(福建)、南海(广东)、桂林(广西)及象郡(越南北部)等四郡,肇庆始为南海郡辖境。 汉初,南越赵陀称帝,此地属南越国管治。 肇庆市是中国南方一个古城,城内曾发掘出「三朝遗址」,这是肇庆市在康乐中路建设工程中发掘出土的晋、南北朝古墓群。该项目用地面积0.6公顷,位于肇庆城墙的西北面,与披云楼、城西清真寺隔路相望,是府城众多历史文化、景观旅游资源链条中的重要节点。 由隋至宋初,一直以端州为名。到了宋代,宋皇族赵佶,受封于端州,故称为端王,即后来的宋徽宗,他在端州设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将端州改为兴庆府。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此后,肇庆之名,便沿用至今。 肇庆市的「宋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2006年,肇庆市规划局《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规划》,并正式获得了肇庆市政府的批准,肇庆市将于明年起投入巨资动工复建古肇庆府城墙(宋城墙)以内及邻近地段总面积约61.82公顷的中心城区。 宋城墙是肇庆现存宋代古迹中规模最大、最直观的建筑,也是目前中国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宋城墙遗址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肇庆府城是指古肇庆府城墙(宋城墙)以内及邻近地段,总面积约61.82公顷,因历来是府署所在的主城中心,故简称「府城」。 宋代名臣包拯、包大人,为官刚正廉明,不畏权贵,执法公正,铁面无私,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敬颂。包拯在肇庆任端州府尹三年,为端州人民挖井引水,开荒教学,留下不少历史古迹。后人在城西厂排街(原包拯所设端州驿站处)兴建肇庆包公祠,占地11500平方米。 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对位于平江伍市工业园区内的一座宋代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出土古端砚的是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古墓深埋在一片茅草丛下的黄土中,墓室顶已经坍塌,墓室内的棺椁、尸骨已经腐朽无存,但未发现被盗痕迹。值得注意的是,墓内发现了一方深埋土中近千年仍保存完好的古端砚。此外,从这座宋墓还出土了重达40余克的精美金簪、银饰及其他器物。可见肇庆出产的端硕砚已营销海内。端砚是肇庆的文化名片。 到了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朝廷置怀集县,原属广西,1952年起划入广东。 元明两代,以元代曾行「行中书省」制,因此改为「广东行中书省」,至清复改为「广东行省」,惟一直以肇庆为政治及行政中心。 肇庆著名的文物包括有:德庆宫是元代木建筑的代表作;怀集有《清朝仁宗皇帝封授武举人之事的碑刻》等。 2009年,广东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省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苏桂芬,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肇庆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市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梁道泮等壹行7人,到怀集县督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督查组听取了怀集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并在怀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小芹的陪同下,深入到怀城文阁、冷坑六祖岩、大岗武威堂、桥头燕岩、坳仔六德堂等普查点现场察看、指导文物普查。 目前,全县实地普查文物点162处,其中新发现115处,复查47处,约完成总普查量的90%。 肇庆之下,有怀集县。怀集历史可追溯至百越时期。现时,在怀集有一条扶溪村,当地的原居民被指是古百越族的一支,尽管现在的居民都是几百年前迁入的中原人 到了南朝刘宋元嘉十三年(435年),怀集置县。取招来之意。现至今天,怀集永固、诗洞等镇,当地仍有许多农村妇女穿着大襟衫。2008年11月,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的几位专家来此考察,认为「标话」完全不同于广东境内的广府话(白话)、客家话、潮汕话,故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古粤语的「活化石」。据专家们初步考证,讲标人的祖先是2200多年前由中原迁来的,他们与当地的百越族土著人(壮侗族的先祖) 聚居一处,语言相互融合,天长日久就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可见当地居民都很古老。 此外,根据从当地人的族谱中资料反映:唐太宗4万后裔隐匿怀集山村。 2009年,怀集冷坑镇爱一村村民谭梅年引荐下,发现500多年前明朝皇帝奖敕秀才谭盛发的圣旨清晰可见,可见怀集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未完)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09-12-24 11:18: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