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在《内篇•逍遥游》中,有一段写着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的对话。 惠子说,他曾经用魏国国君送的种籽,种出一个五担重的大葫芦,心想这个葫芦大而无用,既盛不了水,又装不下粮,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听了,觉得惠子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实在是笨,就举了一个宋国人的例子。这个宋国人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绵为生,却从不皴手,因为这个宋国人祖上传下一个防皴手的药方。有个外地人听说之后,要求出高价买走这个药方。这个宋国人心想,漂洗丝绵只能赚点小钱,勉强度日,现在外地人要出他几辈子都赚不到的高价,何不顺水推舟,卖给对方呢?于是,他召集一家老小商量,大家还真的同意把这个药方卖掉。当时越国刚好开始攻打吴国。吴国国君本来十分心虚,不敢应战,但是,这个外地人要求吴国国君坚决应战,见外地人如此胸有成竹,吴国国君就任命他统帅水兵去应战。这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这个外地人就按方做了一批防冻手的药膏,让吴国所有的官兵涂上,结果,冻坏双手的越国军队被吴国的水军打败了。吴国国君十分高兴,就给这个外地人分封了土地,加赐了高官。 庄子告诉惠子的道理是:同样的防冻药,有人拿来只能世世代代漂丝洗绵,有人却可以拿去谋功获禄。因此,葫芦也好,防冻药也罢,世界上的一切能不能用好,关键就在于用它的人是不是心灵通达! 这则对话,除了庄子所讲的待人处事之道,我还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出,它完全就是对现在所谓的“发明专利”的记载!在这个故事中,发明专利的主体是宋国人,发明的客体是“防冻药”,宋国人在漂洗丝绵的时候用到了这项专利技术,外地人率兵打仗的时候也用到了这项专利技术,两人都是对专利技术的“使用”。外地人为了得到这项专利技术,主动找到宋江国人商量购买,并且愿意出很高很高的价钱,这个行为本身就说明,外地人十分尊重宋国人的智力劳动成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个外地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强。而宋国人为了得到现金,把“防冻药”配方卖给了对方,这个行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宋国人在条件满意之后,将专利技术许可给了外地人,而这个外地人也就因此可以心安理得地按照宋国人许可的配方,去生产、使用“防冻药”了。 在中国的古籍中,我还没有看到过如此精妙的记载,这简直就是我国对发明专利的最早记载,是对一项专利发明技术转让的最早记载,是对我国尊重知识产权悠久历史的最早记载!因此,我那时就在书眉上写着“最早的专利或技术秘密交易!” 看到我国古代的君子,即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是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也都那样尊重别人的智力劳动成果,那样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那样在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诚信,我们现在还有理由为盗版假冒辩护,还有理由参与盗版假冒吗? 在庄子的这个故事中,我猜想那个外地人可能是吴国人,他到宋国购买专利技术,拿回去用于吴国的军队,这个交易也算得上是一次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了,因此,庄子的这段谈话,也应当算做是全世界跨国知识产权交易的最早记载了吧?! 2006年11月14日晚 (取材自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055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