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为华北平原的腹心,北距黄河约二十华里,为中国古都之一。开封在战国魏称大梁,自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近人考为六年[公元前365年]),从安邑徙都,迄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降秦,共约116年;五代梁都17年;晋11年;汉4年;周9年;北宋168年;金21年。共七朝,约346年,其中北宋建都时间占48.6%。 宋代建都在开封,主要原因是为由江、淮经汴河漕运的米粮,可以供养驻屯在开封的号称百万大军。水运都是一种较为快捷、方便、经济的运输方式。水运对开封的建都和繁荣,起了极大的作用。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极大的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成为重要交通枢纽的开封和杭州,其发展更为突出。日本学者就曾指出:「宋代两都全与水上交通密切相关。」入唐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交通、漕运的发达,使开封城市日趋繁荣。 汴河是开封城的生命线,汴河主要是引黄济运。北宋时期,汴河对于作为国都的开封,就更加重要了。「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汴河、五丈河、蔡河、金水河使开封成为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北方水城。 北宋时期,汴河东西横贯东京地区,在进出城时,与东京外城、内城相交,共有4座水门。目前,考古人员已探明古汴河东水门的具体方位在今开封市殡仪馆大门西侧,又探明了一处墙体缺口,该缺口的位置与《东京梦华录》所记及《事林广记》东京外城图中所绘的汴河东水门的位置相符,证明其为汴河东水门遗址无疑。 文物考古工作者还探明古汴河故道的流向是在沿汪屯乡屠府坟、阎李寨,开封县城关镇至陈留镇的张楼、刘庄、五里寨、毛庄、辛庄等村一线,在古汴河开封县段,还找到了古汴河与当今惠济河汇合的具体方位。在杞县境内已经探明,古汴河沿该县平城乡的白坵集、柿园乡的赵院村南和裴村店乡的吕屯集北,穿过彭寨窑场进入商丘市睢县境内。 不过,自北宋灭亡后,黄河改道,开封频遭水患。仅明代便有58次水临城下,8次洪水淹城化龙宫。现时,宋代的东京除了铁塔和繁塔已于地面荡然无存,就连号称数十米高的宋都外城,也因历年的洪水,深埋于地下。不仅是宋代,就连金、明时期的开封也不存于地表。 北宋时期的开封城,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可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而当时的开封府则是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他下辖十七个县,二十四个镇,地位非常显赫,相当于今日的北京市政府,因而他又被人们赞誉为「天下第一首府」。 显赫的政治地位,经济繁华,使开封市吸引大量的人口聚居,在高峰时期,开封市人口超过100万,而南宋时期的临安也与开封不相上下。这样的人口规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记录,在世界的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两宋的几百年中,就出现了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这足以说明了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成就之大、程度之高。 当年汴京城的富裕程度,充份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反映出来。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记载:「花阵酒池,香山药海」、「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的盛世景象,而身处其中的北宋人柴宗庆不能不惊呼:「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 现存在开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一的开封府题名记碑,原在北宋开封府署内,清初迁开封府署于今开封县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肃公祠,把该碑移到祠内。民国初,废府存县,石碑仍存祠内。在这块碑记上,人们能找到寇准、范仲淹、吕夷简、曾公亮、韩琦、韩绛、王珪、司马光、包拯、欧阳修、吕公着、冯京、王安礼、蔡襄、蔡京、韩维、李清臣等大量耳熟能详的名字,可说开封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