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解读老慧日能仁家谱 已阅:1526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同文的老慧日提供其家谱(以下简称「家谱」),对了解老姓的来源有帮助。本文想就老慧日提供的家谱作出解读,以探老姓的来源。

根据「家谱」:老氏的来源是始于商朝第20位国王殷庚,其第十一世孙「微」子启(商纣王庶兄)在殷商建立宋国,传至第十一位君主时,有子名「撝」任三公大臣司空之职,寿后谥号「戴子武公」。启子孙就以谥号戴为姓氏,之后,戴公大夫生五子,其中有子分封河南,食邑老桃,于是就以食邑城池「老」为姓氏,这就是老姓人氏的由来。

不过,「家谱」对老姓族人从殷商至宋代近二千年的历史,却完全处于一遍的空白状态。

这段期间,族人究竟发生了甚么事情呢?

据Chinesemahan在「浅谈老氏祖先的早年活动范围」一文中引用的数据称,老姓的郡望是属河南雁门郡。雁门郡,战国赵置,秦因之,今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历来为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西汉置广武县,东汉时为雁门郡治。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后汉移郡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三国魏移治广武,在今代县西十五里,后魏移治古上馆城,即今代县治,隋废为代州,,广武县改名为雁门县。金时郡废。金后期,为蒙古占领,省雁门县入代州。清雍正年间升为直隶州,1912年废州改称代县。现隶属于忻州市管辖。代县于1994年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从上述提及的地理位置来看,老姓的祖先活动的范围,一是位于西面,从陕北至河南一带,尤以河南商丘为重要的活动据点;一是位于山东一带。

Chinesemahan在另一篇文章「漫谈老姓族群的迁徙」中,提出:老姓的祖先活动的范围,一是位于西面,从陕北至河南一带,尤以河南商丘为重要的活动据点;一是位于山东一带。现在主要出现的地方是在珠三角。换言之,在过去漫长的数千年中,从约4800年或约2700年之间,老姓的先人从中原或山东,一路南迁至珠江三角洲。

根据「家谱」,老氏族人辗转至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

Chinesemahan曾引述一位老姓的老国钊称:老姓后人介绍,老姓的始祖在粤北南雄珠玑古巷。南宋度宗皇时期有一姓胡的妃子,因为遭到当朝宰相贾似道的陷害,被令出宫为尼姑,后来胡妃逃出了寺庙,四处流浪,在杭州被运粮食到那里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带回,纳为妾,不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便发兵前来围剿,于是珠玑巷连同周围数十里的民众纷纷逃离家园,大举南迁。而老姓的始祖就是在这个时候迁移到如今的南海市沙头镇世老村和大老村。

「家谱」明确提到:老氏族人于南宋度宗癸酉公元1273年由始祖讳「在」号古村公迁居至南粤西樵山沙头镇世老村、大老村开村,至公元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年,共735年历史。

1273年,正是南宋对抗蒙古人入侵进行的「襄樊之战」结束的时间,「襄樊之战」由1236年至公元1273。「襄樊之战」正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撰写的《倚天屠龙剑》的其中一个重要场景。因此,这时期老氏族人的南迁可能与战争有关,族人为了要逃避战火而寻觅更安全的「桃花园」。

「家谱」记载:再由沙头世老村七世二房太安公字惟谨号乐樵妣李氏之子八世祖起浮公妣潭氏之子九世祖辛长公字子性号龙祥妣黎氏,在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壬戌二月十九日移至西樵黄菊上坑,又再在中年四十来岁时搬迁到现在西樵儒溪老家村霍岗山一带开村定居,到公元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年合年共566年历史。

「家谱」记载:老姓有一支族人迁往西樵山。「九世祖辛长公字子性号龙祥妣黎氏是西樵山儒溪老家村一世祖。」

南粤西樵,位于广东省南海市西南部,距广州68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海拔346米。西樵山原本是七八千万年前由海底火山喷发岩浆、岩块、火山灰后形成的死火山,山体外陡内平,状若莲衣复合,大秤峰居群峰之首,九龙岩、冬菇石、燕岩等峰岩态万千。因此,西樵山有七十二峰回溪迭壑、四十八洞幽深神奇、廿八处瀑布飞珠溅玉、二百多泉眼跟甘甜清洌,是南粤旅游的胜景。西樵山自然风光清幽秀丽,旅游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古朴自然在。樵山上下,云海莲台景区(南海观音文化苑)、黄大仙圣境园、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白云洞、天湖公园、碧玉洞、石燕岩、九龙岩等十大景区。老氏这支族人便安顿在这片福地上。


作者:chinesemahan (2009/12/24 11:54:2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6,742.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