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西樵三湖书院有意恢旧貌 已阅:1554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2011年3月,西樵镇旅游部门正式向全国征集原三湖书院旧貌的图片,用于按原貌恢复重建,三湖书院因林则徐、康有为而闻名于世。

有关方面计划重建三湖书院,除了恢复历史文化古迹,弘扬西樵山理学文化外,还要留给后代一个与原来面貌、风格一致的三湖书院。同时恢复建设的还有逍遥晚眺、漱石晚凉、漱芳园、玉池墨浪、灵感石等附属景点。

日后,西樵山还希望重树理学名山大旗就需要名人学者前来开坛讲学,将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办百家讲坛,重新树立起理学名山的雅号。

西樵山历朝历代均以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享誉于岭南,“理学名山”的美誉吸引了众多学子,并催生了七大书院。在西樵山众多书院中,三湖书院最为出名。

据记载,三湖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其位居西樵山下的应潮湖、鉴湖、会龙湖之间而得名,是金瓯堡(地名)名士岑怀瑾等人所建。书院为砖木,金字梁木构架,两进祠堂式。其门匾出自于林则徐之手,康有为则在此隐居读书多年,在这里遇上了人生知己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鼎华,才有了机会走出三湖书院,出山后,他办学上书,探索变法维新、救国强民之路,鼓吹维新,并在后来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

三湖书院位于西樵山白云洞景区的半山腰,松柏苍翠,绿树掩映。沿石级而上,林梢间不时传来一阵轻微的颤动,不时有水珠和落叶从头顶上如骤风暴雨般落下,带着一股郁郁不得志的凄凉和无奈落在头上、肩上,一棵棵树肃然而立,空气中漂浮着一股渗着书香味的清新。

三湖书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毁,其间的文化古迹、诗词楹联无一幸免。而《西樵山志》里面记录的6副楹联均为里面挂联,独没有门联。书院是否有门联,如果有门联的上下联内容是什么?这个话题连续10年在西樵民间引发许多争议。

「西樵通」关祥老师下定决心找出相关资料证实是否存在三湖书院门联。他在书堆里找到一本发黄变旧的古装书《游览记》,作者笔名为“了因山人”。作者以游记的方式,将白云洞的历史文化古迹、人文景观、泉流瀑布、摩岩石刻、牌匾楹联都记于书中,仅记录牌匾与楹联就有2页4面,上面清楚地记载了三湖书院5幅挂联,唯独没有门联。这本古线装书是他1957年在佛山旧书店购买的,按书中记载内容推算应当是清朝末年写成的,这本书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与西樵山有关的游记。

三湖书院是被誉为是康有为在推行「戊戌变法」的摇篮。康有为曾写了一首诗,曰:「烟雨西樵乍霁开,三湖碧水映楼台。追寻遗迹康南海,不尽沧桑过眼来。」该诗生动地重现康有为在西樵山白云洞三湖书院苦求变法强国之路的历史。

书院里面挂着3副挂联,分别为梁启超的「春尽花魂犹恋石,雨馀山气欲吞湖」;刘逸生、关山月等人的「医国奇方芳百日,补天壮志志三湖」;曾景充题的「维新救国长素笔,弘道宣经景宜心」。挂联象征着康先生的一生。

西樵本土文史专家认为,原三湖书院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拆除,那个时代照相机并不普及,加上相片保管技术落后,对三湖书院的恢复重建带来难度。鉴于三湖书院的重要文化影响,西樵镇宣传文体旅游办特面向全国征集原三湖书院老照片和影视资料,作为三湖书院重建的参考。

三湖书院拆除后,只有林则徐所题的门匾和象征着科举繁荣的魁星像作为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下来。1987年,相关部门在白云洞枫林白塔的旁边重建三湖书院,并把门匾、魁星像分别安放在建好的书院大门与里面。现在游客在西樵山白云洞看到的就是当时重建的三湖书院。

2010年,区镇两级政府明确提出要将西樵山建设成为「文翰樵山」岭南文化高地,西樵镇将重建三湖书院作为发展文化旅游、恢复历史文化古迹的重要工作。

「之前重建的三湖书院除了门匾与魁星像是原来书院的古迹外,其它都是后来增添的。石景宜先生为书院捐赠了不少古装线装书,刘逸生、关振东、曾景充、关山月等名家的墨宝仍保存在三湖书院。」西樵镇分管领导指出,此次重建如能得到更多文人雅士的捐赠和留墨,对促进三湖书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3-27 12:33:22编辑过

作者:chinesemahan (2011/3/27 11:50:30)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910.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