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关于龙舟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各地都流传有这种习俗。每逢端午节时,西樵山天湖都举行「半山扒龙舟」的民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西樵山传说》记载,西樵泉水多,水量足,每逢端午,西樵山上八村村民都想进行龙舟比赛,无奈山势开阖起伏,没有适合的水体扒龙舟。明代大学士方献夫辞官归来,在西樵山设书院讲学,得知民愿后,出面组织山民劈山筑湖,汇合山中白山泉、翠岩泉和双鱼泉,集水成湖,从湖旁筑石成坝,引水成河,并亲自题名为“龙船窦”。当时在山中读书或隐居的文人,也开展半山扒龙舟的诗文书画活动,成为了南粤有名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盛事。自此,每逢年丰境顺,西樵山上村民就利用山上的湖窦,开展扒龙船活动。 1981年,改革开放之初,西樵山民再度在天湖举行了中断40多年的半山扒龙舟活动。西樵山旅游部门还为此在天湖建了观龙楼,制作了一条长20米、龙身直径0.6米的水上金龙。后来又再度停办。 2008年起,西樵山再恢复举行天湖举行半山扒龙舟的活动。 西樵山所在的佛山,其下九江的赛龙舟也是很著名的。九江镇因有内河涌纵横,故曰「九江」。九江镇素有儒林水乡之称,域内水网密布,肇起于民间的龙舟运动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九江龙舟不仅是比赛,更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文化。」 生长于斯的九江镇长潘志彬说,龙舟是当地的文化基因。九江现存最早龙舟为明代产物,距今四百多年,至清代200多年的老龙舟在当地不少村子都有。目前,九江镇有传统龙舟100多艘,在企业和民间的五人龙舟、国际标准赛龙舟更是数不胜数。 九江的龙舟起源据说来自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当时庙前(华光庙)四约(文兴、西宁、绍蟾、凝禧)乡民发起,与河东、河西村共同出资打造了这艘龙船。船体材料为坤甸木,全长36.8米(不含龙头、龙尾),有座位68个,一度是历史上最快的五条龙舟之一,与泮溏凸眼龙、白沙红龙、广州石井古料(古鉴)大头龙、雅瑶东涌龙并称为「五京奎」。 叠窖属南海,在佛山市区旁边,被形容为「广东周庄」。清代,客籍叠滘教学先生易瑞瑜,曾受乡绅何子权等委托,撰写《叠滘八景》、《叠滘十馨》闾事,以告诸来者。并书于「中堂」上,挂在培风社学中座。在《叠滘十馨》的「七龙竞渡」中,就有「双溪涌曲,端阳吊屈,龙船竞渡,明兴清盛」的记载。从中可以知道叠滘龙船的悠久历史。 叠窖端午的扒龙船是在冲内因为它很窄,十几条村里面的河段最宽的也不到10米;还有就是河段里走不远就有些大角度的弯,所以就有一句「九曲十三弯」来形容。可以想象,龙船在这么窄的河里要全速冲过90°的弯角,一不小心就会撞上岸了。 在细老村前的冲道,过去往是用来扒龙舟的。 2005年的澳门东亚运动会上,龙舟赛首次成为大型综合运动会比赛项目。 除了赛龙舟外,「龙舟文化」还有一种唱龙舟歌的方式,在民间又称「唱龙舟」或简称「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据《佛山历史文化辞典》记载:「珠江三角洲河涌纵横,人们都喜欢扒龙舟、赛龙舟,而且喜欢听龙舟歌,过去,一些被称为'龙舟佬'的卖唱艺人,手持木雕龙舟、胸前挂着小鼓和小锣,边唱边敲,沿门卖唱……唱龙舟最早始于清乾隆年间,一原籍顺德龙江乡的破落子弟首创了这种说唱体的龙舟歌。」 「龙舟文化」在西樵与九江都是渊远流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