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1986年8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福州市北郊的茶园村发掘并清理了一座南宋古墓,据考古专家验证,该墓造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开棺时男女古尸依然完好,全身关节灵活,服饰色泽鲜艳,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墓葬还出土了数百件丝、棉、麻织品和许多珍贵的雕漆、银器等文物,则为研究南宋时期福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有及为有力的实证。 端平(1234年—1236年)是宋理宗赵昀的第三个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三年。端平元年农历正月初十——南宋与蒙古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端平元年农历六月至八月——南宋「端平入洛」,被蒙古军大败而回。这正是社会发生剧变的年代。 这座古墓的位置,位于福州市北郊的茶园村,距离福州市火车站不远。当时这里是座小山包,由于开发建设的需要,民工在此取土而偶然发现了这座南宋古墓。 人们在开棺后揭开被衾,发现有保存完好宋代古尸的情况。宋墓的男主人,它的身形十分魁梧,身高有183CM左右。这个身形娇小的是宋墓的女主人,各位可以看到她的足部严重变形。这就是由于宋代妇女长期裹足的原因,所谓「三寸金莲」。 从男尸出棺后,解开裹殓,裹殓就是指男尸用麻质殓布包裹,交错打了五个结,每个结均打两次。值得一提的是,出棺时女尸的头发依然乌黑,而且头发结的式样完好。这便是女尸头发结的式样。 科研人员对女尸进行X透视以及对男尸进行电镜检查,他们对女尸进行解剖和男尸腹腔切开时的内脏情况,以及渗在腹腔内的水银颗粒,经解剖确认男尸身前患有粉碎性的骨折,这些与X光透视结果都是相符的。 在墓内出土有多种的文物,包括一有在男棺内出土的帛幡。它是宋代人死后亲朋好友对其褒意评价的对联,系在竹竿上就像一面面的小旗。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用至今。二是出土的男尸绢麻鞋,鞋底是对一层层的麻布叠纳而成,鞋面是绢面,有内外衬。这是佩带在男主人身上的钱包,出土时钱包内还留有几枚古铜钱。这把团扇出土时是置于男主人的左侧,清理时扇面依然完好,木柄与扇框髹黑漆,但现已剥落。这把铜熨是用黄铜制成的,相当于现在的熨斗,上面有火烧过的烙印,可能是生前使用过的。三是古墓一共出土了400多件的丝、棉、麻制品。是中国建国以来所发现的南宋纺织品中数量最多、品种最全、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次,为研究宋代服饰的特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在各位所看到的就是宋代服饰中的纱罗对襟窄袖上衣,它在宋代服饰中数量最多。四是一些装饰用品,其中有头簪、包金角梳及竹蓖等。它们都是女人头发上所用的装饰用品。出土时是插在女主人头发的前后左右四周的。这鎏金佩饰是挂于女主人胸前的,上方刻有「转官」二字,代表了墓主人愿意转世再为官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装饰物中,有宋代的梳妆用品。这些银粉盒、柿蒂银粉罐以及银粉碟都是用纯银锻造而成的。出土时盒内还留有少许白色的粉末,也就是相当于古代人所说的胭脂水粉。上方是木梳、蓖梳和铜镜。木梳是用龙眼木制成的,梳齿共28个,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木梳。 我们可以想象:美丽的女主人正轻舒玉臂弹着古琴,魁伟的男主人则面带微笑注视着自己的夫人,欣赏她优美的琴音,侍女持扇、书童俸茶,好一幅轻松写意的家居图。 1975年7月,江苏省金坛县一座南宋古墓里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据考证,他就是南宋太学生周瑀。刚出土时,墓主周瑀浸泡在无色的棺掖中。从出土现象判断,系地下水渗入所致。棺地底放有大量灯草,用作干燥剂。尸体仰卧直肢,外形保存完整,毛发俱全,皮肤呈棕黑色,软组织有弹性,肌体大小关节都能活动。 从上述两具古尸出土的情况,我们可以见到南宋时期,中国社会科技进步,特别是保存尸体的技术上,在南方的福建社会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