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宋代开封的名园和农业 已阅:950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工商业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进而导致在行政区划上出现了城乡分治,在户籍管理上也出现了城镇居民的「坊郭户」和农村居民的「乡村户」,城乡似乎已截然分开,这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影响直到如今,已有上千年。

宋代的城市人口数以百万计,但数以百万计的城市人口并没有真正脱离农业。据有关资料,北宋时的人均GDP已达现值500多美元,若此算来,当时开封府的人均GDP当超过现值2000多美元。

老姓的祖先老佐号虽是军人出身,但是到老姓的祖先在宋代离开开封南下西樵时,更有可能已是世代务农,所以到了西樵后,也已务农为生。

故此,了解宋代开封的农业情况,对了解祖先们的生活是有帮助的。

宋代开封有玉津、瑞圣、宜春、琼林四苑园,由主管农业的司农寺负责,“掌种植蔬莳以待供进,修饬亭宇以备游幸宴设。”四园苑及金明池和护龙河分布在东京城四周,与郊区接壤。

四大园苑中,玉津园的农业特色最为突出。玉津园位于开封府城南的南熏门外,夹道为两园,园中有闵河水支流贯穿。又名南御苑,建于后周显德年间,是四园苑中最早的一座园林,宋朝因之。内有方池、圆池。原本为车驾临幸游赏之所。也是皇帝藉田所在地。这里有一支由军校兵隶及主典组成的266人的服务队伍。宋太祖、宋真宗、宋仁宗等都留有幸玉津园观刈麦、观种稻、观稼的记录。除了麦、稻等大宗农作物之外,这里还种养了各种奇花、异果、珍禽、怪兽。最值得注意的是园中养象所内来自交趾的的几十头大象,为此园内种植茭草15顷,用以“秣象”。

瑞圣园在景阳门外道东。原名含芳园,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名瑞圣园。以三班及内侍监领,军校兵隶及主典,凡212人。宋真宗和宋仁宗也曾多次驾幸瑞圣园观稼或观刈谷。

和玉津园、瑞圣园相比,宜春苑和琼林苑则更多的类似于后世的动物园和植物园,赏玩的意义多于经济的考虑。宜春苑,又名东御园,位于朝阳门(新宋门)外道南,三班及内臣监领,军校兵隶及主典人数共290人。

金明池位于顺天门外,是一处水上乐园,最大的娱乐项目是水上争标,但也是一处养鱼垂钓去处。

皇家园林之外,城市中还散落着许多私家园苑。据学者考证,宋代开封有名可举的园苑就至少80处以上。

在城市农业中,蔬菜种植业是最引人瞩目的。。《齐民要术》卷首「杂说」云:「如去城郭近,务须多种瓜、菜、茄子等,且得供家,有余出卖。」在城市中经营菜圃的人并非来自农民,而是城市的工商业者。

在宋代,最突出的就是城市对花卉的需要。因此,在城市农业中发展起来的还有花卉种植业。宋代的一些大中城市,如开封、洛阳、扬州、绍兴、成都等地都有较为发达的花卉生产。根据《中国农学书录》的记载,宋代有农书着录为一百余种,其种涉及花木栽植技艺的达30种。

菊花是现时开封的市花。在宋代,开封菊花已发展到极盛时期。宋代刘蒙泉所著的《菊谱》收有菊花品种163个,这是中国最早的菊花专着。《东京梦华录》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又曰「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座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酒家皆经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外登高」。当时开封菊花品种有七八十种,直到明清,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仍很兴盛。

此外,开封也移植了大量的食物植物和药用植物。宋徽宗在御制《艮岳记》中也写道:「即姑苏、武林、明、荆、越之壤,楚、江、湘、南粤之野,移枇杷、橙柚、橘柑、榔栝、荔枝之木,金蛾、玉羞、虎耳、凤尾、素馨、渠郍、茉莉、含笑之草,不以土地之殊,风气之异,悉生成长,养于雕栏曲楹。」加上药寮中的各种草药及西庄中的各种农作物,艮岳可谓集中国南北各地植物之大成。艮岳之外,移植到汴梁的植物还有很多。

药用植物中,麻黄是其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宋代则以河南开封府麻黄最为上品,《开宝本草》云:「今用中牟者为胜,开封府岁贡焉。」据《元丰九域志》其数量开封十五斤、郑州十斤。

姜也是一种重要的植物,可以入药。开封甚至设有姜行,姜行设在皇城角楼附近、街道繁华之处,可见当年姜行规模之大与人们对它的重视。

(本文主要参考曾雄生:《宋代的城市与农业》, http://agri-history.net/scholars/zxs/city-agri-song.htm)


作者:chinesemahan (2011/4/23 15:37:4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953.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