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从辛弃疾词中探讨老姓祖先南迁之原因 已阅:1098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有人将宋代的农民分为三级,每级农民的经济水平依下列标准来区分:能维持日食2升或日进百钱以下的是乡村户中的贫困层;十口之家,能维持口日食2升,月用钱15缗的是乡村户中的自足层;十口之家,能维持口日食2升,日用钱1贯以上的是是乡村户中的小康层或富裕层。乡村中的第三等户的生活水平估计一般是:十口之家,口日食2升,月用钱15贯―3o贯之间。

宋代第三等户的自足经济是相当脆弱的,不妨作一计算。十口百亩之家,一年两熟计,主要农作物不外是小麦、栗和水稻,尽管水稻亩产量比小麦略高一些,但由于南方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多少于北方,故可均按亩产一石计,则年收获量为2oo石,其中交税、留籽种等约占去一半,剩余1oo石;食用以温饱计,壮者6人日食2升,幼者4人日食1升,年消费约6o石,可余半年粮。这是在理想状态,即风调雨顺、没有天灾、百亩田均为良田、亩产相同的条件下的结果。

因此,宋代的农民基本上生活并不富裕,只能够温饱。

对于宋代农民生活的体活,南宋词人辛弃疾可是其中最有体会之一位。辛弃疾是南宋中叶最伟大的文学家,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宋词人中存词数量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内容很广泛,有政治抒情词、闲适词、情词、乡村田园词等。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农村丰歉甘苦,婚嫁劳作,种种质朴而又淳美的生活画面,都一幅幅呈现于词人辛弃疾的感性观照之中。

辛弃疾隐居山园,与农人建立良好关系,他的〈鹧鸪天〉: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卷四)

另一首〈水调歌头〉和信守郑舜举蔗庵韵:
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卷二)

辛稼轩虽然在农村词里,没有直接提到农民生活被剥削的痛苦,但他的〈南歌子〉云: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卷二)

词中指出夜深人静,枕边传来溪水潺潺声,彷佛诉说种种人间不平,在惨白的夜色下,第一声鸡鸣时,已经有人在山路上为生活奔波忙碌,这些人非为名、为利,他们为何如此辛苦?这首词很含蓄的由山间早行人,发出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但他并无更深入探讨。

生活在农村的大词家,自然对有农村生活、风俗民情有深刻的体会,如〈鹊桥仙〉: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听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卷二)

同时,辛弃疾的词中,也有描写农人期望,如〈浣溪沙〉: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做白头新。(卷四)

庆元五年,信州闹饥荒。到六年初,甘霖普降,父老争相告知。「殷勤谢却甑中尘」,指去年灾荒,农家穷得甑中生尘,今年父老不再愁眉不展,显见当时南宋农民经常饥寒交迫的贫苦生活。他们的期盼是风调雨顺说丰年。这也可能是老姓祖先要从开封南逃到西樵的原因。


作者:chinesemahan (2011/4/23 16:08:20)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1,022.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