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戴姓的祖先是春秋时代宋戴公的后人,与老姓祖先老佐同是古代的亲戚。宋戴公子孙以谥为姓而姓戴,构成了当今中国戴姓人的绝对主体。戴鸿慈祖先,据佛山「戴氏大宗祠」门前木楹联刻着:「谯国源流功业中原崇世泽,江浦派衍光昭南粤振家声」,显示大同戴氏来自安徽谯国,是中原戴氏望族的后裔。在西樵江浦(大同)繁衍生息,代有伟人,功绩不凡。戴鸿慈是江浦戴氏第十七世孙,他的祖辈迁居佛山 戴鸿慈字光孺,号少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大同二村人。先世大同绿涌人,后移居佛山福贤路居仁里。戴鸿慈生于咸丰三年(1835年)三月。光绪二年中进士。仕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清末一位具有爱国思想,享有「知新」时誉,成为朝中官僚立宪派的一品重臣。是清朝二百余年广东省籍任职最高的官员。据《南海县志》载:「清朝二百余年来,吾粤由军机入相者,惟鸿慈一人。」 「甲午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戴鸿慈直陈《善后十二策》,奏请设军屯、筑铁路、开煤铁、广铸造、召对群僚、变通考试等。均为切中时弊的建议,不失为相当完备的「变法纲领」。《善后十二策》现时仍藏在北京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档案编号5611-24。 清末,清廷受到国内外要求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改革」(即新政改革)的重大压力,1901年1月,慈禧太后被迫宣布要「取外国之长」以「补中国之短」,实行变法新政。1905—1906年,终于出现有派遣五大臣出洋的重要政治举动来。最初曾想派贝子载振、军机大臣荣庆、户部尚书张百熙和湖南巡抚端方,后因荣庆、张百熙不愿去,改为军机大臣瞿鸿禨与户部侍郎戴鸿慈。以后又因载振、瞿鸿禨公务在身,不能出洋,改派镇国公载泽、军机大臣徐世昌,不久又追加商部右丞绍英。1905年9月24日,正值使团在北京正阳门车站上车准备出发时,遭革命党人吴樾炸弹袭击。绍英等受伤,徐世昌兼任巡警部尚书也走不了,又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李盛铎。因此,最后真正出洋的五大臣是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全部是高级别的一二品大员。中国大陆一位学者鸽子利用中外历史档案,撰写过一本《隐藏的宫廷档案》的专著,介绍这段不大为国人熟识的历史。该书由中国大陆「民族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 在台湾「故宫历史博物院」网站内,找到一份珍贵的当年「五大臣」出洋时清廷致法国国书,横二六九公分,纵三四.五公分,用满汉文对照缮写,满文在左,由左而右,汉文在右,由右而左,俱直行书写,并钤有印玺,由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镇国公载泽、商 部左丞绍英联衔呈递,以示亲仁善邻、参观互证之意。国书为册页式,外装双龙盘珠封套。 在机缘巧合之下,戴鸿慈成了最后清廷出使东西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出使美、英、法、德和丹麦、瑞士、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历时8个月,行程6万公里。归国后戴鸿慈着有《出使九国日记》,编成《列国政要》133卷、《欧美政治要义》18章。他提倡中国要富强,必须「固边疆」、「振兴实业」及开矿、兴学、修铁路等,出洋时看到国外重视报业,专门在考察途中把「新闻自由」写进寄回国的奏章中是清末具有一定的开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以百年前的水平来说,戴鸿慈的改革思想可说十分前卫。 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与端方同辑《列国政要》及《欧美政治要义》进呈。这些著作成为二十世纪初研究欧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历史文献,对清廷「预备立宪」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他奏请朝廷「以助长臣民生活之发达」为宪政目的,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强调非定国事无以安大计,上奏要破除一切畛域、国事采决于公论等六事。他是清廷推行「预备立宪」后第一位法部尚书,他从申明权责入手,定法部专任司法,大理院专掌审判,这些制度后来为民国司法所承袭。 宣统元年(1909年)赏给一等第三宝星章。宣统元年四月,戴鸿慈抱病出任俄国专使大臣,目击日俄在东三省拓地殖民,即上奏朝廷急筹抵制,振兴实业。并提出恳植、移民、开矿、办林等富民固边措施。 宣统元年八月,以尚书在军机处行走,十一月,升协办大学士。次年正月逝世,赏加太子少保衔,谥「文诚」。戴鸿慈奉葬于广州白云山,该古墓位于白云山南坡能仁寺后,即今白云索道上端出口站下方10余米处。墓坐北朝南,因年久无人拜祭,失修多年,湮没于荒草丛中。1993年8月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戴鸿慈对诗和书法都很有研究,至今仍有许多墨宝存世。南海区博物馆还将珍藏的戴鸿慈文物。 戴氏大宗祠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大同二村。原祠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牌匾是清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题字。2001年秋重修。今天的南海大同戴氏大宗祠已办成了一间戴鸿慈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