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詹天佑 ,生于1861年4月26日,卒于1919年4月24日,号眷诚,字达潮,广东南海人,原籍江西婺源。 詹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于西周周宣王姬静的次子姬至泓,封地为詹城(在陕西西安附近),传五世到姬礼以封地为姓詹。黄隐公本名詹初,字符载,为詹氏第四十七代,南北朝时陈朝担任东阳郡赞治大夫,有治绩,民歌曰:「前有沈,后有詹,东阳获二天」。陈朝灭亡不仕,雅慕黄石公因号黄隐。黄隐公原来住歙县篁墩,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6年)迁婺源。 婺源古属吴中楚尾,正式建制于唐开元年间,是一座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自古以来被誉为「江南曲阜」和「书乡」。著名理学大师朱熹,铁路之父詹天佑都出于此。北宋时方腊乱兵来袭,庐源詹氏在这里为保家园力阻乱兵,牺牲了不少壮士,终于使方腊部队损兵折将而败退,被当时的北宋朝廷赐封为“忠勇世家”。其中值得一说的是当时力战而死的詹光国,被北宋朝廷封为忠勇辅国上将军,他的哥哥就是北宋骂方腊而被方腊处死的詹良臣。詹良臣为詹氏黄隐公下第十四代,早年游宦睦州,当时任缙云尉(《宋史》称睦州人)。詹良臣的儿子詹迪方,籍名詹大方,宋政和五年三甲进士,绍兴十三年官司谏,十四年任中丞,十七年签枢密院事(相当于宰相)。其后裔多在江浙,尊詹良臣为始祖。 婺源县浙源乡庐坑新屋村詹氏后裔家中,至今仍保存有詹天佑祖母墓前石。1993年3月底,北京詹天佑纪念馆馆长贾本火一行到婺源,进一步证实,这是一块詹氏三十八世祖妻汪、朱氏墓的墓前石。碑石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时为光绪三十三年岁次丁未嘉月。 近年,婺源县浙源乡庐坑村发现工科进士旗杆石墩,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在维修拦河坝旁边路基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旗杆石石墩埋在底下,挖出来以后,发现上面刻有“翰林、进士”字样。在挖掘出来的12个旗杆石墩中,有一个石墩非常特别。这个墩高为64厘米,上下底为正方形,边长63厘米。正面上方横刻「己酉」两个楷字,中间则竖刻着“工科进士”四个字,字体遒劲,入石有力旗杆 。经致力于詹天佑精神研究和推广的婺源县詹天佑科技文化会展中心对此进行了多方确认。再经铁道部詹天佑纪念馆专家考证,证实这是詹天佑「工科进士」旗杆石墩。据悉,1909年9月在詹天佑主持下,自主建设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之后,为表彰詹天佑的杰出表现,宣统皇帝在己酉年(宣统元年)赐詹天佑为「工科进士」称号。史上记载有1911年秋夏之交,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获「工科进士」称号。此次工科进士旗杆石墩重见天日,完全印证了詹天佑的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家乡人民对詹天佑的热爱。如今,詹天佑工科进士旗杆石墩已被坐落于庐坑村的詹天佑祖居纪念馆收藏保护。 婺源还典藏有詹天佑赠送的水龙头。据《婺源县志》载,该水龙枪是1911年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赠送婺源家乡的消防器材,距今已有95年,且保存完好。水龙为手动式,主件由生铁铸成,两侧分别铸有阳楷书「广东隆永制造」、「詹昭大堂、镇安水龙」字样,至今虽有80余年,现仍可使用,灭火效果甚佳。当年,詹天佑担任广东粤汉铁路总经理兼工程师。从婺源旅粤同乡会那里了解到家乡蔡关村遭了火灾这,烧毁了许多房屋,便去广州永隆公司订购了这台水龙,委托专人送到家乡。 詹天佑祖居建有纪念馆于2010年5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北京詹天佑纪念馆为詹天佑祖居纪念馆制作展览。詹天佑祖居纪念馆立足詹天佑桑梓,旨在通过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图表等展示詹天佑先生爱国奋进的一生,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成为宣传詹天佑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诚,广东南海县人,出生于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历史上对詹天佑出生地争论不一,有说安徽,有称湖北,还有一说便是广州府西樵山。有说官山墟茶行街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出生地。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多方考证,证实詹天佑祖父当年在广州十二甫西芽菜巷42号建有西关大屋,其父在十二甫入籍当年管辖此处的南海县。詹天佑也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时代。 广州詹天佑故居已建成为「詹天佑故居」,列作「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故居内陈列有詹天佑亲书的书信、扎记等珍贵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