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冠祥 曹伯一教授是笔者在香港攻读珠海书院文史研究所历史博士班时的论文指导老师之一,另一位论文指导老师是台湾师范大学的王家俭教授。 曹伯一教授,本名曹澜方,求学时名兰芳,1926年生于浙江定海城关横塘弄一户普通居民家中。他父亲是在上海刘鸿生先生开设的火柴厂工作。 曹老师于1938年至1939年就读于舟山中学,1939年日军入侵定海后被迫中断学业,辍学后曾在舟山乡镇小学(一说是虾峙岛小学)任教。后奉国民政府在抗战后期「十万青年十万军」之号召,参加抗日青年军,曾在西南滇缅边境服役。曹老师后来曾主讲过「蒋公与青年军」。 曹老师在1950年赴台湾后,他生前告知我,当年曾任政工队,被派赴海军部工作,这可说是曹教授与海军拉上一点的关系。 曹老师以半工半读方式,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又在台湾政治大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66年获博士学位,他的论文题目是《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溃败(1931—1934)》,是当时在台舟山人中第一位博士,也是台湾第一位研究「中共问题」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曹老师生前告诉我,他的博士论文数据源是取材自「陈诚档案」,即「石叟档案」。1935年,国民党军队攻入苏区首府瑞金后,抄获大批中共的秘密档案,部份甚至连中共也没有副本,是世界唯一的孤本,十分珍贵,这批档案后来被运到台湾。陈诚史料文件包括1100余件文物、5600余件档案文件、17000余张相片。现时已化作数码档案,大家在网上可供查阅。见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Catalog/List.jsp?CID=55772 有一次,我在台湾的旧书店买到一本当年曹伯一老师送给别人其博士论文精装书籍,书内页中还有曹老师的签名,我后来还把书拿给曹老师看,他看到后十分开心。那本书在几十年中,从一位朋友手中又流到他的一位学手上,也是一种缘份。 曹老师后来曾以访美学者身份,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回台后,历任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兼所长,《东亚季刊》发行人,《中华学报》总编辑,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及大陆工作会副主任,考试院考试委员等职。退休后专事著述,着有《中国现代史纲》等书。 曹老师在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心副所长时,聘请了一位台湾人任研究员,这人正是后来的李登辉先生。 曹老师对家乡热爱,他曾连续当选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第12届至14届监事,兼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台北市舟山同乡会监事兼第13届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第14届教育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和2004年曾两次回家乡访问。他第一次回内地时,还在台湾任职,因此以「曹君逸」的名字,希望安逸来去。后来,我偶然问起他回大陆的感受时,他还是十分高兴。在他家乡舟山,由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的网站,还刊出一篇题为《在台湾的舟山人--记曹伯一博士》,内容颇为正面地回顾曹老师的一生。 我最早与曹老师联络是在星岛日报任职的时候,当年想到台湾做一段短时间学术研究,所以请采访主任潘振良老师写信向当时任政治大学东亚所所长的曹老师查询,但由于情况不许可,最后都无法实现。后来,曹老师当上我的好友谭志强先生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我透过谭志强先生,跟曹老师有接触,加上工作的关系,我们在台湾和香港都有碰过面。 当我在香港念珠海书院文史研究所历史博士班时时,主要的论文指导老师是台湾师范大学的王家俭教授,他是台湾著名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专家;同时也请了曹老师担任我的论文第二位指导教授。这时,曹老师已担任台湾考研院考试委员,负责所有台湾有关中国大陆问题论文或书籍升等的工作。如果不是过去一番的相识的经历,恐伯也请不动曹老师。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老师敏捷的逻辑思维,只须两三下功夫,便可以将论文的大纲整理得条理分明。 后来,有关曹老师的行纵多在是网上获悉的,包括他晚年赴美演讲,及他去逝的消息。曹老师于2006年3月8日因病入住台大医院治疗,不幸医治无效,于4月22日上午病逝于台大医院公馆分院,享年81岁。按照曹先生的遗愿,其家人以最低调的方式、最超脱的氛围为他料理后事。曹夫人李恂艾满怀深情地专门为曹先生作《俗世清流》散文诗一首:「生命之旅,宛如一泓清澈的流水,缓缓地,轻轻地,穿越崇山峻岭,流经平原旷野,最后汇注于汪洋大海。清澈的流水,在漫长的行程中,虽然有什物的阻拦,但只要不停地向前奔流,在岁月的流炼下,终必清明。」 曹老师走了,但是他的思想和学术仍透过其著作和文章留在人间。对曹老师的学生来说,是不会忘记这位老人家毕生受用的教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