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编辑 南粤名山西樵山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灿烂的宗教文化被誉为宗教名山。 西樵山是佛教、道教共存的名山。白云洞景区的白云古寺和云泉仙馆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场所,两者相距不过200米,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殷勤收拾旧袈裟,检点行囊没一些。袖拂白云归古洞,杖挑明月出烟霞。可怜松顶新巢鹤,辜负篱边旧种花。吩咐犬猫跟我进,勿教流入野地家。」明代宝峰寺住持僧惠连因不事权贵,被尚书霍韬所驱,愤而题诗离寺结庵白云洞口,从此有了白云寺。 道教的云泉仙馆也颇有来历,馆前门楣是清皇室耆英题的鎏金大字。 比白云寺和云泉仙馆出名的还有宝峰寺,西樵山宝峰寺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南粤四大名寺之一,是一个旅游、祈福的好地方。自晋代佛教东传,在西樵山建寺弘法的高僧就很多,到了明代香火鼎盛。该寺建于明永乐甲申年(1404年),成化己亥年(1479年)重修。奈古刹风华正茂之际,历尽沧桑,现仅存断墙残壁。 经广东省有关部门批准,西樵山宝峰寺易地重建。重建的宝峰寺在西樵山石牌村蛇岗。新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21600平方米,寺之中轴线上建山门和大雄宝殿,两边分别建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并建方丈楼和僧舍。建筑按明代风格设计,尽量保持原址的建筑风格,使宝峰寺清雅古朴。 大雄宝殿于2007年1月28日(即丙戌年十二月初十)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仪式,并正式向游客开放。 为了纪今佛教著名僧人又果老和尚功德,老和尚出生在南海普陀山,归去在南海西樵山,宝峰寺于2010年5月30日隆重举行「又果老和尚开山碑暨功德碑揭碑仪式」。10月18日宝峰寺还将落成佛山第一座舍利塔,展出又果和尚七粒金、紫、红、蓝色舍利。 宝峰寺的「镇寺之宝」是稀世的佛教珍贵文物《贝叶经》。2008年3月29日,祖籍南海西樵儒溪的石景宜先生的夫人刘紫英女士与他们的大儿子石汉基先生,把两册国家一级文物《贝叶经》赠送给宝峰寺。据学者季羡林鉴定,此经书是用缅甸字母书写的巴利文大藏经部分,版本极为珍贵。19世纪中叶,缅甸王曼同曾对巴利藏经进行修订,这卷经很可能是曼同当时修订的写本,当时也许仅仅写了一部,而册数可能达到一百以上。这册经书可以说是缅甸国宝。 石汉基先生对这册《贝叶经》的来历没有透露更多的情况。他在赠送仪式上谈到,南汉以来,西樵山便是佛教圣地。至明朝,西樵山佛教最为鼎盛,山中有云岩寺、宝峰寺、宝莲寺、接承寺、白云寺等,其中宝峰寺最为出名,可惜于明嘉靖年间被毁,历经400多年才易地重建。他把《贝叶经》送回家乡的宝峰寺,就是希望为弘扬西樵山的宗教文化作一点微薄贡献。 西樵山旅游部门会立即将《贝叶经》珍藏起来,让其作为镇寺之宝永远传承下去。 现时流传在中国的《贝叶经》少之又少,仅在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据介绍,《贝叶经》发源于印度。2000多年前佛教诞生时,造纸术还没有发明。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的叶子,用来书写佛教经文。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取回来的也是《贝叶经》。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在印度,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已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玄奘从印度带回来657卷《贝叶经》,在长安翻译佛经。这些《贝叶经》至今被珍藏在大雁塔中。目前,《贝叶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樵山还有一处让人留连的是位于山顶的观音佛像。近年来,西樵山还新建了云海莲台景区。景区地势宽阔,一马平川。61.9米高、世界上最高的观音大佛成了西樵山的「最高峰」,永远闭眼微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屹立在那里普渡众生,每年都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前来朝圣。2010年,「首届西樵山南海观音文化节」在宝峰寺盛大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