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俄国与商团军火案 已阅:1015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在「商团事件」中,另一个国家也深深介入事件之中,这个国家就是俄国。俄国媒体说,1924年7月9日,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克格勃的前身)的负责人专程从莫斯科赶到阿尔汉格尔斯克,通知马克西莫夫:在苏联红军的一艘通信指挥舰「沃罗夫斯基」号出发前,将有一批特殊物资送到船上。

7月 12日,「沃罗夫斯基」号号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起航,驶往远东的海参崴。这是苏联红军的首次远航。「沃罗夫斯基」号出发后,经巴伦支海、波罗的海、北海和地中海向太平洋进发,途中停靠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港口。

《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9月1日报导:自扣械风潮发生后,鲍罗廷、谭平山「每日均在省署密议」应对办法。

9月10日,孙中山先生又致电英国政府麦克唐纳首相,提出抗议:「对于最近此种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之举,余特提出严重抗议。」

9月12日,《孙中山致加拉罕的信》提及,孙致函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求援,声称「中国同世界帝国主义展开公开斗争的时刻现已到来」。苏联对孙所许诺的军事援助一直是决定两者关系的重要筹码。

10月6日,「沃罗夫斯基」号号进入南中国海水域。保安总局人员控制的无线电台当晚收到莫斯科总部的来电,要求改变路线:从香港前往广州。

10月7日,他们离开香港维多利亚湾,沿广东海岸北上,在伶仃洋上故意逗留一段时间,接着突然转向,进入虎门水域,溯珠江而上,直奔广州。当天苏联援助广州政府的第一批军人(8000支俄式长枪,每枪配子弹500发,其它武器若干)由「沃罗夫斯基」号抵广州,随船抵穗的还有一批顾问。

「沃罗夫斯基」号运来的军火,据1924年11月13日英国驻华官员向外务部报称:一艘俄船顷抵广州,从海参威运来步枪三万五千枚,一组六段式野战炮,二十五挺轻重机枪,另有部分手榴弹。

「商团事件」期间,集中了数十名苏联军事顾问的黄埔军校几乎成了第二政府,也是策划镇压商团的大本营。

9月18日,在大元帅府召开的北伐军事会议上,各军总司令提出为了筹集北伐经费,要求政府在与商团订立的还械6条件中,额外附加要商团代筹北伐经费300万元的内容。事实上,本来就不愿开赴北伐前线的滇桂等军将领,现在借口饷械缺乏,更有了拒绝执行命令的「充足」理由。

10月4日,广东商团以尚未领回被扣枪械为由,联络广州及100余个县镇在佛山开会,决定发动笫二次罢市,并再次前往广州向政府表示抗议。

10月9日,孙中山令发还部分枪械给商团,但商团以所发还的非原枪械且坚持全数发还为由,于同日发动全省罢市。商团指责政府早已将他们所购枪械分给各军,虽然只是商团单方面的指责,但在当时北伐紧急、饷械皆缺的情况下,商团从国外购进的性能较先进的武器被挪作北伐亦不足为奇。

10月10日,李福林与随从赴黄埔,把4000枝枪械运到广州长堤慎记码头交回给商团。但在获悉商团接济陈炯明军费并嗾使其进攻广州的消息后,他们停止了发还工作。

当商团借款给陈炯明,嗾使其进攻广州的消息被证实后,孙中山先生于10月10日从韶关火急发电报给范石生、廖行超:「商人不肯就政府所定条例领枪,且借给陈逆以百五十万,约定罢市、反攻。同时并举。此非叛逆,尚何为叛逆!我当当机立断,为严正之解决,先将著名最反对政府之团店警告:如再不听。则先将逆商货屋悉行充公。以警效尤:若犹不能制止。则仰两兄出示,令西关居民限三日内迁移出西关,免遭意外可也。」这封电文表明孙中山正在加紧武力解决商团事变的决心。孙中山下达「平定商团」手令,命令黄埔学生军、铁甲车队、农民自卫军等镇压叛乱。

10月10日,商团竟实行总罢市,于西关各处遍贴「打倒孙政府」的标语,并于西关各街道严密封锁交通。同日,在广州第一公园举行盛大集会。集会将届结束之时,下午两时许,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广州反帝大同盟、广州工人代表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30个团体,约5000~6000人举行纪念辛亥革命大会,强烈要求打击反革命商团。当会议结束,各团体结队游行示威,经过太平南路(或说是太平路西豪口),商团军向游行队伍开枪,打死20余人,伤100余人。各团体纷纷要求消灭商团军,并表示「誓为政府后盾」。

(陈伯廉与「商团事件」系列五)


作者:chinesemahan (2011/5/15 23:18:56)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2,099.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