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黄埔学生军参与此次平定商团的行动, 据俄国顾问的回忆,有两连黄埔学生军参与此次平定商团的行动。1927年8月的《北京满铁月报》谓:军官学校设立后数周,与广东商团军冲突,学生军于是役出乎预料的发挥战斗力,首度表现战功。 10月11日,孙中山先生指派国共两党要员许崇智、蒋介石、陈友仁、廖仲恺、谭平山等人组成「革命委员会」,自兼会长,聘鲍罗庭为顾问。他要革命委员会立即宣布商团谋反罪状,宣布戒严,收缴商团枪支。在孙中山先生的督令下,革命委员会采取一举扑灭商团叛乱的果断军事行动。 按原来计划,「沃罗夫斯基」号10月12日离开广州,但这时广州局势突变,该舰一下子变成了革命政府的避难所,也使该舰停留在广州的时间长了近一个月。 鲍罗廷及苏联军事人员直接参加了军事行动,「沃罗夫斯基」号就停泊在黄埔码头。「沃罗夫斯基」号官兵也要求参战,得到批准。苏联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说:「沃罗夫斯基」号在广州的停泊是颇有意义的一件事。」苏联海军司令部下令「沃罗夫斯基」号开进广州,这是苏联坚决支持孙中山政府的一次政治大示威。 同日(10月12日),由孙中山自任会长的「革命委员会」成立,鲍罗廷为顾问,领导解决商团问题。 10月13日,广州宣布戒严。 10月14日,省长胡汉民下令解散商团,鲍罗廷、蒋介石、廖仲恺、谭平山等指挥黄埔学生军、警卫军、工团军、农团军等同时出动,镇压商团,捉拿骨干分子,收缴商团枪械。 1924年10月14日,蒋介石率领军官学校学生,把商团包围在西关一带。西关是过去广州最繁华的一带,「西关大屋」具有古雅气息,屋门前的木栊与木折屏风,代表着广州的建筑特色。其中间代表性的建筑物是荔湾博物馆,外面是旧资本家的府邸,从旁边一个小门进去则是修缮过的西关大屋。 陈廉伯公馆位于广州荔湾区龙津西逢源路沙地一巷36号,是一栋仿欧式五层楼房,属独立式的楼宇建筑,坐东朝西,建筑物首层用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有法式的半地下室,有利于防潮和防止虫蚁等对人居部分的干扰,沿石梯上首层建筑,突显楼房主人的身份高贵不凡。东门入口处原有独立门洞防护,供护卫员看守,大楼以一大型的旋式楼梯,辅以廊台,方便各层统一由梯间作上下联系,饶有气派特色,又保持了各层的独立使用,别具匠心,顶层为四檐滴水的中式大屋瓦面装饰,呈现出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色,使人感到主人的文化底蕴,既热衷西方多层楼宇的建造技术与艺术,又不忘中国式屋顶的运用,从旧照片看大楼的造型可以看出设计者的技术才华,匠心独运。 1962年,广州市建筑设计院派出两位工程师到区,从备战备荒出发,查勘城区内的每一座三层以上的钢筋三合土楼房建筑,第一次将陈廉伯公馆鉴定为「石屎结构」。因为每层楼底都是石屎楼底;第二次复查,是从五楼往下,对大瓦面底下的平底检查,凿开发现有木金字架在其中,其下是批平的底部,全是高级的石膏批荡,坚实平滑,30余年仍完好如新,往下凿开各层板底,一一露出木桁梁,大家均感到意外与惊奇,才作出不是钢筋三合土建筑的结论。就其用材作年代推断,可能是清末建筑。大楼四周,留有独立的巷道,宽在2~3米间,利于绿化与防火交通安全,北临荔湾涌,为建筑物之后花园,面积达300平方米。临水处有围墙围闭,内附小廊,东北再建有穹隆二层小亭,既为大楼建筑壮色,又有观景和守护功能,内有水门,供主人每天乘汽船往返沙面时作上落码头之用。该楼还是「荔湾俱乐部」结交粤系陈炯明、桂系军阀等高官的场所,后来商团事件也曾用作指挥部。可惜大楼顶部瓦面被拆并作了平顶加层,后园部分园地被占用作小商铺,一代名楼,已面目全非,陈廉伯公馆1946年曾作两广监务公署办公,有宪兵守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机关宿舍至今。1993年8月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夜或15日晨,黄埔学生军、工团军、农团军、吴铁城警卫军及滇军、湘军如期向广州商团之聚集地西关发起猛攻,在军事行动中,「出万死不顾生作政府军队的内应的,就是工人」。 凌晨4 时,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的平叛部队,在广州市内同时向商团武装发起了总攻击。战斗一打响,学生们怀着保卫革命政府,为死难同学复仇的怒火,如离弦利箭,纷纷向敌人猛扑过去。商团武装本是乌合之众,多是一些被裹挟商民和拿钱雇来的社会闲散人员,哪里抵挡得住黄埔学生军这种凌厉勇猛的冲击。踞守西瓜园的商团与金佛庄所率三队李仙洲、陈赓、关麟征、蔡光举等学生军未交火片刻,即全线瓦解,纷纷弃械四处藏匿。 (陈伯廉与「商团事件」系列六)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5-15 23:36:21编辑过 |